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度心情网】精选了关注竹子的诗句、对竹子的诗句等优美的文案共100句,分享给广大文字迷们欣赏。
关注竹子的诗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东坡。自古以来竹子一直是诗人、画家们笔下的题材。古诗中关于竹的诗句很多: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句子;唐朝王维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白居易“阁畔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等。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画了很多竹子画,并在上面题诗,他在《竹石》画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人要有风骨,无论做什么事,没有咬定和坚韧的精神,是难于立根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宋代:王安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石》清代:郑燮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陆容《满江红·咏竹》
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柳梢残日弄微晴。——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竹》——唐代李贺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译文:映入水中,纹光闪动,当空抽长,绿影增春。晶莹的露珠点缀笋径,苍翠的苔藓满布竹根。剖竹织竹承藉美人香汗,制成渔竿能够钓起锦鳞。为了制作三梁冠,一节竹子也被奉敬给王孙。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郑板桥他在《题竹石画》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墨竹图题诗》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先描写一夜在县衙中所闻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后抒发诗人将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诗中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流露出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意。
翻译: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唐·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汤允绩《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对竹子的诗句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
表面看起来,诗人是在写竹子的愁苦,其实是移情于物的手法,也就是将人的情感赋予在物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合二为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释宝月《估客乐四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诗人创作的歌诗。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未出土时先有节;纵淩云処也无心。竹唐·李建勋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摘自《咏物诗选》庭竹唐·李中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竹唐·郑谷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竹唐·韦式竹,临池,似玉。悒露静,和烟绿。抢节宁改,贞心自束。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从韦续处觅绵竹唐·杜甫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摘自百度诗经·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选》P200叠石流泉,茂林修竹。——晋·王羲之《兰亭序》竹亦得风,夭然而笑。——苏轼修竹凝妆,垂杨系马。——宋·陆睿词句“水调歌头·咏竹”钱樟明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扬首望青天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欢迎大家投递信息,本站所有栏目均接受投稿,尤其欢迎书画艺术类稿件。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新竹》——清代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这是先秦时代卫地汉族人民赞美男子的诗歌,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全诗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一章到三章的变化过程,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
竹子的 诗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题画兰》清代:郑燮释义: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如果您是艺术家,可以将作品提交至我们的网站发表让更多人看到您的大作;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此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就表现手法而言,写竹的形态是实,写人的感情是虚;而从命意来说,则正好相反,写人的感情是实,竹的形态是虚。因为诗人写竹,从头至尾写竹,却又无处没有诗人自己的面目和精神。
竹根流水带溪云。——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赏析: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咏竹(齐.谢眺)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竹(梁.刘孝先)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咏竹(唐.张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清.郑燮)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二》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一枝一叶”原意是指竹子的一枝一叶,引申意为老百姓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大凡小事。关情——关心,动情。对一枝一叶都细心关注.比喻对人民的疾苦细致入微的关怀。一枝一叶总关情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3)
翻译: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时,我正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关于,竹子的诗句
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唐·李世民《元日》
《临江仙·忽忆裴公台上去》 年代: 宋 作者: 吕胜己 忽忆裴公台上去,远空秋气棱棱。万山一水秀还明。此时三楚客,何意续骚经。 爱竹子猷参杖履,能诗侯喜同登。赓酬不尽古今情。清风生白尘,侧月照疏星。
李贺的这首咏竹诗,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诸如有着像李贺这样人生际遇的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一个缩影。
《偶成》 年代: 明 作者: 方登 昼长山更寂,无客到柴扉。 诗成一叶落,酒醒孤云飞。 推窗竹子瘦,把钓鱼儿肥。 参透穷通理,谁言吾道非。
▶赏析:白居易爱竹、咏竹、种竹、玩竹、赏竹、食竹,在他的诗歌中出现“竹”字不少于三百处。在《白居易集》中以咏竹为题的就有十六首,这些诗作成为白居易咏物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蕴。在对竹的描写中融入了诗人的价值观和美学追求,赋予竹虚怀亮节、坚贞不移的品德。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李贺在家乡昌里是,不知写过一首咏竹诗,在另一首咏竹诗中,诗人写道:“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诗人曾以“龙材”自负,希望自己能像新笋那样,夜抽千尺,直上青云,结果却无人赏识,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回到故里,整日与竹为邻。
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西窗下,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尤其是诗人描摹竹子的形态时,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显得生机勃勃,俊美可爱。可是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使竹的美好形象受到污损。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和“黑离离”这一对色彩形成强烈反差的对比,来表现内心的忧愤。
该句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德隐《新秋晚眺》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翻译: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如当代诗人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
关于的诗句
翻译: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王维《山居秋暝》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孟郊《苦寒吟》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陆容《满江红·咏竹》
(分享至朋友圈)把此文章分享给你的好朋友,可能您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照亮人的命运!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学习而改变,因行动而成功,你因学习而改变!请把您的爱心传递出去帮助更多人成功。
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赏析:诗的头两句赞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后二句又指竹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相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诗将诗人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上。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画菊》宋代:郑思肖释义: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