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西江月》送别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简注:
昨夜二句,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宋时称润州。长安,汉唐都城,此处代指北宋都城东京。此二问谓林希由知润州改知杭州,接替苏轼职务;苏轼则奉诏回京任翰林承旨。旧官,新官,旧官指苏轼;新官说的是林希(字子中)。湖山公案,指苏轼描写杭州西湖和山川的诗,佛家以言语为公案。此景句,谓杭州美景百年来变化不大。个中句,意谓描写不变的杭州美景,要想写得与众不同,这当中是很困难的。使君,指新任杭州知州林希。波澜,杜甫诗:文章曹植波澜阔。与把句,意谓希望林希在杭能写出好诗,拿来让我欣赏。判断,这里是评论鉴赏之意。
散绎:
昨天晚上,你还在镇江乘船巡行江上,
今天早上,我却要乘马奔赴东京汴梁。
离任官长有什么物件留给新任的官长,
只有我所写歌咏杭州景色的小诗百章。
百年来杭州的美丽湖山从未改变模样,
想写出别出心裁的动人诗句困难。
新知州才气高下笔有神心胸海样宽广,
定能夠口吐珠玑写出佳作让我来欣赏。
品读:
(一)关于《西江月》送别词
据朱孝臧《东坡乐府》卷二:元祐六年(1091)二月,召轼为翰林承旨。是月,天章阁待制林希自润州移知杭州。可知这首词是苏轼知杭州卸任,新任知州林希来杭继任时所作。有一种版本的词题就是“杭州交代林子中席上作”。
此词写法独特,不同一般。上片前两句即交代新旧两任杭州知州的来龙去脉:一个从润州前来上任,一个从杭州受命回朝。写得高度概括。上片后两句更加奇妙,官员政务交接,不说民情政事,不说租赋钱粮,却只说自己描写杭州风光的几首诗。
下片更奇。诗人抱怨说,杭州风景,百年未变。写诗要想有所突破,实在是艰难。我的诗篇不过尔尔。这回好了,林知州才华称盖世,笔底有波澜,肯定能写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好诗篇。
末二句,可以看出,除了有官场应酬的自我谦虚和对新任官员的捧场之外,苏轼对新任知州林希还有很了解的,还是把他当作“好朋友”看待的。
可新任知州林希,是个什么样的货色呢?
(二)关于林希其人
林希的人品实在太差了!
林希是苏轼的同年进士,两人相识很早。二人之间的唱和往还甚多。元丰八年(1085)苏轼还朝后被任命为起居舍人,他自觉升迁太快,便向宰相蔡确力辞。蔡确劝他就任,说当今朝中没有更合适的人才了。东坡就举林希自代,并说林希比自己年长,更适合担任此职。虽然后未能获准,但林希毕竟因此升任记注官。元祐六年(1091)林希接东坡任做了杭州知州,东坡作词赠之。林希西湖大堤上立碑,亲书“苏公堤”三字。后两人书扎来往,商议赈灾事宜。
林希原先对东坡十分敬佩。元祐元年(1086)东坡任翰林学士时,林希作贺启祝贺云:父子以文章名世,盖渊,云,司马之才;兄弟以方正决科,迈晁,董,公孙之学。对东坡父子兄弟赞颂备至。
可是,曾几何时,到了绍圣元年(1094)林希执笔撰写东坡谪降惠州的诰词,却肆意丑诋,不遗余力,且辱及东坡之父。仿佛完全忘了他八年前对东坡父子兄弟的赞颂。当时对元祐名臣的贬黜制文,都出于林希之手。有一天,林希写完制文后,掷笔于地,长叹一声说:“坏了名节矣!”
林希就是这样一个小人!明明知道是坏事,还是干得很起劲!
林希后来果然升官,任同知枢密院,不久被夺职,死。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东坡自海南归,《与子由书》云:林子中病伤寒,十余日便卒,所获几何?遗臭无穷,哀哉!苏轼终于看清了小人面目。
笑到后的不是林希,而是苏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林希身上再一次得到了验证。小人或可得意于一时,但后大多下场可悲。奉劝诸公交友要谨慎,千万莫交上了林希一样的小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小人数不胜数,防不胜防!
附图八幅:苏轼诗集文集词集传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