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颜、曾排辈为什么都是一样的,是谁规定的?
首先,您的这个姓氏排位有问题。按照历代史料及孔庙四配排行,应该是孔、颜、曾、孟,因为曾参是孟轲的师祖。四大圣贤
在中国古代有四大圣贤,又称四大“圣裔”。他们是孔子、颜子、曾子、孟子。他们的嫡裔,自古以来被称作“圣门后裔”。只有他们的家谱,才能称为“通天家谱”,他们自称时不说“免贵”这两字。
而四大“圣裔”的嫡传子孙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是康熙帝的决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只有孔、颜、曾、孟叫四大“圣裔”?
四大“圣裔”孔庙四配孔庙四配,即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位于孔子像的两侧。
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
一、衍圣公孔子没得说了,“圣人”啊!
历代王朝对孔子嫡孙都是封爵的,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开始,对孔子后裔进行册封,当时叫奉祀君,公元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名为衍圣公。
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椿到了明代,孔家衍圣公班列文官之首,属于一品文官,清代沿袭明制,衍圣公列内阁大臣之上,一直到1935年,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号被废除。。
1935年一月十八日,国民政府下令:
兹以孔子嫡系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颜氏嫡系孙为复圣奉祀官;
曾氏嫡系孙为宗圣奉祀官;
孟子嫡系孙孟繁骥为邹国公亚圣先师奉祀官。
以特任官待遇。
二、复圣公颜回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就是颜回,其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得意的门生。
因为颜回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唐太宗尊为“先师”,唐玄宗尊为“兖公”,宋真宗加封“兖国公”,元文宗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三、宗圣公曾参公元前482年,颜回病故后,师弟曾参就变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曾参27岁时孔子去世,将孙子孔伋托付于曾参,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唐玄宗时尊为“ 伯”,宋徽宗时尊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尊为“ 国公”,元至顺元年尊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回。
四、亚圣公孟轲为什么把孟轲放在后一位?因为子思是曾参的弟子,而孟轲是子思弟子的弟子,所以从师承来说,曾参是孟轲的师祖!
据《荀子》非十二子篇:子思、孟轲为一派,《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孟受业子思之门人。
孟轲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宋神宗尊为邹国公,元文宗尊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尊为亚圣。
钦此四家字辈需要指出的是,孔、颜、孟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但是曾子后裔没有享受这世袭的礼遇。
所以到了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明世宗朱厚熜下旨鉴于“四贤一体,皆有大功于吾道,而曾氏独无世袭,非缺典欤”,寻找曾子后裔。
后江西抚在永丰县找到了曾子第五十九代孙曾质粹,曾质粹奉旨东归,封为翰林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希、言、公、彦、 承、宏、闻、贞、 尚、衍;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钦赐孔、颜、曾、孟四姓使用统一的排行字辈;
清乾隆五年,定十字:兴、毓、传、继、 广、昭、宪、庆、 繁、祥;
清道光十九年,定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北洋政府批准续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56-65代)
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66-75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76-85代)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86-95代)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96-105代)
其中有某字因为避讳而改,“弘”字避讳乾隆皇帝,修改为“宏”,“继”字避讳,曾氏修改为“纪”等。
从此,孔、颜、曾、孟的排辈就一样了!
怎样评价李鸿章?
晚清中兴之能臣,生不逢时,遭遇衰世,以尽其所能
张作霖是个怎么样的人?
记得《增广贤文》上一句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今天我难道破戒论人是非?罢了,草草说半句吧。张作霖是大军阀,是当时的东北王。他爱不爱国不敢说,可他是日本人侵占东北的大障碍人物。居民间传说,当年日本人怕张作霖。要不,日本人怎么会设计把他炸死?确认其死后,日本人才搞了个七七事变。从此正式展开侵华战争。而其子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要策化者和执行者之一。这一事件对扭转全国抗日局面和国共合作无疑起了重大作用。
张作霖这军阀也真有军阀的作风,他曾经杀害过共产党人李大钊,也镇压过群众运动。***诗词上说:“千秋功罪,谁人与评说”,功过是非自咱公论。谢邀!
