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派 袁枚
前段时间,为了孩子的文史知识讲义,我自己制作汇总了几个大类。其中诗词类除了基础知识,还精选了312位诗人共2000多首诗词。(后续整理完成,会分享给大家。)
汇总完这2000多首诗,发现我会背的多的还是李杜苏辛的作品,其次是李商隐,再次是陶渊明。这几位都是诗界大拿,背得多无可厚非,但后面数量多的,却不是我想象中的白刘,而是袁枚。
神奇的是,很多袁枚的诗我之前都不知道是他的作品,还是这次大普查才发现原来这首是袁枚的,那首也是袁枚的。
于是我开始研究袁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诗作之风格水平可以如此变幻莫测?
结果就是,学诗十余载,至今才发现袁枚才是我的本命。
▶ :这次普查,我一共有两个大收获,除了袁枚,还有一位张溥,下一期我们再为大家介绍张溥这位宝藏大佬。
袁枚
袁枚(1716- 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祖籍浙江慈溪,诗人、文学家、评论家与美食家。
乾隆十四年左右,江南园林圈里一处当年的废宅强势逆袭,此园一改园林设计常态,拆掉围墙,将内景直接展示给大家看。
这个园林,就是袁枚买下并改造的南京随园。这时候的袁枚才三十多岁,本该在职(guan)场大展身手的他,为了不受二货领导的气,被迫过上了财务自由的生活,主动离职,居家养生。
说是养生,袁枚却也是清代时间管理的大师,跟纪晓岚并列清代时间管理先驱,不过要我说,两人虽然都是好色成性,但也有不同。
纪晓岚公务缠身,妻妾也不多,以战斗力爆表而出名,袁枚虽然妻妾成群,但他是壮年退休在家,能腾出来的时间比纪晓岚多不少,所以两人各擅胜场,不能一概而论。况且时间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日新月异,流传至今,恐怕还得属罗志祥和蒋总裁为时间管理方面的集大成者。
但袁枚是个要面子的人,他总是强调自己好书如好色,还有诗为证:
寒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能把肾虚说得如此文艺的,我也是第一次见。
袁枚生平,兴趣极多,但爱好只有两个,除了色,就是吃。
他爱吃,讲究吃,而且还是个了不起的吃货,吃到啥好东西,还非得把这些菜的菜谱给弄回来,后自己写了个《随园食单》。
据说他出去吃饭,总要带着自己的厨子,吃到什么菜好吃,就要厨子去学,还要向人讨教菜谱。他做官时,为了不折腰,干脆辞官做地主,但要菜谱的时候,你要他折几次腰都行。
当时有南京第一名厨王小余,别的事不敢说,说做菜,那是狂上天了,宫里御膳房的那帮人在他看来也只是一群杂碎,他甚至敢放话说:做家厨是不可能做家厨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做家厨,家厨是什么?家厨就是家畜。
但后来他当了袁枚家的掌勺官(手动真香)。
他死了之后,袁枚还很思念他,为他写了历史上第一篇厨师传记。
我说袁枚是我的本命,但我并不讲究吃,更没机会实践时间管理,所以说是本命,主要是因为我跟袁枚在很多事情上的观点一致。
袁枚是个有理想的人,他做官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发现官场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所以他走人。
我的运气比他好不少,因为他没有能跳槽的地方,但我有。
袁枚讨厌虚伪的人,喜欢真性情的人,后来甚至大有破除封建礼教的意思,敢开女班,教女子写诗。
有人说过:和人相处多了,就更喜欢狗。袁枚和文人相处多了,就更欣赏名妓。他甚至给自己刻了一方印,上镌唐代诗人的名句:钱塘苏小是乡亲。
有位尚书来拜会他,见到这方印,这位尚书便习惯性地搬出了官架子,说袁枚有辱斯文。袁枚回复他:今天您是一品大官,苏小不过是个名妓,但百年之后,人们还会记得苏小,却没人记得您。
这些还只是性情相近,让我惊艳的,还是袁枚对文学创作的观点。
品画先神韵 论诗重性情
袁枚对诗文创作,也是强调性情。从他的作品上看,袁枚的诗很有些杨的味道,优点都是灵活跳脱,缺点也一样,就是水准极差很大,好的极好,差的极差。但诗词创作,一旦遇到派系之间的矛盾,往往就像华山剑气之争一样,终落入不可调和的矛盾,除了真正的大高手,一般人是没法统一这种矛盾的。袁枚的诗固然好,但也没达到这种大高手的高度。
爱好由来落笔难
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
头未梳成不许看
但肯寻诗便有诗
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多为绝妙词
——遣兴二首
从这两首诗中,当可窥见袁枚作诗的特点。
虽然袁枚看重性情,讲究活用,但是他也强调写诗是很难的一件事,不是你会活用就能写好的:
倚马休夸速藻佳
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
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
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
修炼多从苦处来
所以,我想,有时候他也知道自己的一些诗并不算好,但胜在直抒胸臆,毕竟他相信,优昙花好不轻开,但不能因为开不出优昙花,就不让开花了。何况,相比现在那些两开花的,他只开一个,算是很不错的了。
我们对袁枚的诗作,可能比较熟悉的是小学课本上的牧童骑黄牛,以及近大火的苔花如米小,其实他写苔,也有另一首:
各有心情在
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
何物是斜阳
同样写苔,这一首的视角和另一首就极为不同。要学袁枚的性灵派,那是学不来的,因为这个创作手法,强调的就是个性,就是自我,不需要去学别人的风格。袁枚自己的诗作,跨度很广,有山水,有乡村,有边塞,有生活,有理论,有咏史,但不论哪一种,都有他自己的鲜明特点。
他的咏史诗,虽然不如李商隐和杜甫那样高明辛辣,但胜在视角独特,比如: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他做官的时候,百姓很爱戴他,还给他做万民袍,他也经常帮小老百姓避过一些无妄之灾。可见他做官时不仅有雄心,也很爱民,所以他的咏史,很多都是站在小民视角或当事人视角。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袁枚的一生:来过、吃过、睡过、爱过、官做过、诗教过,作品有诗集、文集、食单、诗话,无灾无难活到八十多岁寿终正寝,可以说是许多人一辈子的梦想了。
可他临死时写了两首诗,一首大家都听过这一句:
两脚踢翻尘世路
一肩担尽古今愁
另一首则很少有人看过:
每逢秋到病经旬
今岁悲秋倍怆神
天教袁丝亡此日
人知宋玉是前身
千金良药何须购
一笑凌云便返真
倘见玉皇先跪奏
他生永不落红尘
大家看,似他这般快活似神仙,上天见了玉帝,第一句话却要说:老子再也不去人间了。
难道是他自己有什么悲苦吗?不是,是因为他见惯了人世间众生皆苦。
可能我欣赏他的原因,更在于他在自己很幸福很安稳的时候,也不忘关心和帮助那些不幸的人。
后用他的一首诗结尾:
村落晚晴天
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