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是清代才子,可是他刚过而立之年就辞去官职,隐居于随园,过着恬淡安逸的日子。诗人学富五车,更胸怀壮志,只是因为升迁无望,又不愿随波逐流,于是干脆挣脱名利的缰索,任运随缘,活出自我。
诗人回归故园之后,不仅勤于笔耕,而且用心学习古人的创作技巧和风格,并主张性灵之说,也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广泛的影响。
除此之外,他还开馆授徒,学子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更以能成为袁枚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他回想过往的那些辛酸,诗人百感交集,于是赋诗抒怀。下面分享袁枚辞官归隐,即兴创作了一首七律,颈联充满理趣,令人感悟颇深。
挂冠
清代:袁枚
柳折青条花折枝,挂冠偏于少年期。
香风太早春应惜,好日犹长起未迟。
出处敢云追往哲,耕桑也是报明时。
归心浓后官箴少,除却林泉总不思。
诗人离开仕途之后,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虽然每天有干不完的事情,但也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他再也不垂头丧气,更不会整天悲叹、坐立不安。
首联采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柳条和花枝作比,告诫人们要在其抽芽和绽放时折取,不要等到枝条枯萎、花儿凋谢,已经为时过晚。所以诗人认为自己33岁时辞去官职,并非太早,而是“偏于少年期”。
接下来承接首联,诗人继续阐述自己的主张。鲜花娇艳绽放,阵阵花香四处飘散,令人目眩神迷。可是花无百日红,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人无千日好,即使身居高位,也有跌倒的时候,不要得陇望蜀,更不可只顾贪求名利。
袁枚虽然只当了三年的小县令,却见识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不仅感到惊诧,而且还引发他的思考。一个人活在世间,到底怎样才有意义?
是身心俱疲地成为他人的仆人和奴才,还是应该挺起腰杆、执着地走自己的路?如此一番自我拷问,诗人还是觉得应该要冲出樊笼,因为“好日犹长起未迟”。
回到故园,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青山依旧、碧水长流,可是诗人的心境变了,看什么都觉得很顺眼,一切都与他那么融洽,心里开心,干事的率也提高。
诗人每天读书、创作,自我感觉文学造诣突飞猛进。“出处敢云追往哲”,虽然为人处世以及学问能力,暂且不敢与先贤相提并论,但是他的信心和见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耕桑也是报明时”,这一句更显理趣。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该是千篇一律,既然仕途艰难,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即使做个农夫,只要心情快乐,也未尝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诗人终于不再怀念宦途,反而越来越喜欢林泉的生活。每日诗酒风流,没有过多的应酬,不必小心地看别人脸色,使人感到惬意安然。
“官箴少、总不思”,表达了作者不再羡慕仕途、一心一意归隐的情怀。诗人不拘形迹,感悟到应该趁着年少,就早日开始新的生活,不要垂垂老矣,再后悔不迭。
袁枚的这首七律朴实易懂,又充满理趣。诗人在前两联,以柳条和鲜花作比,阐述了应该珍惜美好、不负韶华,更要积极勇敢地迈出新的一步。后四句则抒发了一种恬淡心情,诗人没有后悔自己选择的道路,不仅感到游刃有余,而且还会坚定地走下去。
再细味颈联,令人感悟颇深。正因为诗人敢于追求新的生活,才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也让他没有一辈子只是一个庸碌的小吏,反而著述颇丰、蜚声文坛。
诗人似乎在提示人们,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就,而要执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因为无论成败得失,都是一种人生体验,也是对自然和社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