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下儿读什么?
上公下儿是:兊,念:duì或ruì又或者yuè,现将兊字的有关知识提供给你,希望可以帮到您。
部首:儿笔画:6五行:繁体:兊五笔:WCQB笔顺:撇捺撇折点撇竖弯钩
基本释义
[duì]
古同“兑”。交换:~换(用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现。汇~(两地通过信件或电报交换款项)。
掺和;混合:~点热水。
八卦之一,代表沼泽。
直:“松柏斯~”
[ruì]
古同“兑”。同“锐”,尖锐。
锋利,尖,与“钝”相对:~利。~不可当。
感觉灵敏:敏~。
勇往直前的气势:~意进取。养精蓄~。
精良:精~。
骤,急剧:~减,~增。
姓
[yuè]
古同“兑”。同“悦”,喜悦。
高兴,愉快:喜~。愉~。和颜~色。心~诚服。取~于人。
使愉快:~耳。赏心~目。
用拼音9键和拼音全键,哪个打字快?你喜欢用哪种?
我发短信一般用九键,比较好用,用全键不习惯。写文章用手在屏上写,这样错别字还少些。
中国古代有下九流之说,那九流指的是哪些呢?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后人将各家各派思想汇聚成正统的三教九流,三教分别是儒教、佛教、道教,后两个大家都知道,但儒教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一般人认为儒家只是一门学说,不是宗教,二般人认为汉武帝时期将其宗教化了,定儒学为一尊,是社会化的宗教;九流分别是儒家,尊孔子、孟子;道家,尊老子;墨家,尊墨子;名家,能言善辩的流派,尊邓析、惠施和公孙龙;法家,尊韩非子;纵横家,合纵连横的代表人物,苏秦、张仪;阴阳家,尊邹衍;农家,尊神农氏;杂家,融合各派思想为一体的流派,代表人物吕不韦。
图为晚清的算命先生。
以上是古代文化圈子认可的学术流派,勉强算是正统的三教九流,而民间还流传着老百姓编的三教九流,是通过职业来划分的,三教未改,九流却大不相同,其中还分为上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肯定是受世人尊敬,比较不错的职业,分别是和尚、道士、画工、郎中、风水先生、算命先生、厨师、私塾先生、药铺。
清朝一直有狎优伶之风,逐渐形成了鸭业,图为八大胡同的“六朵菊花”。
下九流是流传广的,初只有9种下贱、不被人接受的职业,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把不认可的职业都归为下九流,成为骂人的词语,后来直接简称“下流”。而初的9个职业,有几个咱现代社会是正当职业,只是当时不被接受或者名声不好,下九流分别是,1,优伶,就是吹拉弹唱的梨园子弟,男性,一般从小养在贵族豪门家里的小男孩,除了表演外还要被采菊。
图为晚清的乞丐。
2,婢女,有钱人或者官府的奴婢,没有地位,可被主人随意处置,不仅要遭主人肆淫、辛苦劳役、打骂转卖,碰到个能拿自己当人看的主人,那就烧高香了;3,娼妓,靠出卖肉体营生的女子,这个大家都懂;4,乞丐,以乞讨为生的人,俗话说,叫花子死了八天,嘴张了七天,都是要饭,和尚能受得了约束,可美曰化缘,乞丐既不愿劳动又不愿受约束,只能乞讨,当然这里面也走出了两位皇帝,一位是唐睿宗李旦,一位是朱元璋。
清朝剃头匠。
5,恶棍,社会上的一些地痞、流氓、小偷强盗、骗子土匪什么的,都属于这一类,因其大部分人无恶不作,对百姓危害极大,而成为社会渣滓;6,剃头匠,现在的理发师是正当普遍的职业,但在古代有点偏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专门修理头发的人是不孝很下贱的人,受到歧视而编入下九流;7,当铺,这种低进高卖,被人认为是奸商,划为下九流;8,澡堂,很正当的职业,但古时候也是藏污纳垢之所,有很多黑澡堂,这个有点牵强;9,木匠,本是个手艺活,因为一本神乎其神的《鲁班书》让木匠这个职业充满着邪恶,加上古代木匠又懂点风水学,成为了人们避而不及的职业。
龙的九子分别叫什么名字?凤育九雏又叫什么?
