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底,仅仅存在两个多月的红十军团便遭遇覆灭。后来心痛地概括成八个字:不编不散,一编就散。
1934年10月,寻淮洲红七军团和方志敏红十军会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两者合并为红十军团,由方志敏担任军政委员会,刘畴西任军团长,全军团总共一万多人。
一万多人的军团为什么在短短两个月就遭遇覆灭的命运,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详细讲述了这段历史。
第十军团的首站是谭家桥。军团长刘畴西想要在这里打一仗,大家都没意见。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对面的是敌人第一旅,旅长王耀武是国民党的一员悍将,部队装备好,士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强。
可是刘畴西根本没有把王耀武放在眼中,刘畴西于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时,王耀武还是个卖饼干的小伙计。在黄埔军校资格上,除了左权就是刘畴西了,这让他很有自信,根本就瞧不起那个卖过饼干的王耀武。
但王耀武对刘畴西的红十军团却清楚,对方志敏的性格也进行过研究,可以说这场仗还没打王耀武就已经知己知彼。
按照战前部署,红十军团隐蔽行动打算打王耀武前卫第二团伏击。一开始部署的很好,但由于战士们很紧张开火却提前了,导致敌人团指挥部还没有进入伏击地域时战斗提前打响。如果晚点开枪,首先打掉指挥那么整个战局就会不一样,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战斗中寻淮洲亲自领头奋勇冲锋。王耀武后来回忆说,我们打退了红军的三次冲锋,但他们仍然斗志昂扬。后一次他们出动了七八百人,分三路冲过来想要击溃我军的防御,形势紧张。王耀武到达第一线督战,对红军猛烈射击。
红军第四次冲锋时,第二团团长周志道向王耀武汇报说,发现有十几个人冒着炮火去抢救一个人,看样子那个人应该是敌人高级指挥官,后来证实那是在进攻过程中受到重伤的寻淮州。人们都以为是红军年轻的军团长,但实际上寻淮洲担任红七军团军团长还不到22周岁,他才是年轻的军团长。
寻淮州总共五次负伤,谭家桥是后一次,他因为伤势过重在转移途中牺牲。他这一生指挥第七军团在两年时间打了很多胜仗,牺牲时还只有24岁。王耀武在谭家桥战斗中反败为胜收获很多,战斗结束后他派一个连找到寻淮洲尸体,把遗体挖出来照相,以此来作为寻淮州确实被打死的证据。他们发现遗体确实完好,但上身没穿衣物,判断红军处境困难。因为被服奇缺,掩埋阵亡官兵的同时也将死者衣服脱下来供活人穿用。此战过后,王耀武得到了5000大洋奖赏。
谭家桥战斗失利后红十军团又遭遇怀玉山失败。到1935年1月底,红十军团的主要指挥者方志敏和刘畴西在程家湾被捕。
蒋介石听说二人被捕后高兴,立刻派遣顾祝同游说,希望两人能够归顺。尤其是刘畴西,当年如果不是他就没有后来的蒋介石,所以他要求顾祝同一定要多关照他,想办法把他争取过来。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说,刘畴西在谭家桥战斗前没有听从寻淮洲和粟裕的意见,刚愎自用导致重大损失,在怀玉山突围时又优柔寡断。但他被捕后在敌人的高官厚禄面前,在死亡的威胁前面,刘畴西确实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意志力,他丝毫不为所动。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和刘畴西被秘密杀害于南昌。
在《苦难辉煌》中金一南感叹道,中国工农红军就是这样的队伍。如果没有这一代代先烈坚强的意志就不会有现在的新中国。就像是寻淮洲牺牲后又出来个粟裕一样,革命的理想,战斗的意志就像是生生不息的火炬,从一个人手中又传到另一个人手中。
红十军团的覆灭确实是悲惨的事情,以至于有个专家说金一南就是在卖惨赚取别人的眼泪。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的,金一南只是完整地反映了这段悲惨的历史而已。这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苦难,没有苦难又哪来现在的辉煌。
金一南的目的不是为了卖惨,而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我们是经历过多少苦难才拥有现在的生活。我们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从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妥协,大量的叛徒,我们是经历如此之多的地狱之火才成为火中凤凰,由苦难走入辉煌。
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得到了中组部和中宣部的联合推荐。像这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在金一南的《苦难辉煌》中实在太多了。建议大家没事多读读这本书,他看似在写历史,实际上则是在讲今天。这本书能增长我们的才智,还能为我们补充精神之钙,增强民族自信心,帮助我们成就一番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