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高翔字什么?
字德信,巴西阆中人,官至:右将军玄乡侯。 蜀右将军。随先主讨汉中,翔与陈式等十余营屯于阳平,为徐晃讨破。建兴六年,随丞相亮北伐,为马谡将,屯列柳城。后谡破,列柳城亦为郭淮攻破,翔退走。建兴九年五月,翔为前部督,与魏延、吴班率军大破魏督司马懿,斩获三千级,缴获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后李严延误军机,翔等同亮共上表请废之。
一个角字一个蜀字读什么
chù“触”的繁体字。详见http://www.zdic.net/z/24/js/89F8.htm虫合什么字
问题一:“虫”加“合”是什么字 蛤 多音字há组词:蛤蟆gé组词:蛤蜊问题二:三个虫合起是什么字 虫,是虫的繁体字。当然与虫同音调。问题三:角跟虫合在一起是什么字 触,触动(chu)问题四:虫合毒连在一起是什么字 蝳音:[dài]部首:虫五笔:JGXU释义:〔~蝐(mào)〕同“玳瑁”,一种爬行动物,像龟。问题五:花 虫合念什么 hua gé蛤há【释义】[蛤蟆](há ma)青蛙和癞蛤蟆的统称。蛤gé【释义】蛤蜊,文蛤等瓣腮类软体动物。问题六:这叫什么是虫合子吗?(那个字不认得) 花蛤肉花蛤一般指菲律宾帘蛤菲律宾帘蛤(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通常又称杂色蛤或菲律宾蛤仔,壳长2.5-5.7厘米。商业规模平均40毫米。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动物。壳坚固,壳瓣左右相等;两侧不等,壳顶的喙位于前半部分;外形略呈椭圆形。韧带内嵌,不突出壳面,宽厚棕色的椭圆拱形身体几乎延伸到后部边缘的一半。是贝壳类海产品,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问题七:带虫字旁的字有什么 部首为 虫 的汉字总笔画数6:虫总笔画数7:虬总笔画数8:虭 虰 虱 虮 虬总笔画数9:蚂 虺 虹 虾 虼 虿 虻 蚀 虽 蚃 虴 虳 虷 虶 虵 蚁 蚤 虸总笔画数10:蚋 蚊 蚬 蚜 蚓 蚛 蚄 蚈 蚍 蚧 蚔 蚌 蚕 蚩 蚪 蚨 蚣 蚝 蚦 蚟 蚗 蚐 蚞 蚚 蚙 蚒 蚖 蚎 蚷 蚢蚉 蚏 蚑 蚘 蚆 蚇 蚅 蚥总笔画数11:蚯 蚺 蛇 蚰 蚴 蚱 蛀 蚲 蛉 蛎 蛆 蚶 蛊 蛄 蛋 蛏 蚫 蚮 蛅 蚻 蛈 蚽 蚸 蛌 蚼 蚹 蚾 蛂 蚭 蛍蛃 蛁 蚿 蚳 蚵总笔画数12:蛐 蛳 蜓 蛙 蛧 蜒 蛘 蛩 蛴 蛲 蛰 蛤 蛔 蛱 蛟 蛞 蛮 蛑 蛭 蛛 蛫 蛣 蛚 蛨 蛢 蛝 蛜 蛦 蛗 蜑蛓 蛕 蛒 蛯 蛠 蛪 蛥 蛡 蛬总笔画数13:蜗 蜈 蛹 蜇 蜖 蛽 蛼 蜕 蜀 蜃 蛸 蜊 蜐 蜉 蜂 蛾 蜍 蜔 蛿 蝍 蛶 蝆 蛷 蜹 蜄 蛵 蜁 蜅 蜌 蜕蜏 蜣 蜎 蚬 蛱 蜋 蛖总笔画数14:蜩 蜿 蜥 蜴 蝇 蜮 蜘 蜯 蝄 蝅 蜠 蜷 蜻 蝉 蜚 蝈 蜾 蜡 螂 蜽 蜢 蜜 蜱 蜞 蜫 蝋 蝫 蜭 蜛 蜧蜦 蜸 蜤 蜙 蜪 蜼 蜲 蝧 蜬 蝁 蜝 蜶 蜟 蝂 蝀 蜰 蜺 蚀 蜨 蜗 蝃 蜳总笔画数15:蝲 蝓 蝣 蝎 螋 螀 蝿 蝜 蝘 蝟 蝨 蝯 蝾 蝤 蝽 蝶 蝠 蝮 蝴 蝗 蝌 蝰 蝼 蝥 蝻 蝙 蝱 蝬 蝵 蝺蝡 蝪 蝏 蝛 蝑 蝢 蝖 蜵 蝝 蝚 蝒 蝞 虾 蝹 螁 蝭 蝩 螆 蝳 蝐 蝷 蝔 螖 螝总笔画数16:螠 螈 蟇 螌 螕 螙 螛 螊 螧 螅 螗 融 螯 螭 蟆 螨 蟒 螟 螃 螓 螶 螎 螜 螏 螚 螇 螔 螐 螑 萤螤 螒 螴 螦 螩 螡 螣 螉 蚂 螘 蛳 螥总笔画数17:蟑 螽 蟐 蟍 蠎 蟂 螮 螲 蟏 蟓 蟋 螬 蟥 螺 蟊 螵 螫 蟀 螳 螾 蟅 蟃 螷 螼 蟝 螪 螱 蟁 螸 螰蟉 螿 蟌 蛰 蟎 蝼 蝈 蠁 蟞 螹总笔画数18:蟟 蟱 蟚 蟖 蟘 蟢 蟫 蠇 蠄 蟩 蟡 蟽 蟵 蟮 蟛 蟠 蟪 虿 蛲 蟤 蟙 蟳 蟴 蠂 蟗 蟔 蟧 蟨 蟼 虫蝉 虮 蝇 蟦 蟜 蟭总笔画数19:蟰 蠞 蠏 蟸 蠃 蟹 蠓 蠊 蠖 蟾 蟕 蠋 蠈 蠌 蠉 蟿 蟷 蠀 蟺 蚁 蝎 蛏总笔画数20:蠚 蠛 蠕 蠒 蠘 蠙 蛎 蠗 蝾 蠔 蛴总笔画数21:蠢 蠡 蜡 蠩 蠜 蠝 蠫 蠠 蠤总笔画数22:蠧 蠥 蠴 蠨 蠦 蠭总笔画数23:蠲 蛊 蠸 蠪 蠬 蠰 蠯 蠮 蠳总笔画数24:蠹 蠺 蠵 蠷 蚕总笔画数25:蛮总笔画数26:蠼总笔画数27:蠿 蠾 蠽“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秦、楚、燕、韩、赵、魏、齐等七雄,除楚国独霸南方外,其余六国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除楚国在南方外,其余秦楚燕等六国皆在北方。
秦国秦国对于都城的选择,曾经历过“九都八迁”,其初的都城在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故秦城),周孝王时期,孝王封秦国祖先非子于秦邑,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而后,周王室东迁之后,秦国日趋强大,逐步东进,其都城也就开始了东徙之路,第一都就是西犬丘(今甘肃天水礼县大堡子山附近),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等皆以西犬丘为都,居西垂宫。第二都就是汧(今陕西省陇县东南汧河南岸的边家庄一带),《帝王世纪》载:“秦襄公二年,徙都汧”,汧作为秦都的时间很短,仅十二年,前766年秦襄公死后,秦文公离开“汧”返回西垂,重新以西犬丘为都。
