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简注:
博山寺,在江西丰县,辛弃疾曾为作记。长安路,京城之路,暗指仕途。厌逢迎,不再逢迎,言自己去博山寺次数极多。味无味句,无味中求真味,语见《老子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材不材句,《庄子山木篇》: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宁作我,见《世说新语品藻》载殷浩语。岂其卿,见《法言问神》记扬雄语。人间句,苏轼《江城子》:走遍人间,依旧却归耕。一松句,化用元结《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山鸟句,化用杜甫诗: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友于,指弟兄。
散绎:
不愿向京城路上去寻求富贵功名,
往来频繁,山寺对我也不再送迎。
以无味为真味,求得人生的乐趣,
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度过我一生。
宁可永远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岂肯低三下四投靠那些权贵公卿。
走遍塞北江南,却落得解甲归耕。
一棵松一竿竹,都是我的真朋友,
一只鸟一朵花,才是我的好弟兄。
品读:
(一)
据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此词作于庆元四年(1198),时辛弃疾赋闲居江西铅山带湖。
作者退居带湖,经过冷静的回顾,前瞻和思考,出仕的念头淡漠,便写下此词抒发对官场的厌弃及安于归隐的心态。词中紧紧围绕着“归隐”抒情写志,先表隐之决心,再述归隐的思想基础,后写归隐之乐趣。
(二)
上片,开头即直抒对仕宦生活的厌弃。“不向”说得坚实有力,表示了告别官场的坚定意志。“却教”句紧扣“博山寺作”的题意。
味无味二句,深含哲理,从老庄的“无为而为”的处世哲学中,找到了思想支柱,成为了他自得其乐度此一生的精神依托。
(三)
下片,先写自己独立不阿的品德操守,为了摆脱官场约束,恢复独立自守的人格,只有归隐。人间句囊括了作者大半生宦海浮沉的经历。有此阅历才能体悟到官场污浊,只有退隐才能保持清高纯洁。
后以归隐之趣作结。真,好二字深含回归大自然之乐。与松竹花鸟交朋友,做兄弟,趣味无穷,乐在其中。
(四)
这首词直抒胸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剖露了自己的思想,倾吐了一片真情。
附图八幅:辛弃疾隐居之地带湖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