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相关的典故及意义是什么?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相传此联由嘉庆进士袁名曜所作,是有代表性的集句联佳作!
但也有一种说法,这副联的作者叫张中阶,或是由袁名曜与张中阶共同创作的;
由于这副对联题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书院门前;
因此,作者就只署了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的名字;
上联“惟楚有材”,出自于《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
下联“于斯为盛”,是《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的引用;
由于“惟"经常与"唯"通用,于是大家看到上联时,第一印象是“只有楚地有才俊";
但是"惟"作为助词用于句首的时候,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以这句话只是“楚地有才"而不是“全天下只有楚地有才[微笑]…
于斯为胜,引用的是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的局面,借此来表示岳麓书院大量聚集了楚地才俊…
六尺巷有什么典故?
谢谢邀请。下面我来说说“六尺巷”的典故极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六尺巷”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有名的故事。有个叫张英的人在朝廷担任尚书,算是朝廷的高官。他的老家在安徽桐城。有一年,他老家打算把房子装修一下,但是姓叶的邻居提出,希望能在两家之间留条通道,让大家出入都方便,但张家不同意,因为地契上也清楚地标明“至叶姓墙”,意思是张宅的地契和叶家的墙相连。于是两家就发生了争执。巧的是,张家不仅仅张英在朝廷做官,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也在朝廷做官。张家就沿着叶家的墙砌了一面新墙。叶家当然不干了,一纸诉状告到了县衙门。县衙主管案子的官员害怕张家势力,左右为难。张家人就给张英写了封信,希望张英能出面摆平此事。
很快,张家就收到了张英的回信,上面只有几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看到回信,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就主动找到叶家,表示第二天就把新砌的墙拆掉。叶家看完张英的回信也感动,连连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度量!”第二天张家就把新砌的墙拆掉,并且向后退了三尺。叶家见了,也主动把自家的老墙拆掉,同样向后退了三尺。从此,就形成了一条一百来米长、六尺宽您的巷子,这条巷子就是远近闻名的“六尺巷”。
我个人认为,“六尺巷”的故事不但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也很有教育意义。我认为,修身为先,大度做人,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这就是“六尺巷”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