第三都就是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据《史记•秦本纪》所载,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从“陈仓渭水道”东进,前761年,“至汧渭之会……即营邑之” ,新都于“汧渭之会”。第四都就是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史记•秦本纪》载:“宁公二年(前701年),公徙居平阳”。平阳为秦都的时间也很短,仅为36年,因平阳地处渭河盆地,地势低洼,且还被夹在渭河、秦岭和凤翔原之间,因此对于秦而言,以此为都,无论是东进还是西守,或向南北发展,其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在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都城就迁出了平阳。
第五都就是雍城(今陕西风翔县),《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于此建都,直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年)才迁出,其建都长达294年,为秦国定都时间久的都城,有19位秦君在此居住,包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等。第六都就是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前424~前415年,秦灵公为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曾在此短暂建都。第七都就是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武家屯东北),秦献公二年(前383年),为重夺河西之地,献公、孝工皆以此为都,前后共34年。第八都就是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前350年,秦孝公为与六国争夺天下,同时防御六国的侵略,遂迁都于此,随后经战国、秦朝两个时代,共144年。
楚国终楚国八百余年,楚共有七都,其初的都城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境),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以子爵,居丹阳,建立楚国。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文王时期迁都于此,至前506年,历经400余年,是楚国处于鼎盛时期的都城。第三都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前506年,因和吴王夫差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鄀都。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惠王时期曾短暂迁都于此。
第五都在陈都(今河南淮阳),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都。第六都在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因秦军继续攻进楚境内,为起见,楚考烈王迁都于巨阳。第七都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前241年,为躲避秦国的兵锋,楚考烈王再迁都于寿春。
燕国燕国的都城较之其余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燕国曾先后有五都,但自燕昭王后,燕国实行“三都”制,即同时存在着三个都城,分别是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燕地即燕都。约前697年,燕桓侯即位,因北方游牧民族越发强大,时常袭扰燕国,恒侯被迫迁都于临易(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乡),直到战国初期燕成公时期,临易依然为燕都,持续了两百余年的时间。
当然,在这段时间中,曾经有一段时间,燕都迁移到了上都蓟(今北京),前664年,因威胁燕国的北方少数民族山戎被齐恒公打败,燕国遂开始着手营建蓟,并逐渐将都城移至蓟,至燕襄公时,蓟完全取代临易成为燕国新都。但到了春秋晚期,随着北方山戎再次变得强大,燕国遂又将都城迁往临易。
前314年,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县南3公里的高陌乡),是燕下都。自燕昭王后,燕国形成三都,即上都蓟,是为燕国宗庙所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是为燕国军事重地;下都武阳城,是为燕国行政中心。
