秦世宏扎根农业生产一线21年来,贴心为民,坚守初心和使命,凭着对“三农”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先后获得专利2项,省、市、县奖项26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2016年3月他被表彰为“曲靖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当选中国共产党曲靖市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秦世宏(左一)查看作物长势。
把“办公桌”搬到田地间
秦世宏2000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但他没有选择去大城市工作,而是回到基层建设家乡,从师宗县农业局蔬菜站的一名普通职工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他一干就是21年。他持续关注师宗县粮食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后30余次参加、省、市关于粮食生产发展的学习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采样不计其数,通过持之以恒地“充电”学习,他成为了粮食生产发展的科技带头人。
在工作中,他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不断锤炼党性,坚定理想信念。他关注团队素质提升和群众生产观念的转变,先后担任过师宗县农业农村局经作党支部书记和农场党支部书记。
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群众的支持,生产观念的转变更需要生产力的支撑。秦世宏坚持从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入手,逐步使群众从传统观念向现代管理观念转变,先后举办县、乡、村粮食生产管理技术培训126期,年均培训群众9000余人次。同时,他注重学用结合,积极引导群众转变生产观念,使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烤烟种植向传统农业种植、中药材种植、特色水果种植等多元化方向转变。他积极组织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传统农民逐步成长为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把“实验室”设在样板地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是秦世宏恪守的人生格言。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观察和试验,他总结集成了各种农作物栽培新模式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为粮食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技术改良上,他坚持实用为先,在农业生产一线推动技术革新。近年来,他主持完成的“薏苡新品种富薏2号集成技术推广”荣获云南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高淀粉杂交玉米新品种宗单5号选育与应用”荣获曲靖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低纬高原冬早马铃薯抗逆性栽培技术”荣获云南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他参与研究“一种高低损伤型玉米果穗剥皮装置”获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一种豌豆种子灭菌装置”获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山地玉米抗逆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在一系列技术的支撑下,他先后完成农作物品种栽培新模式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10多项,组织实施了“百片十万亩农艺推广工程”,按照高产创建要求,分作物、分品种举办各类高产示范样板区,集成、展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农作物均衡增产。他积极推广良种良法、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集成配套技术综合应用,推动师宗县粮食作物生产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全县粮食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农作物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9月他被评为“云南省作物科技先进工作者”。
把“课堂”送到农民家门口
秦世宏积极组织师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技人员投身生产一线,探索推行科技人员“挂样板、插牌子、亮身份、定目标、包产量”责任制,实行工作统一部署、良种统一供应、技术统一培训、病虫统一防治“四个统一”工作机制,做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通过开展“组团式”服务,他参与到师宗县农业农村局成立的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奔赴各乡(镇、街道),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技术、面对面作指导,开展“点菜式”服务,“零距离”服务农民,讲解科学种植技术,并“对症下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科技难题,共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6000余人次;开展“帮扶式”服务,整合样板建设等相关项目、资金,为样板区农户及困难群众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秧盘、农膜等农用物资和机耕服务。同时,他和他的团队积极开展“信息助农”服务,利用下乡、调研、培训等机会和微信群、手机短信等平台,向种粮农民发布农情、农产品价格、农村实用技术等信息160余条。
王海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