古代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哪九子,说法却不尽相同,普遍的说法是:
老大囚牛,传说囚牛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凶斗狠,专好音律,龙头蛇身,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所以琴头上就刻有它的雕像。
老二睚眦(ya zi),豺身龙首,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杀嗜血。刀环、刀柄、龙吞口等一般用它的遗像作为装饰,用以增加武器的威严庄重感和威慑力。
老三嘲风,形似兽,平生喜欢在险峻的地方,又喜欢眺望,在中国民俗中龙三子嘲风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所以宫殿台角上常被人们放上睚眦,使得更威严庄重。
老四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欢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害怕鲸鱼,每当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它的形象放在钟顶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刻成鲸鱼的形状,用来撞钟,而求得钟声又大又响亮。
老五狻猊(suan ni),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它当坐骑,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老六霸下,又叫赑屃(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赑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传说上古的时候,赑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来被大禹收复,为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大禹就让它背起自己的功绩,所以我国的石碑底部多是赑屃的模样。
老七狴犴(bi an),又叫宪章,形似虎好讼,又有威力,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传说狴犴样子威风凛凛,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它既是牢狱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
老八负屃(fu xi),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老九鸱吻(chi wen),又名鸱吻或鸱尾,龙形头鱼身,口阔嗓粗,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螭吻在佛家为护法,有驱凶辟邪的作用,又因性情好望喜吞,人们常把它用作建筑物的装饰,尤其以作为屋脊镇火的兽头为多。而凤育九雏并没有具体的类别名称和形象样貌的描述,是现代玄幻小说中作者自己想出来的。九雏出自《晋书·穆帝纪》“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后来以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昌盛的吉兆。
顿首和稽首怎么区别?
感谢邀请。
“顿首”和“稽首”,有些微区别。具体讲,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周礼中的区分,来自“九拜”。《周礼.春官.大祝》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
《注》云:“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
这样说,似乎没啥区别。 《周礼疏》讲得就更清楚一些:“二种拜俱头至地,但稽首至地多时,顿首至地则举,故以叩地言之,谓若以手叩物然”——像用手指弯曲起来用关节敲门敲桌一样。
《尚书.舜典》曰:“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
《疏》云:“周礼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稽首为敬之极,故为首至地。”
“太祝”就是“大祝”。这个解释,与前同。 (稽首是这样?)
第二种,战国时期对稽首的解释。《荀子.大略》说: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注》曰:“稽首,亦头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稽颡,则头触地。”
荀子所说的这个动作,现在仍能见到——以双手手背贴额,叩至手触地,头仍紧贴手背。
颡(sǎng),即额。稽颡,即前面说的叩首。
《公羊传.昭二五年》载:“再拜颡。”《注》曰:“颡者,犹今叩头也。”
这第二种说法是——叩首,也就是顿首,以头触地;稽首,以手触地,头触手。
(这是顿首?)
按照第一种说法——稽首、顿首都是跪拜,且头都着地,只是稽首头触地时间长;顿首头触地即抬起。按照第二种说法,还都是跪拜,稽首头不触地,触手;顿首,头触地。
这两种哪种准确呢?很难判断了。但毕竟有所区别就是了。
《周礼》在前,稽首为“九拜”之第一拜,更隆重看来说得通。 但过了几百年,战国时期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这或许与孔子悲叹的“礼崩乐坏”有关。 (米芾说顿首再拜)
不过,从那以后,人们似乎认为“顿首”更虔诚和恭敬了。于是,书文,皆以“顿首”结尾——唐代柳宗元给皇帝上表,后说:“臣宗元诚恐成惧,顿首顿首,谨言。”他不说“稽首”,看来是觉得那么说不够恭敬。
《周礼》中所云“九拜”,具体包括——“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裒拜、肃拜等。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古人是如何创造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现在的字即便是繁体字和古文也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看到的数字也不是早的时候人们所创造的字。
早的时候,一,二,三,亖都是用来记数的。早的时候是结绳记事,在《周易》中指出:“上古结绳而治”。这种方法在早期印第安人的部落还保留着,可见这点是可信。那按照打结个数,可不就是一个结一个吗?
