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笔墨网
菜单
唯美句子 励志句子 伤感句子 人生感悟 心情句子 爱情句子 经典句子 句子大全

李鸿章传摘抄

来源:经典句子 发布时间:2022-08-25 09:37:32 点击:59次
笔墨网 > 优美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 李鸿章传摘抄

如何评价曾国藩?

曾国藩他出身寒门,然而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的文化修养,道德守则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颇为顺利,不只是做到了自己生前的建功立业,为清朝带来了一线生机,还为后世人留下了足够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中华一代代的人,青年时期的***就曾对他推崇备至,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地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理想境界

高中生作文摘抄点评

(是不是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啊,哈哈,我以前也用这手段~~)生如夏花似乎,生命如征程,人的一生注定疾步匆匆,从古到今……——题记回眸处回眸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我似乎可见远古的蛮荒处夸父那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踩碎气象,朝着那火红的太阳永不停息地奔跑着。奔跑的力量震烈了山河,震出了世界,那不曾停下的步子带领着人类走出了矗立的谷,万尺下的深渊,走出了文明之路。侧视时侧视时,我看见那峥嵘岁月里,孙中山奔走于乱世镇静的脚步,那脚步曾停留在李鸿章的府衙,曾踏上过北上的火车,曾奔跑于起义的山冈之上。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姿势,终使他赶上了时代的浪尖,冲碎了千百年来不变的封建桎梏。凝神望凝神望,桥上车水马龙的过往,以卞之琳《断章》中的姿态,时而见到孩童背着手执着这样那样的器具快步走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或是看到小商小贩背着行囊跑向欲走的公交车时的情状;亦或见到笑脸洋溢的成群的老人们迎着朝阳一路小跑……似乎谁都在跑,都在追赶着什么,那跑动时被风吹起的发丝,顺颊而下的汗珠,鞋上溅起的水花总是给人生命的蓬勃之气。静思之,不觉置疑,那永远保持不变的奔跑状态从何而来?是因为夸父对太阳的渴望吗?是孙中山对现实的不屈吗?是小孩对前途的希冀吗?还是那生活的艰难所需,或是那不服老的心呢?再思量,不禁顿觉,人的一生好似征程,每个人都背着该负的重跋涉奔跑。奔跑即为生命的历程,而重要的是,那些奔跑的姿态背后,是人们对生命不被磨灭的追求!再回眸处,再侧视时,再凝神望,生命的价值熠熠生辉,征程中,我们奔跑着,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怀着的心情,追着太阳,追着浪潮,追着生命,追向心中的夏花灿烂处。如夏花般,开得无比绚丽。点评:生活中“似乎谁都在跑,都在追赶着什么”,这是作者看到高考话题后首先得到的启示,那么,这种“永远保持不变的奔跑状态从何而来”呢?这是作者从启示中生出的疑问,正是有了这种疑问,也就有了这篇佳作。文章结构精巧紧凑,作者先用三个小标题,引出三段美丽的文字,绘出了三幅震撼心灵的画图;继而用三个问句,勾起读者的深入思索:“是因为夸父对太阳的渴望吗?是孙中山对现实的不屈吗?是小孩对前途的希冀吗?还是那生活的艰难所需,或是那不服老的心呢?”后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凭借一句“追向心中的夏花灿烂处”自然收束全文,主题深刻鲜明。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希望用小标题在形式上创新,然小标题无法统领全文,无论在内容上、布局上均略嫌做作。既然如此,删去无妨。(罗小军)

关于弱冠的诗句?

自己写过两首不算诗作的诗:

1、《戊戌年冬过灵隐》

初登灵隐甫三岁,再踏灵隐年廿五。飞来峰上风雨至,今雨何曾胜旧雨。

注:去过两次灵隐,一次年少,一次已过弱冠,不巧两次都下雨。

2、《绍兴记游》

为补前游到浙北,冬风料峭路匆匆。朝云百怪空中幻,尽付苍茫烟雾中。

注:往绍兴路上正碰上大雾,雾气萦绕山间。后两句其实是化用了许传霈的诗。

推荐一些近代文人的诗作,比较冷门有意韵。

郭嵩焘是晚清第一任驻英法公使,集毁誉于一身。他的诗句颇具豪气,气象宏远,「以史入诗」在晚清时代别具一格。网上基本搜不到,主要收录于岳麓书社出版的《郭嵩焘全集》里,试摘抄几首如下:

1、《和眉生见赠四首》

十年心迹白鸥知,且喜江湖暮景迟。独去独来无所系,期君携酒菊花时。

2、《出都杂感》节选

岛夷浮水至,一星参伐傍霄明。旅獒不入王都贡,坐见烟尘四海清。……百年景味寸心迟,浪迹登楼此日悲。人去人来如昨梦,秋风秋雨失归期。

3、《送陈霖》节选

去年风雪看梅日,尊酒逢君暮雨间。今日梨花春更晚,一鞭残照出梅山。

4、《送吴英樾之官浙江》节选

1、携归一片镜湖石,似剩梅林涧边雪。2、喧然一雨四海惊,海波东挟吴山倾。

5、《法源寺》节选

殿草含风细,园花过雨繁。坐阑钟响定,催上月黄昏。

法源寺是北京的卧虎藏龙之地。

6、《奉赠陆中丞丈建瀛》节选

长江一帆水,磨淬古日月。凭公静波浪,一饱吴淞鱖。

再者就是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之一,不多作介绍,他写的诗也挺慷慨激昂:

1、《赴试途中有感》

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2、《舟夜苦雨》

一月天何醉,四山云若痴。潮添积雨后,春到寒江迟。

汪精卫因被定性为卖国贼,后人注目其诗不多,但其诗少年气十足:

1、河汉倒悬行杖底,江湖齐落酒杯中。2、缺月因风如欲坠,疏星在水忽生棱。

关于鲁迅的,也贴几句:

1、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2、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恽代英的《狱中诗》: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曾国藩家书》值得看吗?

曾国藩被誉为清末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为清王朝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教育思想如瀚海遗珠,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实际上,曾国藩在学问和事业上的成就,既体现出其做人的品行、态度和胆识,也体现出其做事的眼光、方法和路径。曾国藩是传统伦理纲常的卫道者,一生志向高远,注重提高个人修养,自拔于流俗,克己立身,注重家训家风建设,以家书为媒介,勉励家中子弟,在教育后代方面取得了成功。《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千千万传世文字中的精要部分,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同样,《曾国藩家书》中的治学之道既是曾国藩治学经验的具体总结,又是曾国藩治学之道的生动示范。

对于《曾国藩家书》值得看的问题,先看看名人们怎么看,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接着从《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和先进性上加以说明:

第一、名人对《曾国藩家书》的肯定***:在延安时,***还建议党员干部们都要读这本书。《曾国藩家书》编撰者唐浩明:指出:“《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钱穆:钱穆先生在论及曾国藩的治学方法和学问成就时指出:“至论学术,曾氏也有他自己一套独特之旗帜与地位。述说近百年来之诸儒读书论,曾氏是极可注意的一人。”可见钱穆对曾国藩学问成就的高度评价。

第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内圣之教、外王之道“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曾国藩遵循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之教包括学问之道和立德修身两个方面,外王之道包括处世之学和持家之方两个方面。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不仅时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对其家人和部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内圣之教

(1)学问之道

首先,读书以明强为本。曾国藩在守父丧的一年多时间里,对自己出山办团练的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反省,反省的结果是他终于明白了只靠法家雷厉风行的手段是不能成事的,必须杂糅黄老之学。曾国藩把《中庸》中对学者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归纳为“愚必明,柔必强”六个字。所谓“愚必明,柔必强”,就是说想要做愚公,必须明白事理;要是柔弱处世,就必须自身变强。

其次,读书以立志为要。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规模远大,指的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远大的抱负。所谓“志”,指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对某种追求的恒心和决心。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提及做人要有志、有恒、有识,志向和恒心、胆识是经常一起提及的。

后,关于读书的方法。曾国藩在书信中经常指导兄弟子侄读书,也提出了很多关于读书的方法。其一,读书宜体察涵泳。所谓体察,指的是将课本知识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切身体会书中的意思。所谓涵泳,指的是将圣贤所说的当作雨露来洗涤读书者的内心,就像雨露滋润花草树木一样。其二,勤做读书札记。曾国藩虽然身为朝廷重臣,但是经常在书信中指导儿子的读书学习,某次书信中要为儿子的《诗经》作指导。在此基础上,曾国藩传授给儿子一个读经史的具体方法,勤做读书札记。曾国藩提到了两个做读书札记的好处:一是看到自己有新的见解的地方,就记下来自己的心得;二是遇到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将自己的疑惑记下来,以后有了新认识再将这个过程记下来。其三,“猛火煮,漫火”法。猛火煮就是要快速大量的阅读,刚开始读书时宜快速阅读全貌,因此“凡读书有难解者,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漫火温就是对课本中的细节慢慢咀嚼研读。曾国藩的这种不尽信书、不迷信和勤做读书札记的方法对后世仍有指导意义。

