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与不争,是面对人生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两者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争是存在于术层面的手段,而不争则是人生道的智慧。
争时摩拳擦掌,看似能给自身带来富足的收获,但是在争的过程中,一个人也要承担争背后所带来的祸患;
而不争则是平淡处之,看似并未让自己收获什么,甚至也会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在失去的同时,却有着人生的另一番收获。
所以“争”只是浮于表面的术,而不争才是做人做事的高境界。
在《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将铁器磨出锋利的刃不可长久地保持锋利。金玉满堂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骄纵则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芸芸众生,没有人不贪慕繁华,不倾向财富,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我们也需要满足吃穿住行用这些基本的需求,所以,“争”显然成了在这个游戏规则中有利的一种方式。
在任何一种环境和角色之中,我们固然需要用外在的物质来做自己生活的基础,但是问题就在于,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争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满足于当下的需求,更多的是满足于内心的私心妄念,而在这个过程中就背离了一个人应该遵守的一个度。
比如说忽略自己的德行去追求不该属于自己的名位,或者是违背道义与法律的底线去追逐本不属于自己的物质等等,而一个人的灾祸,通常来自于自己获取了自身德行所不能奉养的名位,而这一切结果,都是在争的基础上存在的。
所以《道德经》之中才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富贵、骄纵这些都会给自己带来祸害,也就是说在争的过程中,其实你争来的除了自己看得到的满足之外,还有就是自己看不见的灾祸因素。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争是一种手段,不争才是真正应该明白的智慧。
知道什么时候不需要争,什么时候要收敛自己的欲望不去争,这个重要。
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君子求退勿迟。
对于君子来说,一定要明白自己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可以用不争的姿态去面对问题。
王阳明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惊人的成就,同时在建功立业方面也颇为人称赞,比如说他平定了朱宸濠叛乱等重大事件,而在这立功立名的过程中,始终能占据主动位置,保全自身的根本,与他“不与人争”的性情有关。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雄心壮志,一心要成为圣贤,但是由于性格耿直,在朝中也得罪了恶势力,人生也遭受了极大的祸害,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后来的他潜心研究儒教、佛教、道家思想,当他在龙场悟道之后,才懂得以不争去处理问题。
此时的他不仅体悟了之前未曾思索的道理,而且也用更好的状态释怀了人生可能会发生的灾难,比如说他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主动将功劳让出去等一系列事情,都说明不争的姿态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获。
曾国藩的人生过程也是如此,曾国藩初也是性情耿直,杀伐果断,但是后来遇到一系列阻碍,然后在旁人的指点下,研读道家思想之后,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并且以道家思想修缮自身,后不仅有了更大的功业,也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保全了自身的安危。
正如《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生之所以会出现危险的祸患因素,就是因为“争”而带来的,当你不争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会离你远去,
所以说只有不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善利他人者才能得他人所善。
《菜根谭》有一句话叫: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一个人在这个生活中生存,除了要看到表象层面的东西之外,更要看到表象背后更深层的世间规则,这样才能在这变化无常的世事之中免于祸患。
用不争的心情,奉行不争的态度,这是一种知晓进退规则之后的释然,这才是人生高级别的智慧。
因为“与人无争”是有智慧的“退”,而不争之后的“无人与之争”,则是人生更高级别的“进”。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