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水汤汤,与君长决”的全诗是什么?
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你永远诀别。
出自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诀别书》。
传说,司马相如发迹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卓文君忍无可忍,因之作了这首《白头吟》,呈递相如。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曰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并附书:《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满意请采纳~希望帮到你~
为什么“荤”是草字头呢?
荤是草字头的解释:
原因:
引用:字源解说
a.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暈”的省略,表示不清醒。
b.葷,篆文(植物)(暈,不清醒)
c.造字本义:名词,葱蒜等使感官兴奋、刺激食欲的蔬菜。在吃素修行的僧人看来,葱蒜等辛香植物刺激欲望,使人失去清醒。
所以荤使用了草字头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人归外,意在一杯中。什么意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两句金句岀白金、元之际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里。
它说明了什么?爱情太美好。或许“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人归外,意在一杯中”,也是因情错怪而产生怨恨的。这是为什么呢?查查一下由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和《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才知晓全诗为: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由此推导而出,这是被时间段而隔开的两个人的情愫:相望都是有情人,不合时宜难匹配。虽怅然若失,但也恨不起来,他(她)是老了,可她(他)还是在今生遇上了。
究竟“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人归外,意在一杯中。”什么意思呀?这就是唐代刻在瓷器上的题诗,源于1974~1978年间在湖南长沙铜官窑址岀土的文物。作者无名氏,可能是陶工自作的,亦或是当时流行的歌谣。全诗文如下: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人归外,意在一杯中。
通篇默念下来,乃是春时春景季节和怀春叹春之人。春意盎然,本来就是勃勃生机的延续,这一老一少之两个人,初次湘遇对饮春酒问青天?情何以堪?奈得了情深意切,都奈何不了年龄的差别。
有爱不能连理枝,阴错阳差不时同。遥遥相望天涯路,意犹未尽一杯中。
针对“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人归外,意在一杯中。”这种情况该如何理解?首先,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是很偏执的,也正如这首诗中的两个人。虽然说有点“一见钟情”的味道,但是从双方各自抱怨对方的话语来看,确实是前世修来的,只是生不逢时。
其次,他们(她们)的这种“爱”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因为在古代,人们的普遍寿命均低,若忘记年龄而结合,势必给对方的就是一个伤害。而作为爱情纯真之人,是绝不会这么做的;同时,老少配有违世俗,也绝不会成功。
一言以蔽之,“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人归外,意在一杯中。”是爱生自然,却生不同时,不能为之,惆怅而已。结局: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有什么单个的字代表“月亮”一词?
谢悟空君之邀,特作回答。单个的能代表"月亮"一词的字,小卒知道的有:
〈一〉十二地支中,排在第八的"未"可代表"月",即"月亮";排在第七的"午"代表"日"即"太阳"。俗有"午未日月合"之绝配。"午未"也分别指"十二生肖"中的"马羊"。"午未日月合"即指生肖中属马的人和属羊的人是佳的配偶。
十二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分别代表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二〉"娥"字也代表"月亮"。"娥"是中国神神话传说中的"月神";"羲"则代表"日神"。所以,"娥"字也代表月亮。
〈三〉"阴"字也代表月亮,又叫"太阴"。《礼记》:"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所以,"阴"字也代表月亮。
再次感谢悟空君之邀!
你们知道多少关于思念的古诗词吗?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5、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7、一日不见兮,思知如狂。
8、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9、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10、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11、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1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13、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14、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15、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16、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17、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8、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19、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2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要表达的意思是: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你永远诀别。
2、“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出自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诀别书》。
传说,司马相如发迹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卓文君忍无可忍,因之作了这首《白头吟》,呈递相如。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曰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3、该诗大意:
爱情应该象山上的雪一般纯洁 象云间月亮一样光明 。
听说你怀有二心 所以来与你决裂 。
今日犹如后的聚会明日便将分手沟头 。
我缓缓地移动脚步沿沟走去只觉你我宛如沟水永远各奔东西 。
当初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 就不象一般女孩儿凄凄啼哭 。
满以为嫁了个情意专一的称心郎 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 。
男女情投意合就该象钓竿那样轻细柔长 鱼儿那样活泼可爱男子汉应当以情认为重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所无法补偿。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和期颐等,都是古代用来表示年龄的词语。
它们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可见,古人表示年龄通常不用数字,而是用文字,那古代是怎样表示年龄的呢?
