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
苏轼一生坎坷,不但仕途不得意,婚姻生活也很不顺利,因为前后三任妻子都先后先他而去,没有一个人能够与其白首偕行共赴终老。但同时他也很幸运,因为这三位夫人个个是贤妻良母,人人都善解人意,有她们相伴左右,苏轼此生亦当备感欣慰。
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嫁给他时年方十六。她为人机敏,性格沉静,婚后并未告诉苏轼自己曾经读过书。但每当苏轼读书时,她经常陪伴左右,苏轼但凡有遗忘之处,她便马上给予提醒。见其如此,苏轼颇感惊讶之余,就拿别的书里的问题来考她,她都能对答如流,遂令苏轼又惊又喜,如意外得一宝贝也。
这样的人,如果生活在当今时代,那可是妥妥的职场达人、白领丽人呀,妥妥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啊!入得厨房,上得厅堂,对内可处理家务,对外可以展现她的分析判断能力,可以展现她的组织协调能力,另外,她的管理领导能力肯定也是不缺乏的。
可惜的是当时社会环境不允许,否则的话其功名成就与苏轼相比恐怕也不遑多让。这只能是个假设,世界上没有如果,不过可以想见,此后苏轼对她的爱慕自然更上一层楼了。
王弗有知人之智,《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意思是苏轼和客人在外间说话,王弗会在屏间“偷听”,等客人走后,她便会对客人做出评价。有的人,见风使舵,要有所提防,有的人有求而来,表现得很亲密,这种人怕是不能长久,见面熟,翻脸也快。后来果然如此。
王弗不仅仅是苏轼生活中的好伴侣,更是事业上的好帮手。可惜,天不遂人愿。公元1065年,苏轼以凤翔签判任满返京(《凌虚台记》即是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所写,此篇收于《古文观止》中)。同年五月,王弗病逝,享年仅仅27岁,陪伴苏轼仅仅十一年即撒手而去,实在是令人惋惜啊,他们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对神仙眷侣呀。
古人的平均寿命很短,或者说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我们读古人文章,了解古人履历,常惊叹于古人寿命之短,很多人不能寿终正寝。五福之中有善终,初始难于理解,了解了古人的寿命情况后,便知正常终老有多难,有多可贵。
给大家提供一个数字,有助于对此问题的理解。1949年刚解放时,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大家是不是感到震惊呢?苏轼(1037--1101)65岁而终,在古人中也算是高寿了。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就是写《咏柳》的那位:“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享年86岁(659--744),不要说在唐代,就是在今天也算是高寿了。假如考虑到生活条件等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年龄可以折算,那么他老人家若身处今天的时代大概率能活到一百多岁。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
王弗正当青春却英年早逝,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她的死对苏轼的打击有多大。他把自己对发妻的无限哀思,化为千百株常青的松树苗,亲手栽植在亡妻埋葬的山头。十年后的(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在密州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那首被称为“千古悼亡第一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