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随着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我国的这位科研人员,曾得到过美国人高度赞扬:“他1个人抵得上10个军!”
他就是两弹一星的元勋于敏,同时也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投身到研制氢弹的事业中,是半路转行,但是他依旧凭借着过人的才干,隐姓埋名28年,虽然没有出过国,但搞出国之重器,为中国研制出了氢弹,让西方大国对中国刮目相看。
1926年8月16日,于敏在河北省宁县出生,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动荡和战争中度过的。日本侵略者踏上中国的领土后,让于敏意识到了一个道理,如果不够强大,根本不会得到其他的尊重。事实上,从古至今,这个道理一直都没有变过。眼看着陷入危难之中,于敏只能更加刻苦地学习知识,希望将来能报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也是在这一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工学院录取,进入学校后没多久,他选择转到物理学院。虽然是转学生,但是于敏的成绩一直都很,就连于敏的导师,都对他赞不绝口,称自己担任老师这么多年,还没有见过物理学的这么好的学生,可见于敏究竟有多出色了。
之所以去学习物理,也和息息相关。二战后期,日本打算做后的抵抗,为了减少损失,美国直接对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两座城市直接被夷为平地。原子弹的威力如此之大,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无比震撼的。所以,在战争结束后,许多大国纷纷开始研制原子弹,只有掌握了这种武器,在国际上才能得到尊重。
西方各国掌握了原子弹技术后,又开始研究氢弹,1952年11月初,美国的氢弹爆炸实验成功,9年后,苏联也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氢弹。而彼时的中国,在核武器方面,还没有摸到头绪,原子弹的研究工作遇到了瓶颈,一度难以突破。此时的于敏,也是科研人员之一,他做的原子核理论,眼看着就要有重大进展了,此时的他,却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消息。
上级要求他,立马停止,并放弃手头的所有工作,因为时间不等人,没办法等到原子弹研究完成后,再开始研究氢弹,两者必须齐头并进。就这样,专业素质过硬的于敏被选中,让他去参加氢弹理论的研究。
这对于于敏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转领域意味着从头再来,他之前的研究都会被抛弃,能否在新的领域做出一番事业,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于敏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充满未知数的道路,理由很简单:“我愿意为了从头学起。”
因为研究氢弹是一项秘密工作,此后于敏不得不隐姓埋名,深入大西北,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外面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从零开始”的于敏,要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设备短缺,人才稀缺,没有充足的资料,每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只要走错一步,就会耽误时间。就连计算机,在当时都只有一台并不先进的老式电子管计算机。因为氢弹和原子弹是同步进行的,原子弹又是当时的重点,于敏想要使用计算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了机器的辅佐,于敏只能带着团队,打着算盘进行计算。
不论研究条件有多艰苦,于敏都从来没有抱怨过。1967年6月17日,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很快这一消息,就传到了世界各地。相比美苏上千次、法国200多次的核试验次数,我国的核试验次数仅为45次,不及美国的1/25。
消息传开后,西方傻眼了,美苏更是不敢相信,都认为是对方把氢弹的资料,泄露给了中国,否则中国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研制出来氢弹呢?
可经过调查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而让他们更加惊讶的是,这才多少年,中国就在军事方面,追上了美苏两个大国,甚至一举赶超了不少欧洲老牌强国。掌握了核武器,西方各国再也不敢轻视中国了。然而他们更想不到的是,28年后,在于敏的带领下,中国又研制出了中子弹,再一次证明了大国的实力。
钱三强曾言:“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朱光亚曾言:“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于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他也没有辜负的期望,一次又一次地完成突破,让逐渐强大了起来。2019年1月16日,93岁的于敏在北京病逝,虽然他离开了人间,但是在大西北的那一声巨响,会让和人民,永远记住他的名字。
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