01:豆蔻豆蔻,对应成语“豆蔻年华”,那豆蔻年华到底是多少岁?其实,古代“豆蔻年华”指的是13-14岁的女孩子,一起来看下。
豆蔻,又名草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产自岭南,外形像芭蕉,花淡黄色,秋天结果,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可入药。
《本草》记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就是说,南方人根据豆蔻尚未大开而像怀孕的形态来给它命名。
而古人常用豆蔻来比喻少女。
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诗意思:少女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13岁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豆蔻一般初夏开花,花是一串串的,上面一个个小花朵。在含苞待放时,花骨朵带有一丝淡黄色,符合13岁左右小女孩的形象。
因此杜牧那两句诗是经典形象的。
杜牧曾在扬州做官,后来要回长安了,分别时就给扬州相好的歌妓张好好写下了这首《赠别》诗,当时张好好正是13岁左右的少女,杜牧就用豆蔻花来形容她柔美轻盈的身姿。
综上,豆蔻一是指有果实和种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出的淡黄色小花就是豆蔻花;二是用豆蔻比喻为13-14岁的少女。
其他形容女孩子年龄的优美词语,碧玉年华指16岁,桃李年华指20岁,花信之年指24岁等。中华文化形象生动、含蓄唯美,韵味悠长。
02:及笄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
什么是笄?《说文》解释:“笄,簪也”。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礼记》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我们在一些古装剧里也会看到,古代女子结婚后都是束发及笄的,而在少女时期则披发留刘海等。说明古代女子结婚前后装束不一致。
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岁的女孩。
那么古代15岁男孩呢?古代男孩一般15岁束发,这时还要学会各种技艺。归有光《项脊轩志》提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关于及笄,我们还可联想到这些,如“总角”指幼年的儿童,把头发挽成小髻,很是可爱。垂髫,同样指儿童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弱冠礼。弱冠之年就是20岁,弱即弱小,冠即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如同现在举行成人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综上,古代男女成年及结婚年龄,与现代都大不相同,这就是古今差别。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浓浓的古文化,何其幸哉。
03:知天命这里要提到“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总结他自己的,说他15岁致力于学习,30岁自立,40岁不被外界事物迷惑,50岁懂得顺应天命,60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70岁能随心所欲不越规矩。
所以,“知天命”就是指50岁的年纪。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
人活到了50岁年纪,就应该懂得顺应天命。当然顺应不是要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也就是说,人到了50岁之后,知道理想实现很难,因而做事不苛求结果。毕竟50岁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但在50岁后,虽然仍然发愤图强,但对个人荣辱等也已看得淡然了。
毕竟,一般来说,人活到了50岁,生活阅历丰富,心智更加成熟,而且累积了半生财富,因而大多数人不会在这个重要年龄段,再去大力冒险、苛求成功,而是求稳。
我身边一些人50岁内退后,还想凭借之前的人脉、平台等,好好发挥“余温”,于是大力投资、开店等,不断折腾,结果弄得半生积蓄毁于一旦,更有甚者还倒欠了一屁股债。
因此,不得不说,孔圣人是有先见之明的,他告诫人们在各个年龄段里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五十而知天命,50岁了,努力但不苛求,顺应就是进步。
04:花甲花甲,对应成语“花甲之年”。那花甲之年到底是多少岁?这涉及到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它是以天干和地支依次错综来搭配的。这较为复杂,我们的父辈对此很熟悉。
简单说下甲循环,古代以10天干配12地支,以60为一循环,有6个甲,分别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样一个循环,古人称为周甲,又称“花甲”。
然后,以此类推。古代用这种方法来纪年,60年周而复始,后来也就用“花甲”来代称60岁。相关成语有年逾花甲、年登花甲等。
唐代诗人赵牧在《对酒》中写:“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写:“祝我賸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这里花甲就指60甲子,也叫花甲。
清孔尚任《桃花扇》:“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甚么花甲”,这里花甲指年月或时代。
还有《说岳全传》第六十四回:“凡有人祭奠的,必是叛臣一党,即要拏去问罪。况且行文画影,有你面貌花甲,如何去得?”这里花甲指年纪或年岁。
综上,这里花甲不是指吃的食物,一般称花甲为60岁,常见的成语是“花甲之年”。
05:古稀古稀,对应成语“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岁?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一个人到了70岁的年纪。
一个人活到了70岁,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关于古稀,经典的两句诗是杜甫写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明朝唐寅(唐伯虎)为感慨自己活过了“古稀”而填了一首《七十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古代活过70岁“古稀”老翁等大家,堪以稀少称奇,而他们在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时,如果毫无建树,仍不免长吁短叹,唏嘘不已。
在一千多年前名家中,古稀者寥寥。但几百年前与唐寅同时代的名家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三言”作者冯梦龙、书画家郑板桥等,都过了古稀之年的,而现代古稀者更是比比皆是。
06:耄耋耄耋,读作mào dié,对应的成语是“耄耋之年”。这个词语相对比较生僻,我们见得也不多,很多人也不知其读者和意义。
耄,从汉字看,耄是形声字,上形下声,读音为“冒”,“耄”指年纪约为80-90岁。耋,读音为“迭”,年纪为80岁。耄耋之年,就是指80-90岁的年纪,有时也指人年纪很大。