一,二,三后来人们开始仿照物体的形状,开始造字。早出现的字一般都是象形字。那像数字这样的字被称作“指事字”,人们根据惯例,原来是一打一个结,后来就变成了画一横。于是就出现了“一”,“二”,“三”。实际上它们初并不是被当做字来存在的,它只是一种表示量的特殊符号。
有人推测,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都曾作为极限字而存在过,但是为什么世界各地都采用十进制,不约而同把极限数定为了十呢?可信的说法就是人有十个手指,数完回去再数一遍。
四早的时候四也是符号字“亖”,但是在春秋时期发生了变形。这种变形在《说文》中解释道:“象四分之形”。何为象呢?易经说:“在天为象,在地为形”。可以说是你所能看到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象,也就是表象,万事万物也就成为万象。于是数学中引入了一个概念——象限。也就是说你能在这个平面所看到的极限。
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在春秋时期,人们把一个平面分成了四块。所以在《说文》中才会说道:“象四分之形”。
五首先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在早的时候肯定是先有读音后有文字,因为你语言交流根本用不到它何必要制造它呢?当然后世可能会有特例,比如武则天就生搬硬造了一个“曌”字,她还给自己改名叫武曌,代表着她日月当空。古人可能看照着笔画在这么造下去,太难懂了。你不至于看到一个字先数数它有几个横吧。那样也太傻了。
其实早的时候,人们确实还真是有点傻,因为开始的时候五确实曾被写成五横。在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人们觉悟了,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人们根据“五”读音,造出了另外一个字“㐅”。根据《说文》记载:“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为什么说从二呢?因为人们给“一”赋予了含义,“一”表示混沌,一分为二,“二”上面的代表天表示阳,下面的代表地表示阴。阴阳交替,是为午。所以五就是“二”的交叉。
六关于六的解释,《说文》中提到:“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即阴爻的变数为六,阳爻的变数为八,所以从六,从八。但是有人表示质疑,从八,难道先有八再有六?
所以有人提出六实际上是一个茅屋,而茅屋的四壁,天顶和地板共六个面。因为从“陆”的甲骨文可以清晰的看出,“六”就是取自“陆”的一半。而那一半就是茅屋的意思。陆就是在可以居住的地方,建了很多茅屋。
七在《说文》中解释道:“七,阳正之数,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七和切的甲骨文是一样的,和现在的“十”的字形一样。有人认为七和五一样是从读音来造的字。
也有人认为,人们是在努力再切割出来一份。因为每一个数字都曾作为极限数字存在过,所以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造数字的时候一直在切割物体。例如四,把平面切割成四份,而六已经上升到立体了。这就表示还要切,于是这个形状便成了七。
八八在《说文》中解释的也很清楚:“八,别也。象分别向背之形”。我们知道四就是一个象,分成四份。那八也就是说八就是两个象相背的形状。所以八在计数的时候也可以写成“捌”。
九九在《说文》中解释道:“九,阳之变也!象其曲究尽之形”。意思就是九是两个象,极尽弯曲无穷尽的形状。
十关于十,在《说文》中解释道:“数之备也,一为东西, | 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好了,现在手指头也数完了,数字也该到头了,所以说叫数之备矣。
这样解释后来十的变形可以解释通,但是开始的早的 “| ”怎么解释,后来的 “|” 再加“·”如何解释呢?