韩国因韩国地处中原,被魏、齐、楚、秦等强国包围, 终其一百七十余年,韩国都未能向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所以相比于齐楚秦等国,韩国的国都迁移的并不频繁,先后只迁移过两次都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诸侯,自此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前375年,韩哀侯灭郑,为加强旧郑土地的统治,韩国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前403年,赵烈侯建立赵国,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赵敬侯即位后,为便于赵国争霸天下,实施北进的战略,赵都由晋阳迁往邯郸(今河北邯郸)。前355年,赵成侯二十年,赵国确立双都制,以邯郸为都城,信都(今邢台)为陪都,《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
魏国前403年,魏文侯建立魏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前364年,为谋得更好的扩张之路,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自此百年都未有变化,《读史方舆纪要》载:“战国时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都大梁”。
齐国自前1044年,周文王封姜尚为齐侯,建齐国,直至田代姜,除齐胡公时曾短暂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齐国的都城一直都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八百余年都未有变化。
君字怎么解释?
详细释义
君 [jūn]
〈名〉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本义:君主,的高统治者)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君,尊也。——《说文》
赏庆刑威曰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
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礼论》
君帝清问下民。——《书·吕刑》
克长克君。——《诗·大雅·皇矣》
二十余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得明君。——《三国志·诸葛亮传》
则忧其君。——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身名君宠。——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古时对帝王的一种尊称);君伐(君王的功绩);君位(国君之位);君长(国君与卿大夫;天子或诸侯);君体(人主的体统);君德(人主的德行或恩德);君侯(古代对列侯的尊称);君公(诸侯);君父(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君子医(术精德高的名医)
封建制度的一种尊号,尤指君主所封的称号或封号
君以十五之地存。——《战国策·魏策》
又如:平原君;春申君;武安君
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君有疾。——《韩非子·喻老》
君之病在肌肤。
君之病在肠胃。
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落花时节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又如:诸君;李君;王君;祝君早安;请君光临;君子不羞当面(君子不以当面把话说清楚为羞)
夫妇之间的尊称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杜甫《新婚别》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
又如:夫君;君姑(古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君舅(古时妻子称丈夫的父亲)
主体 。
如:君声(指五音中的宫声。据《礼记》所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指(左手的中指)
姓。
如:君平(指严君平。西汉时隐士,名遵,蜀(四川)人。汉成帝时在成都卜筮,每天得百钱后即闭门读《老子》,著书十余万言。一生不愿为官)
〈动〉
主宰、统治
君之宗之。——《诗·大雅·公刘》
又如:君火(中医称主宰神明之火)
一个角一个蜀怎么?
