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大的期望是什么?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每个时期应该是不一样的。
婴幼儿时,父母希望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就好。
少年时,父母希望孩子快乐,无忧无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青年时,父母希望孩子爱情如意,工作顺利。
中年时,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平步青云。
老年时,父母希望孩子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健康开心,不给儿女增加负担。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不断在变化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期望也是不同的。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成为人中龙凤,但我认为,孩子有他自己目标,他是个独立的个体,一切让他放手去拼搏吧,他的未来需要他自己亲手铸就。
父母惟愿孩子一切安好,足矣。
作为家长,应该对一个很懂事、学习认真的孩子说些什么?
孩子懂事,能够认真学习。作为家长应该感到到高兴!有这样聪明,乖巧的宝贝,父母在各方面都会感到省心。但是,懂事,认真学习的孩子从小就自尊心强?。有以下性格特点:
1、性格要强,独立生活强。
懂事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将来想做什么,所以他们能够积极主动认真地学习。
我侄儿三岁两个月上幼儿园,从家里到校车站要走20分钟,由每天早晨6点半起早床,洗漱完毕,母亲背他去赶校车,比他大八个月的姐姐(注:小表姐)自己走路,风雨无阻。半年之后,我聪明可爱的小侄儿说:“奶奶,你老了,我不要你背啦,我自己走"。接近4岁时,小侄儿和近5岁的姐姐在母亲的带领下,每天天麻麻亮就去上学,也是风雨无阻!每次回家,我总爱逗他:金润,你才上幼儿园,不读了。和姑妈去昆明玩!"他就气哼哼地说:"姑妈,我要是不读书,我怕以后你骂我是憨包"。小侄儿有这样的认识,让我真的很高兴。尤其是前年我患病毒性脑炎,这场病差点要了我的命。那时,我简直觉得我好不了。我跟母亲说悲伤的话。有一天清晨我在床上昏睡,5岁的小侄儿背着书包走出房间后又跑回来。“大姑妈,你好好睡,你睡好了,你的病就好了。你好了,我们就更好了"。听着小侄儿的话,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生命,也许会创造奇迹!这场病很多朋友和亲人都担心我会留下后遗症,而我却恢复得很好。在这里我真的很感谢,聪明可爱的小侄儿给了姑妈战胜病魔的力量。
现在,小侄儿和小姐姐已经上二年级了,由于他们读私立学校。生活老师在一年级就教孩子们自己洗澡,洗鞋子,袜子,折叠被子等。他和姐姐两周回家一次。他们回到家里,一个扫地,一个洗碗。奶奶出去外面时,他们还会自己煮面条,炒鸡蛋饭吃。很多孩子像他们这么大,可能还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而小侄儿和姐姐已学会了“自强自立”。母亲说,家里不养懒汉,小孩子从小就要热爱劳动,热爱学习,长了在外面生存能力强。这缘于母亲良好的教育,教育了儿子女儿,接着又在教育孙子。
2.小孩子经常跟谁在一起长大,他们就跟谁亲。
侄儿侄女是母亲带大,也不算是留守儿童,因为弟弟和弟媳就在离家不远的城里做生意。他们有空经常回家看看。可是我小侄儿和侄女就喜欢跟奶奶在一起。特别是小侄儿,小小年纪就立下“宏愿”。他说要好好读书,长大了赚钱给奶奶用,要买比爸爸买的更好的车,带着奶奶去玩。小侄儿的话,让我母亲好高兴!母亲去哪儿玩都时间不长,她说要回去照顾孙子。她的心里盼着孙子快快长大。
3.懂事,认真学习的孩子,自尊心强。
这类型的孩子,有很多优点让父母高兴,骄傲!但有一点,孩子因为,父母要学会包容他的缺点。人无完人,大人小孩都一样有错误和弱点。父母不能因为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不好,就会过份的训责他。应该帮助他分析原因,鼓励他,相信下次能考好。反之,父母或老师过份训责他,会伤害他强烈的自尊心。我小侄儿就是这样,他犯错了或者考试差,你耐心给他讲解,鼓励他,他很快就接受了。你要是训责他,两颗眼泪水就掉下来了。他很伤心很难受。
朋友们,你们家的孩子是这样吗?其实,孩子只要没有天生智力障碍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心中懂事,聪明,热爱学习的宝贝。或许是环境或性格所致,有的聪明调皮,有的乖巧懂事。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未来的希望。老师和家长都要了解孩子性格特点,给予良好的教育及指导,让宝贝们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家长应该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家长是需采取不同的沟通交流方式。不知道你家孩子多大,因此就不做技巧、方法上的具体分析了。
但咱么可以从整体说说,家长在孩子的教养上,好是能保持“爱”与“规则”并存。
什么时候讲爱,什么时候讲规则?是不是要又分年龄阶段?其实,“爱”和“规则”犹如硬币的两面,它们是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说是同一回事。
因为养育孩子时,有品质的爱,总是带有规则的;有品质的规则,总是带有爱的。就和东方哲学提倡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同一个道理。
举个例子:
从年龄上来看,0-2岁的婴儿,他们需要无条件的爱,养育者的确是越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会让他们越。但,满足需求不代表没有规则。你的确可以无条件给予TA爱,但如果TA要一天吃100颗小糖果,你会答应吗?这关系到TA的身体健康,那么你还是会有规则的对吧?