人活到80-90岁耄耋之年,不仅在古代属于高龄高寿,在现代也不是很普遍。毕竟人活到较高的年纪后,身体各个器官衰老速度加快。
曹操在《对酒》写到:“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意思是人活到八九十岁,也算是寿终了。蒲松龄《聊斋志异》:“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也”。
不是人人都能富贵和福寿兼得,能占其中之一,成为耄耋老人,也算知足了。对于福和寿,古时称谓有区别,一般来说,男性称寿,女性称福,我们现在是福寿通用。
07:期颐期颐,读意为qī yí,对应成语“期颐之年”。期颐老人,一般指100岁老人。期颐这个词形象、生动,期是期待、指望,颐是供养、赡养。期颐意思是:100岁老人饮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来供养与照顾。
期颐也是有出处的,《礼记.曲礼上》记载:“百年曰期、颐”。
郑玄解:“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百岁,在古代与现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龄,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我们现代没有这样文绉绉称呼百岁老人,除非在文学作品中。
期颐一词,早源于汉朝戴圣编辑的《礼记.曲礼篇》中,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古代是如何从小到老来称谓的。
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廿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百年曰期,颐”,是说人生以百年为期,因此称百岁为“期颐之年”。颐即颐养,我们还对一个成语熟悉,那就是“颐养天年”。
“期颐之年”还有一个近义词叫“颐养人瑞”,同样也是指百岁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或指望儿孙等来供养或赡养。
“期颐之年”这个词见证我国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对于哺育、养育儿孙成长的老人,在他们含辛茹苦一辈子后,更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写在后综上,豆蔻年华指13-14岁的少女,及笄之年指女子15岁结婚年纪,知天命是50岁,花甲之年是60岁,古稀之年是70岁,耄耋之年是80-90岁,期颐之年是100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脉流,让古文化的馨香、雅致、丰润、含蓄及唯美等,流传并沿用至今,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
如今,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古代表示年龄的词汇,在流传数千年以后,我们仍在使用,这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为此自豪!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婵娟”能“共”吗?
谢谢邀请!作者当时和弟弟相隔山千里,中秋佳节原本是团圆的时候,可是无法相聚,面对明月,他想,此时弟弟各方面都好吧!内心充满对弟弟的无比思念。兄弟各自都在任上,无法前往探望,又想到仕途的坎坷,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那时是不可能随便离任的,如果苏轼去探望弟弟了,不在任上,朝廷的圣旨到了,钦差见不到苏轼,那还得了……为此思念也只能在心里,至多传封信去,就是传信也不容易,也需时日。面对明月,思虑万千,弟弟此时也在赏月啊!虽然远隔千里,明月却能看到我和弟弟同时都在和它交流,同叙心曲,此情此景,萌发了兄弟共对明月一轮的感慨,但愿兄弟长久平安,由想到兄弟长久平安,又深化到世上的人的长久平安,为此出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但愿世上的人都能长久平安,虽然我们相隔千里,却能共对明月一轮。作者写这首词,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弟弟的爱,但从结尾感情的升华,可以看出作者对世人的爱,可见作者对天下人的阔大爱心。可以说这个“共”是共同、共赏的意思,“婵娟”指的是嫦娥,作者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赏明月或共对明月的意思。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何解读这句诗?
问题:“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何解读这句诗?
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诗?前言这句诗应该是题主记错了,原句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来自于李白的《把酒问月》
这种今古对比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见到,怀古也是常见的主题之一。
一、李白《把酒问月》这是一首七言的古体诗,押了四个韵部,平仄韵相间,如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以上平声韵(支韵):时, 之,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换入声韵(月韵):阙、发、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换上换平声(真韵)韵:春、邻、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换上换仄韵(上声纸韵):水,此,里二、创作时间这首诗不能确定写作的时间,据推测可能是写于唐玄宗宗天宝三载(744年),这一年夏天,李白被赐金放还,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
从诗中李白的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判断这首诗是其辞官以后的可能性比较大。
李白在被召入长安以前,也常有怀才不遇之感,但是与《把酒问月》中的洒脱不太一样。一个是没有遇到伯乐以前,一个是繁华落尽世事看破的一种淡然。
例如他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对于宇宙中的疑惑,自古有之,屈原在其长诗《天问》中也问过: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两句的诗意在比李白大了几十岁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李白说:月亮常在,今天的人看不到古代的月亮是什么样, 但是我知道,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今天的月亮能看到我们的祖先。
今人和古人一样,如同流水逝去,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都曾经一起看到过相同的月亮。
结束语关于咏月的诗词不胜枚举,老街觉得有意思的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序: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