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我小时候听过的真实的故事吧!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末,九十年代初。
印象深的是那个时候,我们村里还种麦子。还有专门磨面的地方,人们称之为“磨坊”。
我们村的磨坊主姓王,是个单身汉,打了一辈子的光棍。他收了一个外地的徒弟,师徒俩勤勤肯肯经营着他们的磨坊。
可能是命运之神垂怜王老汉。在他天命之年,终于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了。对方是乡里的一个寡妇。带了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王老汉给寡妇的儿子在乡里翻盖了房子,又把小女儿送进了学校。那个孩子比我们低一届。我印象特别深刻,她是四年级的时候,转来我们学校的。
安顿好了儿子和小女儿。王老汉又给大女儿建了一座大棚。一家人靠着磨坊,大棚,再种些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倒也其乐融融。
村里人都说王老汉是个有福气的。这三个孩子里孝顺的就是大女儿。时常能闻到王老汉身上的衣服散发洗衣粉的香味。大老远就能闻到王老汉家传出的饭菜的香味。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老汉的大女儿和小徒弟朝夕相处,逐渐产生了感情。按理说,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不幸又一次降临了。
两个年轻人感情日益增厚,逐渐上升到谈婚论嫁的阶段。甚至小徒弟的老母亲都从千里之外赶来,和准亲家 谈论结婚的相关事宜。
然而,大女儿的妈妈向小徒弟开出了天价彩礼。小徒弟无力承担,大女儿开口向妈妈求情,反被出言讥讽,恶语相向。
就在那天夜里,大女儿和小徒弟绝望地服下了农药。被人发现,急忙送往县人民医院。赶往医院的途中,大女儿香消玉殒。小徒弟虽然挨到了医院,也在第二天撒手人寰。
故事本来已经是个悲剧了。小徒弟的母亲哀求能让儿子和大女儿葬在一起,也不枉他们相爱一场。
谁知,大女儿的妈妈竟然把女儿的尸体卖给了隔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配阴婚。可怜的小徒弟被送往了火葬场,后他的母亲带着他的骨灰盒踏上了返乡的路。
那个秋天格外的萧瑟。幼年的我,体会不到生命的脆弱。搞不懂他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悲情结局。
时至今日,仍然觉得《长恨歌》里很多的诗句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