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性学家”李银河的挚爱王小波45岁的时候暴毙离世,后事是他的好友胡贝一手操办的。在送去火化的时候,谁料焚尸炉莫名出了故障,工作人员按了几下开关,机器都没反应,后来他对旁边的人说了一句:这位先生,还请你帮个忙,你的东西我不要了。
胡贝在把王小波的尸体送去火化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好友王小波走好,特意买了好烟好酒带给火化的师傅,火化的师傅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没说啥就收下了。
没想到遇到了这种情况,还好火化的师傅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遇到了这种情况,也没有过多的慌张,而是仔细检查了一遍,才发现原来是王小波的身材过于高大,因此才卡住了。
这个时候,火化的师傅喊胡贝过来,把礼物还给了胡贝,对他说:“这位先生,还请你帮个忙。”于是两个人合力把王小波放好了之后,机器才得以重新启动。
等到一切都结束之后,胡贝打算把礼物留给师傅,毕竟人家帮了自己大忙,但是火化的师傅执意不收,对他说:“这位先生,干我们这行的有这个规矩,我不能再收你的礼物了。”随后火化的师傅继续说道:“我干这行这么多年了,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想必是你的好友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吧”。
在当今的社会,可不信鬼神这一说,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却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而且说起来王小波未了的心愿,大概就是他一直心心念的《黄金时代》,知道他离世都没有出版吧。
那还是王小波和李银河刚结婚没多久的事情,李银河到国外去学习,王小波放心不下妻子,在忙完国内的事情之后,便追随着妻子的脚步一起到国外生活。
在国外的时候,两个人都要为了生计考虑,可是李银河觉得王小波不应该为了这些琐事而发愁,便对王小波说:“你那么有才华,就在家中写作就好了,赚钱的事情就交给我了。”
从那之后,王小波就在家里专心写作,而李银河每天除了要去学习,还要去打工挣钱,王小波看在眼里,十分心疼,但是李银河就是不愿意王小波跟他一起去打工。
终,王小波完成了《黄金时代》的手稿初稿,他拿给李银河看,李银河看完之后,对他说:“写得真好,没有白费我这些日子的辛苦。”
两个人回到国内之后,王小波对手稿认真改写了几遍,才算满意,于是两个人兴致勃勃地想要找一个出版社出版。
可是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意外,因为《黄金时代》的内容太过于超前,不被当时的社会接受,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后来还是他们的一个好朋友,在看完《黄金时代》之后,私下里帮忙打印了差不多有6000册,但是好友告诉他们:能帮你们打印已经很不容易了,我的权力也不大,不能把你的书放在书店***。
这个结果王小波已经很满意了,后来他便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去叫卖,就像我们小时候买糖葫芦的小贩那样。
可是一天下来,也不见得能卖出去多少册,王小波感觉到心灰意冷。就这样一直到王小波因为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黄金时代》也没能正式出版。
上天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王小波离开人世之后的一个月里。《黄金时代》突然被人所接受,有人想要自然就有人卖,于是很多书店纷纷表示愿意出版《黄金时代》。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小波还有《黄金时代》这两个名字,已经是火遍了大江南北。只可惜王小波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天,也是一种遗憾。
不仅如此,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结成时代三部曲,被人追捧,一时间供不应求。
如今王小波已经去世25年了,《黄金时代》依然是很多人的选择,就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都对对其高度评价:读了王小波的作品总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
主持人鲁豫说:“很遗憾没有早一点遇到《黄金时代》,但她又觉得在20岁左右的大学时代遇到小波,刚刚好。”
倘若是放在现在,王小波写出这样的作品,或许可以被大家接受,但不会被如此追捧。很多读者评价他,都是胆大,直接。
就连怼天怼地的王朔对王小波都很是尊重,他曾说:王小波要是活着,我觉得他会更牛,他好并不意味着我不好,我们交相辉映可以吧。在我看来,王小波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他的作品亦是时代的解药,唤醒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如今年纪大了,但是每个寂静的夜晚,我习惯翻几页《黄金时代》,高中读的是青春,现在读的是人性。
在《黄金时代》里,让人产生误解的是王小波所描写的性,咋一看似乎真的如“小黄文”一般。可冷静下来看,其实他笔下所描述得特别干净,又特别真实。
初读时很容易当“小黄文”来看,可再看却发现,他笔下的人物其实除了个性,更多的是“美”,一种毫不掩饰的美与真。
这就是《黄金时代》的魔力,像春药一样,让人迷之上瘾,让人上瘾后欲罢不能!王小波《黄金时代》:肉体的快乐,是对荒诞时代的世界的一种反击。
如果你也对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即可了解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