一个”角“一个”蜀“,系“触”的繁体字,念[chù]。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是什么?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 之 初,性 本 善。性 相 近,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 不 教,性 乃 迁。教 之 道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昔 孟 母,择 邻 处。 子 不 学 ,断 机 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窦 燕 山,有 义 方。 教 五 子,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养 不 教,父 之 过。教 不 严,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子 不 学 , 非 所 宜。 幼 不 学 ,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为 人 子 , 方 少 时。 亲 师 友 , 习 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香 九 龄 , 能 温 席。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 孝 弟 , 次 见 闻。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一 而 十 , 十 而 百。 百 而 千 , 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才 者 , 天 地 人。 三 光 者 , 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三 纲 者 , 君 臣 义。 父 子 亲 , 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曰 春 夏 , 曰 秋 冬。 此 四 时 , 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曰 南 北 , 曰 西 东。此 四 方 , 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曰 水 火 , 木 金 土。 此 五 行 , 本 乎 数。
shí gān zhějiǎ zhì guǐ shí èr zhī zǐ zhì hài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yuē huáng dàorì suǒ chán yuē chì dào dāng zhōng quán
曰 黄 道,日 所 躔。曰 赤 道,当 中 权。
chì dào xiàwēn nuǎn jí wǒ zhōng huázài dōng běi
赤 道 下,温 暖 极。我 中 华,在 东 北。
hán yù jūnshuāng lù gǎi yòu gāo yuán zuǒ dà hǎi
寒 燠 均,霜 露 改。右 高 原,左大海
yuē jiāng héyuē huái jì cǐ sì dú shuǐ zhī jì
曰 江 河,曰 淮 济。此 四 渎,水 之 纪
yuē dài huásōng héng héng cǐ wǔ yuè shān zhī míng
曰 岱 华,嵩 恒 衡。此 五 岳,山 之 名
gǔ jiǔ zhōujīn gǎi zhì chēng xíng shěng sān shí wǔ
古 九 州,今 改 制。称 行 省,三 十 五。
yuē shì nóngyuē gōng shāng cǐ sì mín guó zhī liáng
曰 士 农,曰 工 商。 此 四 民,国 之 良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曰 仁 义 , 礼 智 信。此 五 常 , 不 容 紊。
dì suǒ shēngyǒu cǎo mù cǐ zhí wù biàn shuǐ lù
地 所 生,有 草 木。此 植 物,遍 水 陆。
yǒu chóng yúyǒu niǎo shòu cǐ dòng wù néng fēi zǒu
有 虫 鱼,有 鸟 兽。此 动 物,能 飞 走。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稻 粱 菽 , 麦 黍 稷。此 六 谷 , 人 所 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马 牛 羊 , 鸡 犬 豕。 此 六 畜 , 人 所 饲。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曰 喜 怒 , 曰 哀 惧。爱 恶 欲 , 七 情 具。
qīng chì huángjí hēi bái cǐ wǔ sè mù suǒ shí
青 赤 黄,及 黑 白。此 五 色,目 所 识。
suān kǔ gānjí xīn xián cǐ wǔ wèi kǒu suǒ hán
酸 苦 甘,及 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shān jiāo xiāngjí xīng xiǔ cǐ wǔ xiù bí suǒ xiù
膻 焦 香,及 腥 朽。此 五 臭,鼻 所 嗅。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匏 土 革 , 木 石 金。丝 与 竹, 乃 八 音。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高 曾 祖 , 父 而 身 身 而 子 , 子 而 孙。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自 子 孙 , 至 玄 曾。乃 九 族 , 人 之 伦。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父 子 恩 , 夫 妇 从。兄 则 友 , 弟 则 恭。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长 幼 序 , 友 与 朋。君 则 敬 , 臣 则 忠。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此 十 义 , 人 所 同。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 , 须 讲 究。
zhǎn qí shuāidà xiǎo gōng zhì sī má wǔ fù zhōng
斩 齐 衰 大 小 功 。至 缌 麻,五 服 终
lǐ yuè shèyù shū shù gǔ liù yì jīn bù jù
礼 乐 射,御 书 数。古 六 艺,今 不 具。
wéi shū xuérén gòng zūn jì shí zì jiǎng shuō wén
惟 书 学,人 共 遵。既 识 字,讲 说 文。
yǒu gǔ wéndà xiǎo zhuàn lì cǎo jì bù kě luàn
有 古 文,大 小 篆。隶 草 继,不 可 乱。
ruò guǎng xuéjù qí fán dàn lüè shuō néng zhī yuán
若 广 学,惧 其 繁。但 略 说,能 知 原。
fán xùn méngxū jiǎng jiū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凡 训 蒙,须 讲 究。详 训 诂,明 句 读。
