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四年,苏轼因为上书谈论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得罪了王安石,于是王安石便使人搜罗“证据”在皇帝面前“弹劾”苏轼,不得已,苏轼自请外调,于是他来到了杭州,成为了杭州通判。
熙宁五年到熙宁七年,苏轼一直在杭州通判的任上,当时苏轼曾经和已经年过八十的张先(就是那位写下了“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的张三影)同游西湖。在游览途中,诗酒唱和,并突然听到了“弹筝”声。在这期间,苏轼写下了一首的《江城子》。词如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上片头三句写周边的美丽景色,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而苏轼等人,便是画中的人物。接着写水面的荷花,“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此处似乎还有一语双关之意,既是写花,又是写弹筝的美人。
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据《墨庄漫录》记载,这位弹筝的美人年不过三十有余,而且“风韵娴雅,绰有态度”,苏轼在这里如此比喻,算得上十分准确。除此之外,似乎作者和张先二人,也进入了比喻之中,即“何处飞来双白鹭”,倾慕弹筝人的美丽之情,便跃然纸上了。
下片开始写音乐。作者是从听客的角度来写的,他们听到这乐曲哀伤不可闻,让人听后心里甚觉凄苦。进而更进一步渲染这乐曲的哀愁,已经到了周边自然都为之落泪的地步了:“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烟雾为之收散,云朵为之飘转,这么哀伤的音乐,似乎人间难有,所以东坡才感叹,这样的哀乐好像是娥皇、女英(湘灵)才能弹奏出来的吧!
结拍三句,作者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这哀伤的音乐奏完,弹筝人便飘然而去,仿佛只留下周边的青山,伫立湖边,也在为这哀曲而伤感。其实这里是化用了唐代诗人钱起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东坡笔下,妥帖自然,不着痕迹,化为己用,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体来说,东坡这首词,写自己与张先同游西湖时的所见所闻,紧紧扣住“时闻弹筝”这一际遇,为我们描绘了弹筝人的美好以及弹奏之音乐的感人。而在手法上,不仅采用了比喻,而且还以侧面进行烘托,将这一切置身于雨后明艳的晚霞和湖光山色之中,人与景与音乐相映成趣,读来清新可爱,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