“赢”字为什么由“亡口月贝凡”5个字组成?有什么说道吗?
祸多亡于口,行善广积粮。月月辛勤作,总是入土黄。宝贝如山岳,不足暗思量。从来神仙少,堪破人不凡。亡: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生老病死皆平常。口:口不择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应多听多看慎言。月: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莫虚度光阴,勿蹉跎岁月。贝:古时钱称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多时兼济天下,少时安度余生。凡:神仙都是凡人作,只是万物皆堪破。亡口月贝凡组合为赢,有人逞口舌之利为赢,有人日夜勤奋努力为赢,有人炫富贵为赢,有人自命不凡为赢。却往往忘了健康,身死命殒。若有三亩薄田,不慕千倾。一间瓦房,不居大厦。一家三口,不羡百孙。平淡无事,岁月无忧,其乐融融足以,人生本没有输,又谈何赢。
史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河洛指的哪里?
这个问题,因为洛河发源于陕西,而陕西境内恰巧有一条流入渭河的北洛河,所以有的人就出来占了。话不多说,逐条上证据。
一,三代之居,陕西北洛河与黄河之间尚无三代都城。洛阳附近南洛河与黄河之间的河洛盆地中有夏都斟浔,商都西亳,周成周,王城。
二,古时伊洛联用,陕西境内无伊河。《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逸周书·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敢问此处洛字指北洛河?荒谬!
三,洛汭二字文献常用,汭字指两河汇流。北洛河入渭水,两河交汇有什么?南洛河入黄河,交汇处于巩义西,交汇处有二里头遗址和西亳遗址。除此之外还有伊汭做旁证,伊河汇入洛河,同入黄河。
四,某些人言,自曹魏前洛字专指北洛河,雒字指南洛河,从不混用。那么,周公营建的是假洛邑?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说明原名就是洛阳,难道光武帝穿越到曹魏之后了?
关于夏商两代的历史文献 古本《竹书纪年》载:“(夏王朝)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逸周书·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夏本纪·正义》云:“《商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尚书注疏·卷七 五子之歌第三》: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史记·吴起列传》言:“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史记·封禅书》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论语》:“殷因于夏礼”, 《史记·封禅书》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汉书·地理志》河南偃师条下有班固自己注:“尸乡,殷汤所都”。《元河郡县志》:“偃师西亳,汤都也” 《水经注·洛水》引阚骃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汉字里容易弄混的四个字“祇、祗、衹、袛”,怎样有记住它们的不同之处?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是容易写错的,其差别的小,“示字旁”和“衣字旁”只是一点之差,“氐”和“氏”也是一点之差。这四个字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
祇、祗、衹、袛四字的细微差别虽说容易让人犯错误,可是因为这些字已经不怎么常用,所以一般人想犯这种错误都没有机会。由于不是过于生僻之字,我们还有有必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的,不然很多爱较真的文友会睡不着觉。
为了清晰明了,我们还是逐个进行说解:
“祇”音有四,很多啊!(1)音qí,本义为地神。
大抵有“示字旁”之字多与神有关,因此这里的“祇”(qí)也不例外。“祇”本义就是地神,《说文》:“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尸子》:“天神为灵,地神为祇,人神为鬼。”
(2)“祇”又可读zhī,为适、恰之义。《广雅》:“祇,适也。”
(3)读chí,其义为病,义《诗·小雅·何人斯》:“壹者之来,俾我祇也。”。 此“祇”即是“病”义。
(4)zhǐ,同“衹”,意为只。
祗音zhī。
从金文字形看,像以酒浇地敬献鬼神,由此引申出恭敬义,如《左传》“父不慈,子不祗”。现在还见于书面语,如信件中常用“祗候回音”“祗颂文祺”。
又可读qí,通“祇”,义为神灵。
还可读zhǐ,范围副词。
衹(1)音tí,同“缇”,本义为橘黄色的丝织品。
(2)读qí,用于“衹衼”一词,指僧尼穿的法衣,如袈裟之类。
(3)读zhǐ,在古籍中,“衹”和“祇”常通用。1955年12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衹”被定为“祇”的异体字。1964年5月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衹”又被定为“只”的繁体字。
袛音dī,义为贴身穿的短衣。《说文解字》释义时用了一个颇为陌生的词“袛裯”:“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扬雄《方言》对“袛裯”作了考证:“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也。”裯,音dāo,袛裯,相当于今天的汗衫吧。
看完了这些解释或许有人更迷惑了,别着急,这些字的分辨现在看来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我们发现古人也已经迷糊了,“祇” 为神灵之意时读 qí,古人也用“祗”。
“祗”与“衹”都有qí音,但是意义又不一样,一为地神,一为衣服。
为“恭敬”义当用“祗”zhī,信件中的祝颂语要用“祗”。
“衹”和“祇”读zhǐ,常通用。这四个字中只有“袛”为单纯读为dī,为贴身的短衣,不能与其他三个混用。
《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什么深意?