wéi xué zhěbì yǒu chū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为 学 者,必 有 初。小 学 终,至 四 书。
lún yǔ zhěèr shí piān qún dì zǐjì shàn yán
论 语 者,二 十 篇。群 弟 子,记 善 言。
mèng zǐ zhěqī piān zhǐ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孟 子 者,七 篇 止。讲 道 德,说 仁 义。
zuò zhōng yōngnǎi kǒng jí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ù yì
作 中 庸,乃 孔 伋。中 不 偏,庸 不 易。
zuò dà xuénǎi zēng zǐ zì xiū qízhì píng zhì
作 大 学,乃 曾 子。自 修 齐,至 平 治。
zhōng shū shúxiào jīng tōng rú liù jīng shǐ kě dú
中 书 熟,孝 经 通。如 六 经,始 可 读。
shī shū yìlǐ chūn qiū hào liù jīngdāng jiǎng qiú
诗 书 易,礼 春 秋。号 六 经,当 讲 求。
yǒu lián shānyǒu guī cáng yǒu zhōu yìsān yì xiáng
有 连 山,有 归 藏。有 周 易,三 易 详。
yǒu diǎn móyǒu xùn gào yǒu shì mìng shū zhī ào
有 典 谟,有 训 诰。有 誓 命,书 之 奥。
wǒ zhōu gōngzuò zhōu lǐ zhù liù guān cún zhì tǐ
我 周 公,作 周 礼。著 六 官,存 治 体。
dà xiǎo dàizhù lǐ jì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大 小 戴 , 注 礼 记。述 圣 言 , 礼 乐 备。
yuē guó fēng yuē yǎ sòng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曰 国 风 , 曰 雅 颂。号 四 诗 , 当 讽 咏。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ò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诗 既 亡 , 春 秋 作。寓 褒 贬 , 别 善 恶。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三 传 者 , 有 公 羊。有 左 氏 , 有 谷 梁。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经 既 明 , 方 读 子。撮 其 要 , 记 其 事。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五 子 者 ,有 荀 扬。文 中 子 , 及 老 庄。
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经 子 通 , 读 诸 史。考 世 系 , 知 终 始。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自 羲 农 , 至 黄 帝。号 三 皇 , 居 上 世。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唐 有 虞 , 号 二 帝。相 揖 逊 , 称 盛 世。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夏 有 禹 , 商 有 汤。周 文 武 , 称 三 王。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夏 传 子 , 家 天 下。四 百 载 , 迁 夏 社。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g
汤 伐 夏 , 国 号 商。六 百 载 , 至 纣 亡。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òu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周 武 王 , 始 诛 纣。八 百 载 , 长 久。
zhōu zhé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周 辙 东 , 王 纲 坠。逞 干 戈 , 尚 游 说。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始 春 秋 , 终 战 国。五 霸 强 , 七 雄 出。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嬴 秦 氏 , 始 兼 并。传 二 世 , 楚 汉 争。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zhì xiào ping wáng mǎng cuàn
高 祖 兴 , 汉 业 建。至 孝 平 , 王 莽 篡。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光 武 兴 , 为 东 汉。四 百 年 , 终 于 献。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魏 蜀 吴 , 争 汉 鼎。号 三 国 , 迄 两 晋。
so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wéi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宋 齐 继 , 梁 陈 承。为 南 朝 , 都 金 陵。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i yǔ wén zhōu yǔ gāo qí
北 元 魏 , 分 东 西。宇 文 周 , 与 高 齐。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bú zài chuan shī tǒng xù
迨 至 隋 , 一 土 宇。 不 再 传 , 失 统 绪。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唐 高 祖 , 起 义 师。除 隋 乱 , 创 国 基。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二 十 传 , 三 百 载。梁 灭 之 , 国 乃 改。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óu
梁 唐 晋 , 及 汉 周。称 五 代 , 皆 有 由。
yán sòng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
炎 宋 兴 , 受 周 禅。十 八 传 , 南 北 混。
liáo yǔ jīn dì hào fēn dài miè liáo sòng yóu cún
辽 与 金 , 帝 号 纷。迨 灭 辽 , 宋 犹 存。
yú tú guǎng chāo qián dài jiǔ shí niánguó zuò fèi
舆 图 广,超 前 代。九 十 年,国 祚 废。
tai zu xing guo da ming hao hong wu du jin ling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dài chéng zǔqiān yān jīng shí liù shìzhì chóng zhēn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 崇 祯。