(2)立德修身

首先,既要慎独,又要敬恕。儒家文化对于个人修身一直强调慎独,而曾国藩又是儒家文化的忠诚守卫者,早年间曾经写过一篇《君子慎独论》,所以他对兄弟子侄的修身要求也是慎独。曾国藩在家书中要求兄弟子侄把敬恕二字牢记于心,敬是儒家士大夫所极力推崇的。古人解释“敬”的涵义:慎也,不敢慢了,指的是待人接物要谨慎、认真等。一方面,敬可以提升自身修养使百姓平安,可以养成忠厚谦恭的品质使太平;另一方面,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也很普遍,曾国藩认为敬可以使人精神抖擞、强健体魄。

其次,综理密微,克勤小物。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只会夸夸其谈,好高骛远,也是不会成功的。办大事的人除了有远大的抱负,还要有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

后,不可虚掷光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学早起是主流文化所提倡的,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教人珍惜时间的诗句,曾氏家风也十分重视勤劳这一宝贵的品质。曾国藩在早年的家书中教给弟弟们的课程中就有早起这一项,他对早起的解释是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后来的家书中也多次提及关于早起的事情,甚至在儿子新婚后不久就告诫儿子不可虚掷时光,要在大好年华认真读书。

外王之道

(1)处世之学

首先,和谐处理上下级关系。“仁”和“礼”是曾国藩处理社会关系的核心思想,主要是通过“诚”和“恕”体现出来。在处理和下级的关系中,要以诚待之,用自己的诚心对待下属,不搞特权压迫,不摆官架子。从湘军中实行的“厚饷高鑫”政策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待下属的确做到了诚心和宽恕。为了镇压太平军起义,曾国藩对士兵实行厚饷制,对待军中将领实行的是高薪制,有了物质保障,官兵们就可以专心训练,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工资,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

其次,思报社会之恩。受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曾国藩认为,为人要对社会怀有感恩之情,要有责任心。他在家书中明确提出了三种行善的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来自于《孟子》“见牛未见羊”的典故,“见牛未见羊”指的就是做好事要以目见为准。第二个方法就是随缘布施。第三个方法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星岗公之言:济人需济急时无。这句话的意思是救济别人危难的时候要给他需要的东西。

后,适当的交际圈。青年时期的曾国藩进京做翰林,受到过很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后来身居高位更是交际广泛,曾国藩一生朋友甚多,但他视为毕生知己且始终相得的却只有两位,一位是刘蓉,一位是郭崇焘。但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却不主张朋友越多越好,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朋友太多反受其累。他指出,朋友大部分都交情不深,还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这种泛泛之交;另一方面,他结合自己的交友经验,认为结交能给自己指导的人才能促进自己的进步。所以曾国藩建议子女要适当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多和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来往。

(2)持家之方

首先,让儿孙一无可恃。曾国藩在当官之初,就在家书中表明了自己做官不存发财之念,并且自己的财产也是归曾氏大家族所有。随着曾国藩社会地位的提高,他并没有改变他做官的初衷,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不留财产给子孙。“历觉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曾国藩看到了历代统治阶级贪婪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的灭亡,因此他吸取历史教训,主张重俭黜奢。在一封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曾国藩对官宦之家提出了一个治家良方,那就是不给儿孙后代积蓄财产,让子孙自己去奋斗。

其次,睦邻为和家之辅。曾国藩十分注重与乡亲邻里的关系,他深知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加之早年深受其祖父“人待人无价之宝”的训示影响,在家书中也多次叮嘱家人要和乡亲邻里保持和睦的关系,所以睦邻友好也是曾氏家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早年的亲身经历也使得他知道团结乡里的重要性,早年间曾国藩在两次科举中都名落孙山,再次考取功名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钱,这时候靠的就是乡亲的接济,才能顺利参加考试。

后,治家八字诀。所谓的八字诀,指的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国藩祖上代代都是农民,曾氏家族是传统的农耕家庭,到他父亲时家族才出了一个秀才,自此曾家就树立了半耕半读的家风。曾国藩根据祖父的治家理念,总结了治家八字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治家八字诀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他首先提出了四件事:种蔬、养鱼、养猪、种竹。从四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重视劳动,让家人在优越的环境中保持寒门子弟的志气,亲自动手劳动,自给自足,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享受田园劳动的乐趣。至于“早扫考宝”,早就是早起,扫即打扫庭院,考指的是祭祀祖先,宝指的是善待邻居乡亲。

