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全真始祖吕洞宾的故事吗?
只知吕洞宾是八仙之一,故事不知道,看网友的。
一寸是多久?
古语有云,“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光阴是多久?一”瞬间”是多长?只有0.36秒!一“刹那”呢?
现代的计时单位,一天分为24小时,一小时为60分钟,一分钟为60秒等等,这样的计时都很好理解。但是,在古代,计时单位可谓五花八门,比如,古代中国使用的是天干地支计年,以十二地支计日,与地支相对应的,一日为十二个时辰。
其实,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只是那时与后来的十二地支并没产生联系,比如,汉代的十二时辰的命名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后来,才改用人们所熟悉的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其后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及亥时。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其后,“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而古印度则用“刹那、念、瞬、弹指、罗预、须臾”来表示时间。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按此换算:以一天一夜以24小时计的话,一天有9600万个“刹那”,480万个“念”,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600个“罗预”,30个“须臾”。一昼夜(24小时)1440分=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48分钟=2880秒,一“罗预”等于2.4分钟=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念”为0.018秒,一“刹那”为0.0009秒。
有了这样的时间参照,许多形容时间的词语就好理解了:“弹指一挥间”是7.2秒,“一瞬间”只有0.36秒,“一念”更短暂,而“一刹那”,则短到很难让人能有感觉的地步。
此外,在中国古代表述时间的词汇中,光阴是用“寸”来量的。比如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就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一首中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
那么,古代的时间为什么用“寸”来表述呢?把“光阴”称作“寸”,是有其历史依据的,那就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装置——日晷。日晷即是在圆形板上刻上表明时间的度数,圆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映在度数上,即表示着时间。
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一寸光阴”,就是晷盘上晷针的影子移动一寸距离所耗费的时间,通常用来表示时间极为短暂。将“寸阴”与“寸金”连在一起,劝喻人们珍惜点滴时光抓紧学习知识的,是《淮南子·厚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直径一尺的扁平、圆形玉器,先秦时,迳尺之璧价值连城),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其实,“一寸光阴”形容的只是短暂的一小段时光,即使是这么短暂的时光,古人也不愿虚度。“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人尚且如此,在快节奏的现在,我们更应学会高利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时间,不再浪费时间,这才是对“一寸光阴”的好理解。
午时三刻是几点?为什么死刑非得在午时三刻执行?
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两小时一个时辰。从深夜11时到凌晨1时为子时,1至3时为丑时,3至5时寅时5至7时卯时,7至9时辰时,9至11时巳时,11至下午1时为午时。一时辰分四刻,午时三刻也就是12:30。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处绝犯人就不清楚了,也许午时三刻是至阳时刻吧。
你平时是怎么利用中医知识在家给自己调理身体的?
这点在真中医来说不算什么,春天防风邪,夏天防热邪,秋天防燥邪,冬天防寒邪,四季调脾胃,五味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