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8月,林徽因为梁家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一个男孩。林徽因和梁思成给孩子起了“梁从诫”这个名字,与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一样,同样是为了纪念《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
林徽因是开放的,也是传统的,虽然她与梁思成都接受了多年的西方教育,但是她清楚地明白儿子在梁思成心中的分量。他固然爱他们的女儿,但是在他的心中,由男孩子继承香火的传统还保留着,并且,他一直认为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适合学建筑,所以儿子的诞生让他的心中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希望,他希望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成为一名比自己还要出色的建筑学家。而她,作为母亲,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期望,只要孩子能够平安、健康、快乐,她便知足了。
新生命的到来让林徽因的心中充斥着满足。此时她已经完全是一个成熟的女人,没有初为人母的忙乱和慌张,她会从容地将孩子哄睡,也会耐心地将孩子逗笑,那眉眼之间尽是为人母亲的幸福。她喜欢看着小小的从诫在她怀中熟睡得安稳,也喜欢看着他目不转睛地去凝视某样东西。当周围的景物映在那样单纯清澈的眸子里时,整个世界仿佛也变得纯粹清澈了许多。
此时的梁再冰三岁多,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她对这个被包裹在襁褓里的小婴儿很是好奇,虽然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小家伙不会说话,只会大声地哭、大声地叫,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一点也不觉得烦,整天围着他转,不过,她也很喜欢这个小家伙,他生得那么漂亮,皮肤那么白白净净,脸蛋那么秀气,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再冰用稚嫩的声音叫这个小不点“小弟”时,家里的人听着顺耳,便也跟着她这么呼唤这个刚来到梁家的小宝贝。
林徽因深爱着这个孩子,她将心中的喜悦写成了诗,用文字诉说着这如春风般抚慰她身心的爱意:“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里,春暖花开,一切都那么有希望、那么有生机,那新生命的到来,不正是梁家的希望,不正是梁家的生机?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写出了林徽因当时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中满满的对儿子的爱,也写出了新生命的到来为她的生活带去的无限的希望。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林徽因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需要操持的,不仅是对一双儿女的照顾、对丈夫的照顾,还有对家中仆人的监管、对那些来自院外的人的看管,以及对家中各种家当的看管。她的母亲虽然和她生活在一起,可是那早已被三从四德思想管束得没了主意的母亲不但不能帮助她料理家事,反而事事都要依赖于她。一时间,她成了家中的掌事者,家中的大事小情都要由她做主,这让她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在林徽因心中,家庭固然是重要的,但事业也是不可放弃的。她不情愿让自己完全围着家庭打转,围着家中的各种琐事打转,不情愿因为孩子们的打扰而放弃自己钟爱的建筑设计。这样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然而,当家中的事务堆积在她面前时,她却不得不多次停下手中草图的绘制、中断诗歌的创作,去解决家中的问题。正如她在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过的,她的教育是旧的,她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自然要对得住爹娘、丈夫、儿子和家族。在梁思成受中国营造学社之托前去华北对古代建筑进行科学考察的时候,她只能尽力让自己将家中的一切都安排妥当,让远在外地的丈夫放心。
林徽因善解人意,体谅丈夫,却毕竟仍是一位凡间的女子。有时,家务的繁重和工作的冲突也会让她感到疲惫,幸好,在这段时间里,费慰梅走入了她的生活,时常来拜访她,与她谈天,这才使她的生活变得不那么单调而枯燥。费慰梅来自大洋彼岸,有着金色的头发和蓝色的眼睛,她讲着流利的英语,穿着洋装,每当她走进梁家的院子,林徽因的母亲和梁家的仆人们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面对这些眼光,她却坦然而镇定。
她与林徽因相识在一场聚会上,一同参加那次聚会的还有她们各自的丈夫。费慰梅夫妇是在中国结识并结婚的,他们二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建筑都有着深厚的兴趣,为了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化,他们特意找了老师学习中文。结识了林徽因夫妇后,四人在交谈中一见如故,他们之间的友谊就此结下。得知两家相距得并不算远,费慰梅有空便过去串门,一来二去,两人越来越熟悉,走动得也就越来越频繁了。在费慰梅面前,林徽因感到了久违的轻松,费慰梅懂她的意思,欣赏她的奇想,为她所讲述的故事而着迷,而她,正需要这样的一位倾听者。
林徽因与费慰梅交谈时用的是英语,那流利自然的英语让费慰梅感到惊讶,她第一次在中国人口中听到如此纯正的英语,并且第一次见到一位中国人将英语运用得如此自如,如同自己的母语一般。那段时间里,费慰梅出入梁家越来越频繁,而梁家的仆人也渐渐习惯了这个高大的外国女人出入梁家的大院。每当她来了,仆人都会向林徽因通报“费太太来访”,然后任由她走进红漆的大门,穿过小花园,后进入林徽因的起居室。
每当费慰梅来访,林徽因都会把孩子交给女佣,然后走进起居室。一壶热茶、几块点心,两个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谈论文学和艺术,互相吐露着心中的故事和想法,那氛围自然轻松。和所有女子的交谈一样,她们也会谈到感情,林徽因曾向费慰梅讲述过她对徐志摩的思念,她毫不避讳自己思念徐志摩的心情,却从未有任何逾越。
从小生活在西方的费慰梅也被林徽因这般淡然坦然的心绪所打动了。她从未见过一个女子如林徽因一般,能够在结婚生子之后仍然保持着少女时代的纯真和幻想,仍然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敏感和热爱。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将自己禁锢在单一的幻想之中;并非在生活中渐渐消沉,丧失掉生命的光泽和质感;并非受尽了娇宠和溺爱,无忧无虑无须担忧任何家事……林徽因用一颗水晶般的心、用一份透明的心态过着与所有已婚女人相似的生活,所以,她的生活才会如此多彩、如此不同。
无论多么忙碌,林徽因都不曾放弃过自己的爱好,诗歌、建筑艺术、音乐和绘画时刻点缀着她的生活,丰富着她的精神世界。她能够发现生活中随处的美丽之处,并运用她天生的敏感和想象创造出更多的美丽。在文艺的世界里,林徽因似乎很少能看到灰暗的东西,而沉浸在家务琐事中,她却时常感觉到悲凉。写作于她而言,是生活中美好的时刻,若是因为家务而冷落了写作,她的心中就会感到内疚,而若是相反,那感觉便也相反。
直到与林徽因接触得更深,费慰梅才发现,这位女子的精神世界并非看上去那么坚固,她也有许多渴望的事情,只是为了家庭,她不得不暂时将那些念头压缩在角落里,任它们委屈地哭泣或呐喊。她深爱着的文学、艺术、建筑……都从未从她的心中消失过,而她那种天生的、不懂得拒绝的善良,将她一点点逼进了死胡同里。周围人对她的依赖,让她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不仅要处理家中的事务,渐渐地,连邻居的事情都需要她帮忙处理。整日的忙碌让她难以有一丝自己的时间,难以有片刻的喘息。于是,她越来越累,越陷越深,越来越无法停止这样的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生活里,能够让她感到放松的事情只有写作。她会在听音乐时突然想到许多美好的、令她感动的场景和事物,也会在观看某一幅画作之时突然联想到画中的寓意,当心中的感受和构思如泉涌一般无法抑制时,她便会将它们写成诗。看着那些美好的诗句从她的笔下流淌出来,落于纸上,她的心,便也畅游在那片宽广的、散发着墨香的海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