quán yān sì kòu rú lín lǐ chuǎng chū shén qì fén
权 阉 肆,寇 如 林。李 闯 出,神 器 焚。
qīng shì zǔ yīng jǐng mìng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清 世 祖,膺 景 命。靖 四 方,克 大 定。
yóu kāng yōng lì qián jiā mín ān fùzhì jì kuā
由 康 雍,历 乾 嘉。民 安 富,治 绩 夸。
dào xián jiān biàn luàn qǐshǐ yīng fǎ rǎo dū bǐ
道 咸 间,变 乱 起。始 英 法,扰 都 鄙。
tóng guāng hòu xuān tǒng ruò chuán jiǔ dì mǎn qīng mò
同 光 后,宣 统 弱。传 九 帝,满 清 殁。
gé mìng xīng fèi dì zhìlì xiàn fǎ jiàn mín guó
革 命 兴,废 帝 制。立 宪 法,建 民 国。
gǔ jīn shǐ quán zài zī zǎi zhì luàn zhī xīng shuāi
古 今 史,全 在 兹。载 治 乱,知 兴 衰。
shǐ suī fán dú yǒu cìshǐ jì yī hàn shū èr
史 虽 繁,读 有 次。史 记 一,汉 书 二。
hòu hàn sān guó zhì sìjiān zhèng jīng cān tōng jiàn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tōng gǔ jīn ruò qīn mù
读 史 者 , 考 实 录。通 古 今 , 若 亲 目。
kǒu ér song xīn ér wéi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口 而 诵 , 心 而 维。朝 于 斯 , 夕 于 斯。
xī zhòng ní shī xiàng tuó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昔 仲 尼 , 师 项 橐。古 圣 贤 , 尚 勤 学。
zhào zhōng ling dú lǔ lún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赵 中 令 , 读 鲁 论。彼 既 仕 , 学 且 勤。
pī pú biān xiāo zhú jiǎn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披 蒲 编 , 削 竹 简。彼 无 书 , 且 知 勉。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bǐ bú jiào zì qín kǔ
头 悬 梁 , 锥 刺 股。彼 不 教 , 自 勤 苦。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ji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ò
如 囊 萤 , 如 映 雪。家 虽 贫 , 学 不 辍。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如 负 薪 , 如 挂 角。身 虽 劳 , 犹 苦 卓。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苏 老 泉 , 二 十 七。始 发 奋 , 读 书 籍。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彼 既 老 , 犹 悔 迟。尔 小 生 , 宜 早 思。
ruò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若 梁 灏 , 八 十 二。对 大 廷 , 魁 多 士。
bǐ jì chéng zhòng chēng yì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彼 既 成 , 众 称 异。尔 小 生 , 宜 立 志。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mì qī suì néng fù qí
莹 八 岁 , 能 咏 诗。泌 七 岁 , 能 赋 棋。
bǐ yǐng wù rén chēng qíěr yò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彼 颖 悟 , 人 称 奇。尔 幼 学 , 当 之。
cài wén jī néng biàn qín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蔡 文 姬 , 能 辨 琴。谢 道 韫 , 能 咏 吟。
bǐ nǚ zǐ qiě cōng mǐn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彼 女 子 , 且 聪 敏。尔 男 子 , 当 自 警。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jǔ shén tóng zuò zhèng zì
唐 刘 晏 , 方 七 岁。举 神 童 , 作 正 字。
bǐ suī yòu shēn yǐ shì yǒu wéi zhě yì ruò shì
彼 虽 幼 , 身 已 仕。有 为 者 , 亦 若 是。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gǒu bù xué hé wéi rén
犬 守 夜 , 鸡 司 晨。苟 不 学 , 曷 为 人。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rén bù xué bù rú wù
蚕 吐 丝 , 蜂 酿 蜜。人 不 学 , 不 如 物。
yòu ér xué zhuàng ér xíng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mín
幼 而 学 , 壮 而 行。上 致 君 , 下 泽 民。
《三字经》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心中教育思想的地位。以上六部分的划分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教育想法:认为应该端正孩子的思想,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òu
扬 名 声 , 显 父 母。光 于 前 , 裕 于 后。
ré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wǒ jiào zǐ wéi yì jīng
人 遗 子 , 金 满 赢。我 教 子 , 惟 一 经。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jiè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勤 有 功 , 戏 无 益。戒 之 哉 , 宜 勉 力。
一个角一个蜀念什么?
一个火一个蜀
这个字是烛(烛的繁体字)
拼音:zhú
总笔划:17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简体部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