也就是说,无条件的爱,不代表宠溺,不代表父母没有原则。而规则,不代表没有爱,不代表严苛。
你可能会说,这好难分辨啊,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一点放松,什么时候多些规则。
你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考量:一是情绪层面。当你给予TA爱或规则时,经过协商,是不是情绪上彼此都是轻松的。如果亲子间通过协商,认为可以执行,比如今天只写一门课外作业,不用写两门。孩子很开心,你也觉得让他放松一下挺好,自己心里也不纠结。那么,这个“爱和规则”就做到了平衡。
二是现实层面。是不是这件事对大家都有益处。
比如:TA吵着要一天吃100颗糖,如果你同意了,虽然情绪上TA开心了,你可能勉强觉得情绪上可以接受。但这对TA的身体无益。那么,就不能随意打破规则,纵容了孩子。
再比如:近已经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了,TA还非得吵着要买一款新的,并且在玩具店门口哭闹。那么你就要清楚,如果此时给TA买这个玩具,以后TA就可能以为通过哭闹就能掌控别人,这样对TA性情培养不利;
另外,TA还可能通过哭闹来掌控你,认定只要在外人面前哭闹你就会破坏自己树立的规则,你的性会被打破。这时,你就会内心坚定许多,知道怎么做是对自己和对孩子都有益的。就不会因为一时尴尬、觉得没面子、怕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而松口给TA买了。
总之,0-2岁婴儿,父母都需要爱与规则并存地对待他们。那么孩子年龄越大,越需要父母将这两者合二为一,通过智慧运用在生活里了。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对待孩子?
谢谢提问,我认为父母双方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妈妈扮演着“推”的角色。而爸爸扮演着“拉”的角色,一“推”一“拉”,相得益彰。因为妈妈的性格更加温柔、感性、包容,所以,妈妈站在孩子背后,“推”着孩子往前走,妈妈应该更多的给予孩子温暖、支持和陪伴。而爸爸代表着刚毅,坚决和理性,所以爸爸的作用是站在孩子的前面,“拉”着孩子往前走,领孩子走向成功。
第二,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扮演的角色侧重又不一样。1~3岁:孩子处于幼儿时期,也是对妈妈依赖的时期。妈妈应该多陪伴孩子。尽量不要长时期与孩子分离。因为幼年的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育。4~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智力迅速发展,应该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陪孩子多玩耍智力方面的游戏。7~10岁:大约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父亲正面的暗示很重要,要向孩子经常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母亲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11~18岁:中学阶段的孩子,会出现成长的叛逆期,做父母的关键的应该是理解、调和、引导。跟孩子“亦师亦友”。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用心疏导孩子在学习和身体、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以同龄朋友的心态去和孩子相处。
总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都应该有细心、耐心和恒心,适时的转变角色,陪同孩子一起成长。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是如何陪伴孩子的?
说起来惭愧,从陪伴孩子这方面,我一直愧对我的女儿!