第三、《曾国藩家书》的先进性

曾国藩一生经历丰富、思想渊博,其家训思想的内容也涵盖了读书、做人、处世、持家等众多方面,内容之丰富,体系结构之严密,是其家训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曾国藩家训思想之所以能够做到内容深刻而浅显易懂,看似具体零碎而结构紧密,既具有一般家训思想的普遍性又具有曾氏家训的独到之处,其成功之处主要是曾氏家训思想的性以及吸收西方思想的先进性等突出特点,这也是曾国藩思想的先进独到之处。其先进性具体来说:

(1)、以家书的形式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中,并没有专门的家训著作,所以后人只能在他留下的数以千计的家书中体会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从他的家书中可以发现,每一封家书都是书写工整、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即使在战事吃紧的紧张关头,依然不忘对家中子弟的谆谆教导,体现了曾国藩临危不惧、做事认真的品质,在战乱时代依然把家书保留完整足以体现出曾国藩对家训传承的重视程度。

(2)、因材施教和尊重个性

曾国藩不仅在为官之时做到知人善用,在教育兄弟子侄时也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出发,因材施教。曾国藩的几位弟弟的性格都不一样,曾国潢与曾国荃的性格截然不同,曾国潢虽不及曾国荃能力出众,但是性格成熟稳重、心思细腻,适合留在家中打理家族事务;曾国荃在几个弟弟中资质较高,但是心高气傲、急于求成,曾国藩认为曾国荃是可塑之才便悉心教导,他在家书中说道:“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3)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早的倡导者,他真正的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开中国近现代的先河,促进了西学东渐的进展。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曾国藩在和西方的战争中发现了清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于是产生了洋务意识。晚年的曾国藩积极推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思想,给儿子聘请英庭教师学习英文,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了的外交家和数学家,他的子孙后代也纷纷去国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教育,而后又例外地学成归国,以自身所学的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不拘泥于科举考试,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都是源于曾国藩具有超前的洋务意识。

(4)重视知行合一的过程培养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后一位集大成者,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足以说明曾国藩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这和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曾国藩不仅严格的要求子弟完成课程,监督子弟的学习,对自己也同样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课程,每天都要坚持看书、写日记。曾国藩在教导子弟的同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给子弟们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5)倡导发展的教育理念

曾国藩在刚步入仕途时就和家人表达了不存做官发财之念的想法,一生清廉,而且不给子孙积蓄钱财。他认为家族的财富只是一时的,官宦和商贾之家都“富不过三代”,过多的财产只会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不良风气,只有培养人才才能使家族长盛不衰。曾国藩希望子孙能够传承寒门子弟的耕读家风,不忘农家根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为官便建功立业为和社会做贡献,为民则安分守己、持家兴旺。这就对人的发展有了要求,曾国藩不仅让子女学习儒家传统文化,还让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曾氏后世子孙还出了的教育家以及诗人,足以体现出曾国藩倡导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曾国藩关于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结论:

如《曾国藩家书》中描述的,曾国藩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通过家训、家书、因材施教、以身示范、环境熏陶等方法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曾国藩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他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课程,每天都要坚持完成,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给家中子弟树立了榜样。他以曾氏家训教育族中子弟,使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家族长盛不衰,为当代家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启迪。

实际上,《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也许每个人的心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图片均来自网络)

为什么在汉唐明清都有的宦官专权现象,在宋代却没有呢?

说宋没有宦官一人专权现象确实是对的,但却有宦官多人干政的存在,是导致灭亡原因之一。(必须提一下,清是没有宦官专权的)

宦官,就是俗称的阉人,所谓太监是也。那么宋代阉人是如果危害的呢?

一,宦官干政致军事失败

历史上宦官参与重要军事的,应属北宋的童贯,这个太监后世评价是很复杂的,咱们先别急着评论他,先看他做了什么事,导致了什么结果。

公元1105年正月,童贯被任命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成为大宋西部高军事统帅。

(童贯剧照)

童贯主持西线战事,有什么结果呢?

