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武汉男生跳楼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因为他是在被其母扇耳光后从教学楼跳楼自杀,父母如何与孩子交流成了舆情的焦点。并且,悲剧发生后这两天,网上对孩子母亲的谴责铺天盖地:她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她不配当妈……
面对众多网友对这位妈妈扇耳光行为的声讨,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成人在面对孩子时有很多可供改良的方面,比如要避免情绪对抗上升到肢体对抗,要避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去要求……然而,想要避免悲剧重演,并非谴责这位母亲如此简单。
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当天下午这名中学生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邀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这样的“配合”,相信很多中长并不陌生。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家校互动”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方式。从幼儿园开始,这一代家长就学着和孩子一起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亲子活动,到了小学,家长的参与转移到了学业、行为习惯的管教上。我在不同场合听不同城市的家长讲过“家校互动”的工作量,很多家长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学习习惯、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几乎把多年前的学校生活又重新体验了一遍。
“家校互动”的本意,应当是推动家长适度参与教育,并在同孩子和老师的互动中形成教育合力,使教育能量大化,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但现实中的“互动”,对父母而言并不容易。家长们人到中年,本身就要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而和父辈们相比,他们在教育上的付出已经增多,“适度参与”常常变成“深度参与”甚至“过度参与”。如今因为一起偶发的悲剧“吊打”家长,并不公平。像新闻中的这位母亲,当她拿出额外的时间、精力去应对孩子不遵守校内规矩这样的具体问题,她必然也有情绪,有压力,要做到各路专家们事后分析中的专业、克制、理性,难度相当高。
在众多事后分析文章中,孩子被当众掌掴是受诟病的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了羞辱,觉得没有面子、自尊受损,他决定***。这样的决绝让我们痛心,所以公众忍不住指责母亲行为不当。而在事发的语境中,母亲何尝不是相似的角色?她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被老师叫到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她也是觉得自己没面子、自尊受损,才会有走廊里发生的那一系列针对自己孩子的过激行为。
可见,在情绪处理上,家长并不比孩子高明多少,而这已经成为悲剧发生直接的导火索。在14岁的少年跳楼之前,17岁的少年跳下高架桥也曾引发广泛关注。当时的那个少年,是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后,没有得到母亲的安慰而是遭遇了批评,持续争执之后做出了极端反应。我们有必要正视,在成年人看来没必要走极端的事项,很可能成为孩子绕不过去的坎。
怎样的无望会让一个孩子选择纵身一跃?答案或许并没有成年人看起来那么宏大深奥,也许就是一点积少成多、变小为大的焦虑。也正因此,在网络上“鞭挞”不懂情绪控制引发悲剧的家长之余,需要真正考虑一下,有没有切实的措施能减少各方的压力,有没有可能尽快给学校、家长和孩子加上一堂情绪管控课,从根子上推动问题的解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