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第二章摘抄及赏析?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看起来几乎是个“完人”了。但他身上有一缺点,就是头上有几处癞疮疤。所以他的这一缺陷就成了未庄人奚落他的话柄,经常拿他的癞疮开涮。当时口讷的他就骂,气力小的他就打,后吃亏的还是阿Q。到后来他只是忍气吞声,有一种默认的办法来面对,有时他说:“你还不配……”,无奈之下装出那种假大空的虚荣来。
阿Q正传的名段赏析?
语段: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
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赏析:这段话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心理~ 尤其是后一句话更能变现阿Q的心理特点!阿q正传摘抄赏析?
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
阿Q正传第四章赏析?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阿q正传好词好句赏析?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展现当时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鲁迅先生笔锋犀利,文中大量的好词好句,我们摘抄一些来赏析:
好词
满脸溅朱、崇奉、鄙薄、自轻自贱、 一拥而入 、 魂飞魄散 、无师自通
好句
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
他这时确也有些忐忑了,慌张的将烟管插在裤带上,就想去舂米。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啊!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
阿q正传佳句赏析?
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的如同六月里喝了雪水。
(比喻) 2)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胜任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比喻+讽刺) 3)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的一个证据了。(讽刺) 4)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别人笑话,立志要画的圆。(夸张+讽刺) 5)阿Q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么样的大使体统的事呵!(讽刺)
阿Q正传小说第二章赏析?
《阿Q正传》第二章,可以看出阿Q艰难的处境,谁都可以欺负他,谁都可以笑话他。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Q创造了一个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
他既自尊自傲,又自怜自贱。他看不起未庄的人,也看不起城里的人,别人也把他当作虫子一样卑微的东西,嘲笑打骂。他被打了,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得的走开了。
更有甚者,被抢了钱,挨了打,太郁闷,又找不到人去讨要,于是自己打自己,当作把别人打了一顿。
这才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这一章,就是为了表达艰难处境下的阿Q,为了过下去,而麻痹自己,可悲可叹。
阿Q正传精彩片段赏析?
1)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的如同六月里喝了雪水。
(比喻) 2)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胜任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比喻+讽刺) 3)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的一个证据了。(讽刺) 4)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别人笑话,立志要画的圆。(夸张+讽刺) 5)阿Q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么样的大使体统的事呵!(讽刺)阿q正传细节描写赏析?
细节,乃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小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交待事件发展和环境场景的重要手段。仔细体味《阿Q正传》中的细节描写,阿Q形象活起来了,丰满起来了,小说的主旨理解也更准确深入了。
1、关于“太可恶、太可恨”
“太可恶、太可恨”是一典型心理活动细节,设身处地为阿Q每况愈下的遭遇着想,不难理解阿Q在屡屡受压迫受凌辱,常常被人家撞四五个响头的回忆中,从心底骂到这“太可恶、太可恨”是切切的,甚至是毒毒的。深感阶级地位的不平等,阿Q反抗心理是合理真实的,所以,他便想到“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他对革命的神往鬼画符是由于看到了太可恶太可恨的赵太爷对革命有这样的怕,看到了未庄的一群鸟男女这样的神情慌张。
2、关于阿Q的“飘”、 “飞”、“游”、“踱”,风闻革命了,勇敢地高呼“造反了、造反了!”反抗的本能,加之对革命并不十分真切的了解,又由于“近来用度窘”,他那赤贫中的一线希望,由两碗空肚酒的发酵,愈加醉得快,于是,勇气源于空肚酒,虚幻的前景使他“飘”然起来——此中革命的动机愿望是合理的,而革命的勇气、发动力则并非革命党的教育宣传武装,仅只是两碗空肚酒。这里封建酒文化的幻像正是麻醉了国民灵魂的写照。革命力度是多么虚弱短暂,所以这“飘”与“飞”形象地提示了阿Q外在行动的可笑乃至滑稽,而其实质正是“精神胜利法”在自欺欺人醉酒般的虚妄,加之阿Q无目的、无聊的“游”与失望的“踱”,正形象地展示了阿Q由神往革命——宣布革命——投靠革命——革命幻灭的全过程。
3、关于戏词
这是个不易留心,恰恰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细节。“酒醉错斩郑贤弟”、“手持钢鞭将你打”。外在形象看似阿Q酒后神往革命的虚幻乐观,细细体味,无知识无文化的阿Q正是蒙冤受了封建戏剧(曲)文化的毒害——这也是封建统治阶级愚弄奴化百姓的一种方式。联系封建的“酒文化”一并考虑,鲁迅的笔触是广泛深刻地刺向封建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错斩”一句还暗示了结局被杀头的情节,而“钢鞭”则隐喻了阿Q对辛亥革命的无知。如此看来,阿Q的革命怎的会不失败?
4、关于阿Q去静修庵革命
写尼姑庵独不写和尚庙,是对封建宗教文化的一刺。尼姑是当时中国女性的终“佳”归宿。尼姑是女性丧失社会竞争力的后退缩。照应前文阿Q摸小尼姑的头,阿Q欺弱怕强的精神胜利由此可见一般。阿Q似乎有意无意去尼姑庵,如也想到“龙牌”当革一命,则这算是辛亥革命“有关乎改革”的一点影响了,然而这又是多么表面化不彻底的革命呀,而阿Q的“诧异”与“错愕”正反衬了假洋鬼子的投机。
5、关于竹筷盘辫子
盘辫子始于茂才公,依次是赵司晨、赵白眼,而后是阿Q,这表明统治阶级追随者的见风使舵,也表明有革命要求的阿Q不理解辛亥革命。形式上的小动作,形象地揭示辛亥革命不深入农村及不彻底性。盘上的辫子是可以放下来的,这是茂才公们的狡猾所在,阿Q受了愚弄。而“竹筷”竟然是阿Q的发明,这正是他经济地位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至于小D也用了竹筷,这就引起了阿Q的极大的不快,“小D也敢做革命党的罪?”,这又是阿Q精神胜利法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互相内耗,欺弱怕强的农民意识的体现。
6、关于土谷祠的烛火明灭
土谷祠烛台上的四两烛的火焰由明到暗到灭,正形象地暗示了阿Q从神往革命到对革命失望乃至幻灭的心理活动全程。烛火的明与灭,有力的烛照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哔哔剥剥的火响,炙烤着酒后的阿Q,使之做到“要东西、娶女人、杀仇敌”的南柯一梦,这梦是做在鬼神出没的土谷祠,这四两烛也不过是未庄角落暗夜里的一点鬼火而已。而烛火的死灭正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与开篇的黑夜及结尾的死寂相映衬,这里的场景细节描写鲜明地提示了阿Q悲剧时代背景。
综上所述,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得力于真实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这些源于又高于生活的细节,似珍珠一般,闪亮了作品,丰满了人物形象,咀嚼《阿Q正传》的细节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颤与洗礼,你不得不“惊服”鲁迅笔下细节描写的高妙:上个世纪初的一切,透过细节,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