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口)加个(秦)念啥?
一、一个口一个秦为“嗪”,读作qín。嗪是一类有机杂环化合物。
二、基本信息 拼音:qín;部首:口;
四角码:65094;仓颉:rqkd;86五笔:kdwt;98五笔:kdwt;郑码:JCMF;统一码:55EA。
三、嗪的笔顺笔画 “嗪”字共13画,部首外笔画10画,13画分别为:竖、横折、横、横、横、横、撇 、捺、撇、横、竖、撇、点。
秦任好怎么读?
qín 秦;rèn(rén) 任hào(hǎo) 好;任;[rèn] ;
1. 相信,信赖:信~。;
2. 使用,给予职务:~命。~人唯贤。
3. 负担,担当:担~。~课。 ;[rén] ;1. 中国古代女子爵位名。;2. 中国古代南方的一种民族乐曲。3. 姓。
秦大写字母缩写?
秦大写字母缩写是Q
详细释义
〈名〉
(会意。从禾,从舂省。本义:禾名。假借为专名用字)
秦,部落名。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
秦,伯益之后所封国。——《说文》。朱骏声曰:“地宜禾,在今甘肃秦州清水县。”
古国名。秦襄公始立国,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定都咸阳
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国(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统一全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秦灭韩亡魏。
三皇五帝的名字怎么读?
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燧人[suì rén]、伏羲[fú xī]、神农[shén nóng];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fú xī]、女娲[nǚ wā]、神农[shén nóng];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fú xī]、祝融[zhù róng]、神农[shén nóng];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fú xī]、神农[shén nóng]、黄帝[huáng dì]。出自《三字经》
五帝:
太昊 [ tài hào ]、炎帝[ yán dì ] 、黄帝[ huáng dì ] 、少昊[ shào hào ] 、颛顼[ zhuān xū ]。出自《吕氏春秋》
黄帝[huáng dì]、颛顼[ zhuān xū ]、帝喾[dì kù]、尧[yáo]、舜[shùn];出自(《大戴礼记》
黄帝[huáng dì]、少昊[ shào hào ]、颛顼[ zhuān xū ]、帝喾[dì kù]、尧[yáo];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公孙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春,舂,泰,奉,奏,秦,在字典上的偏旁部首归类都不同,为什么不统一春字头?
春、舂、泰、奉、奏、秦,为什么不统一为“春”字头?因为,字典和辞典体系里没有“春”字的部首;设立一个行吗?不行,设立“春”的部首无所依据。根本的,是这几个字毫无联系,不能归入到一个部首里去。 一,首先要说,偏旁和部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汉字分独体字与合体字,独体字是不可拆分的字,如大、小、上、下等等;合体字是由两个或更多的汉字合并组成的字,如好、坏、昌、晶等等——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合体汉字,其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以叫“偏旁”,形声字还可以分成“形旁”和“声旁”。部首也是偏旁,但不限于偏旁,比如十、八、儿、几、刀、力,都是部首,但不是偏旁——无法可“偏”也无法在“旁”。部首,有自己明确的含义。 二,部首,初是汉字的一种分类方法,这是东汉许慎的伟大创造——他第一次给汉字分了“部”,“部首”是后人的概括。关于《说文解字》的编制体例,许慎的说法是“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他把书中收录的一万零五百一十六个汉字,分成五百四十部。段玉裁说,许慎“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明。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释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把汉字分部,每部设一个首字——“部首”的说法是这么来的。 三,许慎分部的方法,是以字形的笔画结构为标准,选定部首,并把和部首字形形同之字归入其部,这叫“据形系联”。这种办法,反映了部内各字在形、义上的内在联系,有一些还有字音的联系。实际上,他也创造了汉文字学的第一个检索系统——通过部首检索。
四,《说文》的五百四十部里,没有“春”部。当时小篆的“春”字写作“萅”,归入“艸”部,就是俗称的“艹”字头。“舂”归入“臼”部;“泰”归入“水”部;“奉”归入“廾(gǒng)部;“奏”归入“夲(tāo)”部,小篆的写法下面是夲;“秦”归入“禾”部。从这几个字所归入的部可以看出,它们在形音义上都毫无联系。
五,许慎给汉字分五百四十部,因为是,不可能没有不足,这里不详赘述。但他确立的这个原则,成为汉字按形音义分类及检索的滥觞。南朝顾野王编的《玉篇》,是《说文》后一部有影响的字典,收录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分五百四十二部,除沿袭许慎的分部原则,他又做了一些改进,其真正贡献,是每字标注了“反切”。再往后,就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康熙“谕令”,陈廷敬、张玉书等编撰的《康熙字典》,其被认为是《说文》和《玉篇》以后的字典集大成者。其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三个,部首为二百十四部——大大减少了。里面仍然没有“春”的部首。不过,“春”已经写作“春”,归入“日”部。“舂”、“泰”、“秦”与《说文》同。很奇怪的是“奉”、“奏”归入了“大”部——大概实在不好归部,但也说明,即便瞎归,也决不设立“春”部,没理由设。 六,到了现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一般是189个部首,因为汉字简化过程中,部首也有简化。同时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兼顾部首内各字的形义联系之外,主要以简化后汉字的检索方便为原则。对于原来字典中不合理的归部进行了调整,例如,把“奉”和“奏”都从“大”部中移出了。咋办呢?对这种不好归“部”的字,按首笔笔画归部,“奉”和“奏”都归入了“一”部。另外,设立《难检字笔画索引》,“奉”和“奏”分别被列入其中八画和九画的第一个字。即使这样,仍然没有建立“春”部,或者“春”字去掉下面的“日”而单列一部,原因还是没有可根据的道理。现在的这几部字典词典,尽管部首大大减少,但设立部首的原则基本没变。许慎提出过“笔意”和“笔势”的观点——笔意,是汉字当初造字时表示其含义的笔画;笔势,是在篆隶等字形变化后的字形结构。笔意是根,笔势是枝;缘枝可循根,但枝不能离根。这几个字,上部相同,是笔势变化的结果,不在一根之上,没有丝毫联系;春这样写,已经是笔势之枝,不可能当其为根;春去掉下面的日字,就连枝也不是了,所以都不可能成为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