读诗是要沉下心的,中国的古典诗词更要反复吟诵,然后闭目仔细体会其中的韵味,比如《诗经》里的这首《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诗中有一些字词现在少用,在此注解,“薇”是一种豆科野菜,“靡”意为“无”,“玁狁”是古代少数民族,“遑”意为“闲暇”,“聘”意为“音信”,“盬”(gǔ)意为“止息”,“常之华”意为“常棣之花”,“牡”意为“雄马”,“业业”意为“高大”,“腓”(féi)意为“庇护”,“弭”是弓的一种,“鱼服”指鱼皮袋子。
这首诗是以一个老兵的口气吟唱的,全诗共六节,每节八句,前五节叙说的是出征北方玁狁民族的艰苦,征战多年,一直不能回家,后一节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也是数千年来常为人吟诵引用的名句,大意是:
昔日出来时,杨柳依依。如今归来时,雨雪纷飞。道路难走迟缓,又渴又饥。我心伤悲,无人能懂啊!
对于这首诗,每个人读后都会心有悲伤,但所伤不尽相同,有人感伤昔日之我已不在,今日之我无可奈何,也有人想起年轻的故事,想起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而更多的人会忽生乡愁,故乡是每个人的心中乐土,昔日背井离乡尚是青春年少,黑发飘扬,如今欲归未归,却是鬓发如雪,苦涩难言。
中国人总有故土情结,总在不经意时就想起故乡老家,比如此时,大雪节气已过,冬至将到,大半个中国或雪或雨,又该到春运时候了吧,我心伤悲,谁知我哀?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想开个早餐店,该如何操作呢?
想开个早餐店,第一步问一句:你准备好了吗,你的手艺,你的产品,贪黑起早的辛苦,不休息,不放假,随时都要面对客户,面带微笑,你准备好了吗。
好有能吃苦,吃得了苦,就开始下一步,你的手艺如何,产品如何,在不懂这些的时候,那就去学艺,跟着手艺好老师傅,认真学习,或者去培训,只要味道好,有市场,价格高点就去学。技术学好了,不要忙着去开店,到人家做早餐店的去实践,当学徒也好,打工也好,总之要学习他的流程,它的品种内容和结构,学习使用设备,怎么做,怎么卖等等。
好!手艺学好了,开店经营了懂了,那开始找门店,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门面自然不用多讲,它是决定生意利润好不好关键问题。早餐店定位在菜市场,小区,车站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保持高客流量。
店址选好后,签租赁合同,有了租赁合同,房租所有人的的房产证明,身份证明都有了,就开始办理经营许可证。办理好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就可以办理卫生许可证。
办理这些的同时,可以准备装修店面,购买设备,使用工具,桌子椅子等。有事没事的先练习练习,熟悉下。
然后构思菜单,计算成本,毛利率,产品售价等等!
一切准备好,就开始试营业,先让家人朋友体验下,调整客户反馈的问题。就正式营业了!
开店其实还有很多环节细枝末节的问题。大家可以讨论,丰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