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被后世称为诗鬼,令俺一度敬而远之。俺不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可一提起与鬼相关的事情不免毛骨悚然。罢了,还是说点令人羡慕嫉妒恨的事吧。人家李贺可是李唐皇室宗亲,尽管是远支。这已经足够让那些脊梁骨习惯发软,膝盖习惯下跪的人羡慕了。可这样的尊崇与李贺有什么相关呢?他的父亲李晋肃官职很低,对于李贺的事业只起到了负面作用。好在李贺很争气,年少的时候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诗人了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买不起宝马、奔驰,就开辆桑塔纳2000,中唐时期的诗人李贺骑着一头小毛驴到处逛游。李贺自得其乐。想起一两句自以为得意的句子,就写下来塞进驴脖子下的布袋里。李贺的诗句有多少是从驴背上得来的?俺不知道。但俺很敬佩李商隐。尽管后人为他们二人谁是“大小李杜”中的“小李”真论不休,可李商隐却热情地为李贺作传。李贺骑驴写诗的故事,就是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里记载的。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雁门太守行》被后人认定写于元和二年(公元 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但俺总觉得“半卷红旗”这个意境被***他老人家借用了。俺知道***主席很喜欢李贺的诗,如果不是他老人家,俺很可能忽视李贺。这对于李贺而言或许是无关紧要的后话。大约在元和三 、四年间(公元808年至809年),李贺跑到洛阳求见大名鼎鼎的散文家韩愈。韩愈很重视这个年轻人,特意回访了他。自古没有场外的举子,谈话间韩愈鼓励李贺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李贺18岁,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去世了。守孝3年后,已经是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了,这一年李贺参加河南府试,毫无悬念地高中了。可俺不能肯定,此次高中是否给别人留下了话柄,因为韩愈正是考官之一。虽然俺对韩愈的操守并不怀疑,可那些政敌呢?
这下麻烦了,韩愈可能帮了倒忙。你又不是主考大人,表什么表不着的态?都说是有人嫉妒李贺的诗才,故意拿什么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的借口狙击李贺的仕途。想来反对者是有道理的,你得父亲名叫李晋肃,你却被人称作李进士,这成何体统?避父讳不举进士,成了李贺的道德包袱。可俺却觉得不这么简单。作为远支,李贺已经不具备政治优势,起码他一直不是后备干部。作为一个家族企业里不掌握股份的成员,又失去了走向高管岗位的可能,李贺的人生真得很悲催。不要恨别人,要恨就恨自己站错了队。俺认为李贺很有可能是被韩愈的政敌打渔扫了鳖。就他一个小小的李贺,打击他纯属浪费弹药。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贺为自己鸣不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虽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可是李贺还是把不满发泄在了烧酒摊子上。俺不能确知他交往了些什么人,总之是一帮酒肉朋友。李贺这个当年写下《雁门太守行》的诗人哀叹着自己的失败,但在他的心里毕竟尚存一丝幻想: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幸好得到朋友权德舆的帮忙,李贺谋到了一个太常寺奉礼郎的职位。这几乎是一个品级低的小官,行政级别只是从九品上。一心想着出将入相的李贺,终于踏上了仕途,却只当了个小官。可即便是这么个小官李贺也当不稳。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权德舆被贬官后,李贺也辞职了。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里愤愤地写道: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主席气魄就大得多,他老人家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样写: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此后的日子里,诗人李贺南下北漂,始终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他坚信此生就是为写诗而活。他的母亲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不想一语成谶,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诗人李贺撒手而去,年仅27岁。宋人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追记了后的时刻:弥留之际李贺看见一位红衣使者对自己说:“天帝要召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