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中秋节了,但是在我们老家,我们不说中秋节,我们会说八月十五,过八月十五,人们见了面会问:“八月十五准备咋过?”
在我记忆中,这个问题十分不好回答,八月十五是个大节,又是晚上过的,就算是家里很忙的人也能挤出点时间来过节,但是这个节怎么过却是丰俭由人的事,所以“怎么过节”这个问题是要直接暴露家庭条件的。
当然,肯定没有人回答我怎么怎么装饰,怎么怎么庆祝,怎么怎么摆宴席,这会炫富招人恨,但是如果家里有钱,是肯定会搞起来的。
面对“八月十五准备咋过?”这个问题,标准答案是:“还不就那样过?”哈哈哈,你怎么过我就怎么过,广大老百姓的智慧,和和气气,既不得罪人,又不让自己低人一等。
据我从小到大的观察,其实,“你怎么过我就怎么过”是不可能的,家家户户既相同又不同。标配内容是送月饼,亲戚家的月饼八月十五之前走亲戚送,出嫁的女儿走娘家,外甥走姥姥家舅舅家,走姨妈家,给这些“裙带关系”送月饼。
本家的月饼是八月十五晚上送,比如送爷奶父母叔伯,还有同宗族的其他长辈,只有晚辈送长辈,长辈不必回礼。
我们家的月饼常常是我送,抱着月饼蹦蹦跳跳到爷爷的院子里,喊一声:“爷爷,我妈让我来送月饼啦!”爷爷哎一声,笑眯眯地把月饼接过去,给我抓瓜子花生之类的装在口袋里,我开心了,一边吃一边蹦蹦跳跳回家,再去送另外一家,一个晚上送完所有的长辈。
喜欢的是送完月饼以后,和爸爸妈妈在院子里就着月光吃团圆饭,切月饼。
切月饼切的是那种老月饼,直径有20厘米那么大,2厘米厚,像个大盘子,家家户户人口众多,一个月饼有多少人切成多少块,一人吃一块,圆满团员的意思。
那样的老月饼很久没有见过了,我一年一年长大,月饼一年一年变小,我上初中时月饼已经小了一半,直径只有10厘米左右了。
吃了月饼我们就出来找小伙伴玩了,每个孩子手里都拿块月饼,一边吃,一边玩,天上的月亮是我们共同的灯,月光洒下来,照得世界如同白昼,可以看很远。
其实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乡亲们见面以后会问:“八月十五咋过?”还能咋过?我很好奇,但是八月十五晚上一般不到处串门子的,所以我也不知道别人家是怎么过的。
我在读书的时候,读到关于过八月十五的古诗词就会很在意,从诗词里揣度别人是怎么过八月十五的。
据我了解,能写诗的都是大文化人,当时的高官,社会的上层人,如果他们被问“八月十五咋过?”肯定也会哈哈哈哈地笑笑说:“还能咋过?”但是实际上怎么过?会不会好好搞搞?
他们有钱有闲,又有心情和审美去好好过中秋节,关键是兴致上来了还会写诗,感谢这些诗词,让我们略略窥探一下富豪的八月十五,下面我们从诗词里看看古代诗人怎么过中秋节的。
念奴娇·中秋
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诗词赏析:
中秋节苏轼一个人高楼远眺,夜里月明风清,举目所及,历历在目,天上彩云追月,地上江山如画,中间有个孤独的醉酒客。
苏轼大概是谪仙吧,他很豁达,但是一看到月亮就开始愁苦了,他郁闷醉酒,想象着仙宫里鼓乐齐鸣,众仙人把盏欢歌,有种“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孤独之感,苏轼总觉得他不属于这污浊的世间。
中秋节诗人大多都会望月怀远,抒发思乡之情,但是像苏轼这样,望着月亮抒发对仙境的思念之情的却没有多少,关键是苏轼这种思念仙境的诗词有很多。
在有名的那首《水调歌头·中秋》里也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水调歌头》里他想回月宫,这首《念奴娇》里他又想回到水晶宫里了。
可能苏轼真的是保留了记忆的谪仙人,他在人世间生活属于对我们的降维打击,也许苏轼的豁达是大人不记小人过?他是仙人,不和凡夫俗子一般见识?
不论如何,苏仙人的中秋大多是赏月,醉酒,跳舞,想仙境,想弟弟。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诗词赏析:
中秋之夜,诗人辛弃疾在月下赏花喝酒来着。清凉月色如水,诗人端酒欲饮,哈,酒里映着丹桂花,还有月亮,小小的酒杯居然映出个完整的世界,很有趣。
诗人辛弃疾的心,此时此刻一定是愉悦的,看什么都很有意思。
就连晴转阴甚至下起雨来了,也没有影响他的心情。他玩味着窗户,觉得云映在纱窗上和雨打的湿痕并无差别。
哎呀!造物主太神奇了,月下世界如梦似幻,诗人想变成仙人,问问造物主,这一切都是怎么造的啊!
但是诗人只是一区区凡夫俗子,没有办法去拜访,也没有办法写信去。
不管啦,看看这满堂的灯烛和花红,还是从从容容地喝起来唱起来吧!
诗人辛弃疾过八月十五的方式就是:点上高烛照得里外亮堂堂的,摆上上丹桂花,开宴设酒,一边赏月,一边小酌几杯,看着花和月,任思绪天马行空飘到九霄云外,不去管他。
洞仙歌·中秋
宋·向子湮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
何处飞来大明镜。
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
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
移我超然到三境。
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
烦玉斧、运风重整。
教夜夜、人世十分圆,
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诗歌赏析:
碧玉般的天空将这秋天映照得一尘不染,天上地下整个世间空明如水,月亮像不知道何处飞来的大明镜,散发莹莹光辉。山河倒影在月光里清清楚楚。
夏去秋来,余热犹在,人的五脏六腑不舒坦,这月下世界让诗人有种一下子进入仙境的错觉。
诗人想去问问嫦娥,月亮为什么会有盈亏?当月亮不圆满的时候,能不能让吴刚挥动玉斧头,把月亮修修,让这人世间夜夜月圆,世世代代月圆,这样我们可以在则漫长的岁月中,就着月色,醉了醒,醒了醉。
诗人向子湮不知道有没有喝酒,他好像属于文静类型的美男子,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也许是躺着,东瞅瞅西看看,看看月亮,看看天空,看看世间林林总总,像个孩子一样,任由思绪天马行空,想到哪里算哪里。
后还贪心地许了个愿望:如果天天这样该多好啊!
我读过很多关于中秋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的共同特点是:都对月下世界进行了描写,那种描写十分梦幻唯美,如“冰壶凉世界”,“净洗浮空片玉”,“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等等。
这些诗句对月下世界的描写,突出其“净”“清”“凉”还带有一丝圣洁,这一点都不夸张,我常常感动于中文的博大精深,但是对月下世界的描写是我为数不多感到词穷的时刻,因为我见过月下世界,然而,这些诗句都不够好。
在月亮皎洁的夜里,人好像化成了鱼,在安静的水里悠闲地游走,那是个让人忍不住就什么都不想的恬静放松的氛围,也是个让人什么都能想一想的浪漫的氛围。
那些人类中有才华浪漫的一份子,诗人,他们当然要自由恣意享受这月色,当然要不由自主地一逞才华了。所以,在中秋节,赏月写诗,是诗人必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