他在任期间,平定了青唐,即收复了湟、鄯、廓等州疆土,但同时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折损了大量人力物力,《宋史·西夏传》就记载了宋夏战争的几次重大挫折。

1105年,童贯所领导的宋军在西宁城下惨败,大将高永年被杀,宋军损失惨重,令宋徽宗大怒,重治了十八名帅臣的罪。

1115年秋,宋军在臧底河城再次惨败,“死者十四五,秦凤第三将全军万人皆没”(一支军队差不多死一半了)。

1119年,宋军在朔方城下又大败,大将刘法被杀,“死者十万”。这后面的二次大败,童贯都对朝廷隐瞒了实情,后一次,甚至“以捷闻”(竟然把败仗报成胜仗,可见西部军情虚报有多严重)。

早在公元1118年之时,枢密院知事邓洵武就曾经上奏宋徽宗,说童贯主持的西线战事,耗费钱粮,却捞不到好处。

(宋徽宗)

原文摘抄如下:

[邓渝武奏]:“自西方用兵,禁旅减耗……今非独兵势如此,而又财用匮乏,民力雕弊,人皆知之,无敢言者。臣令取诸路廉访使者所奏,去年兵食实数作榜通册,愿陛下置之御坐,时赐御览,则天下虚实可知。”

宋夏连年交战,西夏国力确实受到削弱,不得不服软,派使者给宋徽宗祝寿,但当宋徽宗赐给使者誓诏带回给夏主时,使者却明确表示我不要,大宋朝廷这边想方设法强逼使者拿回去(强之使持还),但使者走到边界时,直接当垃圾一样丢弃了(及边,遂弃之而去)。

在边境驻守的官员看到,连忙捡起来上交,童贯知道后露出无比沮丧的神色,这说明他对西夏的战事,并未能让其屈服。

童贯在西线大量耗费了实力,他又对东北边的辽金战事指指点点,甚至提出联今灭辽的决策。

联金灭辽,本来是个很好的决策,宋国既能报仇,又能收回幽云十六州。但宋国实力不济啊,与辽国、金国相比,都是弱国,若与强国(金)联合,只是与虎谋皮,当弱国(辽)被灭后,合作者还能有好下场?

历史早已证明,联金灭辽之策是个错误的决策,令宋国也步了辽国后尘。

尤其是童贯治军下,宋军战斗力简直是渣渣,在伐辽之战中,童贯调集了陕西、河东、河北等地几十万兵力,按理说攻一个被金国打残的辽国,应该是三只手指夹田螺——十拿九稳才对,谁知道实战中,往往是宋军以多数兵力败给少数兵力的辽军。

童贯当时被很多人狠狠的唾骂,如:

胡舜陟骂他:“自童贯握兵以来,选将必先其家奴,其它皆以贿进,货赂公行,其门如市。至谭稹主兵,悉贯所为,二十年间将由此选,能得天下之奇材乎。”

南宋人真德秀也骂:“自童贯、高俅迭主兵柄,教阅训练之事尽废,上下阶级之法不行,溃败者不诛而招以金帛,死敌者不恤而诬以逃亡,是赏罚无章而军政大坏。”

固然,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处处防止武将作乱,不惜以文制武,甚至以太监领军,进行武力上的自我阉割,是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太监掌兵,在宋徽宗一朝,特别盛行,封疆大吏的节度使一职,仅仅4个武将出任,但却有7个太监也霸占了此职。

二,宦官干政令弊政横行

这7个太监分别是:童贯、谭稹、梁方平、李縠、杨戬、蓝从熙、梁师成。其中童贯职位高,高居三公之一的太师,兼领枢密院,他的危害也大。

宋朝的弊政很多,不得不把宋徽宗作为代表,他在位期间的花石纲、延福五位、西城所等,都是宦官捣鼓出来的。

花石纲在小说《水浒传》里可谓臭名昭著,这项弊政却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由童贯发起的。

史书记载,奸臣蔡京在杭州时,有次去苏州旅游,想在一个寺院里建一栋楼阁。

当地的官员忙不迭的巴结他,向他推荐朱冲作为工程主持人。等到蔡京被召回京,他把朱冲和其儿子朱勔一同带回了京师,又让童贯帮父子二人弄了个军籍,封了个小官做。

宋徽宗特别喜欢奇花异石,朱勔得知皇帝这个爱好之后,叫他父亲回浙江,暗中搜寻奇珍异花给童贯,让他进献给皇帝。

童贯听了朱勔的主意,大喜之下,马上把这个主意上纲上线,整成了弊政定例。

“贯见之喜,始广供备以媚上,舟航相继,号日华石纲。”——《宋史·朱勔传》

所以,后来宋钦宗下诏声讨童贯十大罪状中,就有“首荐朱勔起花石”一条。

延福五位则是由蔡京带头,召集童贯、杨戬、贾详、蓝从熙、何欣等五个太监,一起建造延福宫,但是这5个太监各自分工,各自做主,每人负责一部分工程,他们争着挖空心思,极尽奢华的建造自己负责的那部分。