我很早就在外打工了,差不多10年了吧!那时女儿才7岁左右,她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都是在父爱缺失的情况下度过的。
虽然我不在她的身边,但我深知父爱的重要,所以,我特别珍惜每一次能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当然这种珍惜,不只局限于陪孩子玩耍,每次回家前,我都会思考这次我要怎么和女儿沟通,给孩子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思想。方式吗,我主要采取的就是和她玩耍的间隙和她聊天,问问她近思想上有什么疑惑吗。如果她有疑惑,我就搜肠刮肚地想办法解答,引导,消除她思想上的顾虑。如果她没有疑惑,我就主动找话题向她提问。
比如,对于青春期中学生早恋的问题,我会问她她怎样看待早恋这个事情。通过她回答的结果,你就能摸清楚她会不会在这条路上走错方向。
再比如,我问她“父亲不在你身边,随着你的长大,你是不是感觉很孤单,也想身边有个像父亲似的人来关心你啊?”通过她的回答,你就能及时的判断出来你是不是需要停止在外打工,抓紧回来陪陪孩子了。
好在现在通讯工具发达了,虽然不能天天在身边陪伴孩子,但我总会经常和孩子视频,聊一些看似不找边际,却又必要的话语。
我的姑娘现在很独立,也懂幽默,也经常和我开玩笑。我感觉她成长的很好,我很喜欢她!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想,像我这样情况的家庭应该不在少数。能有机会,还是要以陪伴孩子为主,即使不能陪伴,就要充分做好沟通!
父母离婚怎么和孩子说比较好?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李娜老师回答,头条号 关注教育li,欢迎关注。
父母间的婚变直接的影响人就是孩子。对于孩子来说,父亲与母亲就是孩子的两个世界,当父母要分离时孩子的心理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虽然有的孩子表面会表示很刚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伤害的深,造成的影响也会深远。
如果父母真的走到这一步,那就一定要考虑到孩子。既要让孩子正确面对事实,同时也要将伤害降到低。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1、面对0-4岁的幼儿,可以淡化处理。
4岁前的孩子对双亲的需求有所偏颇,所以可以淡化处理。
此时孩子主要是对母亲的依恋占主导,此时母爱对孩子来说特别的重要,父亲的缺失影响并不很大。所以此时可以淡化父母分离的事情,少提及此事。
同时也可以让亲友中的男性多接触孩子,可以弥补一些孩子此时成长时所缺失的父爱。以免孩子以后产生“父爱饥渴症”。
若是缺失母亲,可以让孩子多与女性亲友接触以满足孩子的依恋感的发展。
2、面对4-8岁的孩子,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父母的分离,都会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怨恨。此时,孩子的语言发育已经比较成熟,4、5岁正好迎来孩子的求知欲敏感期,被称为“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会经常性的去问有关另一方的情况。
母亲及照料人不要将对另一方的怨恨情绪带给孩子,当孩子有所问及时,要给予积极正面的回答。也许你也不愿意,但为了孩子也要将对方正面的形象展示给孩子。目的是树立孩子对男性或女性的整体认知,对父爱或母爱渴望时可以通过一些想象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孩子也会将这个形象锁定为自己未来的伴侣,和未来他们要成为的形象。
若是总在孩子追问时说一些破坏性的消极形象,会让孩子陷入混乱,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3、面对小学生的孩子,要正确告知部分事实。
小学阶段,孩子开始对另一方的爱有所要求,也会因看到别人有父亲或母亲陪在身边便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的复杂情绪。
这时孩子可能不会追问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但会与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生闷气,心里也会用无形的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很多老师都会说,单亲的孩子很叛逆难管,其实这是他们的心理失衡所造成的,叛逆只是他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外化表现。
所以此时,一定要主动的与孩子谈自己的感情经历与部分离婚原因,取得孩子的谅解。同时要听听孩子的心声,尽量去满足他们心中的愿望。有的可能想见见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有的可能想与他们生活一段时间,如果可能可以尽量来满足。根据离婚时间长短,孩子内心对另一方爱的需求程度也是不同的。
4、面对初中阶段的孩子,坦然告知。
初中阶段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婚事件能够给予理解。甚至有很多孩子看着自己父母在一起生活的不幸福还会主动劝他们离婚。时代不同了,孩子都成熟的早了。
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坦然相告明智,孩子也有分辩能力。但家长不要对孩子进行亲情绑架,经济绑架,威胁孩子选择跟哪一方。这会让孩子厌恶双方。只需要让孩子知道事情的真相,尽量去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孩子的成长需要幸福的环境,和谐的关系。所以,父母的分离都要尽量来保持孩子内心成长环境的平衡就好。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李娜,多伦多国际心理中心认证的情绪管理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大课题项目组成员,ACI国际心理,中国心理学会认证的情绪管理师。
你想对孩子说的话是什么?
想对小宝宝说:健健康康成长。快快乐乐长大。远离疾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