这项大工程又耗费钱财,人力物力,那些钱财哪里来?搜刮民间得来。

他们特意设了一个西城所机构,用来大肆敛财。

三,宦官干政使吏治混乱

北宋的太监们,除了弊政,还结党营私,卖官鬻爵。

当时的阉党势力有多庞大?南宋人徐度说:“宣和中,三公三孤皆具。太师三人:蔡京、童贯、郑绅;太傅一人,王嫡;太保二人,郑居中、蔡攸;少师一人,梁师成;少傅一人,余深;少保二人,邓洵武、杨戬。”

大家看,当时朝廷的三公三孤十个人中,太监竟然占了三个位置。封疆大吏的节度使一职,11个中有7个是死太监。

另外还有很多个太监承宣使,如:贾详、郝随、冯世宁、杨震、陈兢、黄经臣、李彦、张佑、刘瑷等。

这些太监除童贯外,寸功未立,却窃据高位,当起了领导,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就连奸臣蔡京的儿子蔡绦都看不过眼,在他的著作《铁围山从谈》第六卷中说:“政和末,[童贯]遂寝领枢筦,擅武柄,主庙算,而梁师成者则坐筹帷幄,其事任类古辅政者,一时宰相、执政悉出其门……群臣有司大惧得罪,必得宦人领之则可入奏,缓急有所主,故诸司局务争奏乞中官提领。是后大小事百司上下之权悉由阉寺,外路则有廉访使者,或置承受官,于是天下一听而纪律大紊矣。宣和之初,暨中间宦人有至太师、少保、节度使正使、承宣观察者比比焉。”

从蔡绦的记载可以看出,整个朝廷,几乎全都充斥着这些死太监,阉党势力一手遮天。

为何阉党能做大?原来他们喜欢勾结宰执,排除异己。典型的是蔡京与童贯,王黼与梁师成。蔡京由童贯暗中举荐成了宰相,蔡京投桃报李,他举荐童贯成了西部统帅。王黼和梁师成也是类似情况。

“黼父事梁师成,称为恩府先生。”——《宋史·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

除了这两对典型的,还有很多大臣也与太监勾结,他们公然卖官鬻爵,没有钱的,就别想当官或升职了。

《宋史》卷一五九《选举志》记载,“童贯、梁师成……等凡所请求,皆有定价,故不三五年,选人有至正郎。”

关于排除异己的,《宋史》里的记载也是比比皆是。

列举一个,有个叫翟汝文的京官,看到梁师成强占百姓墓田,气不过就上书给宋徽宗,皇帝有没有看到这个奏折不知道,但梁师成却指使王黼,把翟汝文贬到了宣州。

北宋末年,这些太监结成阉党,与朝廷大臣勾结,祸乱朝纲,虽然没有出现一人专权的情形,但依然是造成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参考:《北宋灭亡与宦官——驳北宋无“阉祸”论》

文:梁生

在你过往看过的书中推荐一本给别人,你会选择哪一本?理由是什么?

《平凡的世界》是陕西作家路遥的作品,语言朴实,对人性剖析深刻,适合每一个正在奋斗的人。无论是正在农村改变命运的孙少安 ,还是在工业上奋斗的孙少平,后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书中展示的官、商、农的现状对我们当下社会还是有着现实意义。我们都是普通人,只要有梦想,迈开追逐梦想的步子,通过勤奋努力就可以过上家人团聚,踏踏实实的平凡日子。

上一篇:美文摘抄500字加赏析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经典句子

经典句子相关栏目

推荐经典句子

  • abcb式的词语有哪些
  • 红星照耀中国好句摘抄加赏析
  • 赞美歌甜人美的打油诗(精选72句)
  • 赞美美女歌声七律(精选38句)
  • 形容女子唱歌好听的诗句(精选64句)
  • 赞美歌声好听的诗七律(精选48句)
  • 夸美女漂亮又会唱歌的诗词(精选43句)
  • 形容歌甜人美的诗句七律(精选75句)
  • 新经典句子

  • 李鸿章传摘抄
  • 美文摘抄500字加赏析
  • 神态词语有哪些
  • 有哪些好词语
  • 土艮念什么
  • 一个口一个无念什么
  • 三点水加个术念什么
  • 部组词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