有人说是在早的时候“结绳记事”,事情记完了,表示所有都已经齐备,包括后来出现的点,就是绳结。
以上都是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进行的合理推测,不一定全对,但是可以做个参考。
小孩的唐诗都有哪些?
不知道你说的具体是什么意思,是说适合小孩学习的唐诗,还是描写小孩的唐诗?
如果是适合小孩学习唐诗,我首先推荐《唐诗三百首》。
一、适合小孩学习的唐诗1、《唐诗三百首》主要内容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2、选择《唐诗三百首》给小孩入门的原因
《唐诗三百首》篇幅适中,难易适中,并且入选的作品也基本是脍炙人口的精品。因此,她能深深地打动古今中外的众多读者,并且成为儿童启蒙教材之一,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模范读本。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对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古代文学教育都越来越重要,那么选择《唐诗三百首》入门是一个好,和值得推荐的做法。
二、描写小孩的唐诗如果你是指描写小孩的唐诗,下面我列举几首:
1、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观游鱼 唐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3、喜韩少府见访 唐代 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歌名《四张机》、《九张机》分别是什么意思?
一掷梭心一缕丝,连连织就九张机。从来巧思知多少,苦恨春风久不归。
一张机韵织梭光景去如飞韵兰芳夜永愁无寐叶呕呕轧轧句织成春恨句留著侍郎归韵
●○○ ●○○●●○○ ○○●●○○● ○○●● ●○○● ○●●○○
两张机韵月明人静漏声稀韵千丝万缕相萦系叶织成一段句回文锦字句将去寄呈伊韵
●○○ ●○○●●○○ ○○●●○○● ●○○● ○○●● ○●●○○
三张机韵中心有朵耍花儿韵娇红嫩绿春明媚叶君须早折句一枝浓艳句莫待过芳菲韵
○○○ ○○●●●○○ ○○●●○○● ○○●● ●○○● ○●●○○
四张机韵鸳鸯织就欲双飞韵可怜未老头先白叶春波碧草句晓寒深处句相对浴红衣韵
●○○ ○○●●●○○ ●○●●○○● ○○●● ●○○● ○●●○○
五张机韵芳心密与巧心期韵合欢树上枝连理叶双头花下句两同心处句一对化生儿韵
●○○ ○○●●●○○ ○○●●○○● ○○○● ●○○● ●●●○○
六张机韵雕花铺锦半离披韵兰芳别有留春计叶炉添小篆句日长一线句相对绣工迟韵
●○○ ○○○●●○○ ○○●●○○● ○○●● ●○●● ○●●○○
七张机韵春蚕吐尽一生丝韵莫教容易裁罗绮叶无端剪破句仙鸾彩凤句分作两般衣韵
●○○ ○○●●●○○ ●○○●○○● ○○●● ○○●● ○●●○○
八张机韵纤纤玉手住无时韵蜀江濯尽春波媚叶香遗囊麝句花房绣被句归去意迟迟韵
●○○ ○○●●●○○ ●○●●○○● ○○○● ○○●● ○●●○○
九张机韵一心长在百花枝韵百花共作红堆被叶都将春色句藏头里面句不怕睡多时韵
●○○ ●○○●●○○ ●○●●○○● ○○○● ○○●● ●●●○○
轻丝韵象床玉手出新奇韵千花万草光凝碧叶裁缝衣著句春天歌舞句飞蝶语黄鹂韵
○○ ●○●●●○○ ○○●●○○● ○○○● ○○○● ○●●○○
春衣韵素丝染就已堪悲韵尘昏污污无颜色叶应同秋扇句从兹永弃句无复奉君时韵
○○ ●○●●●○○ ○○●●○○● ○○○● ○○●● ○●●○○
歌声飞落画梁尘,舞罢香风卷绣茵。更欲缕陈机上恨,樽前恐有断肠人。敛袂而归,相将好去。
此为前后有口号正体。
九张机(整个大曲共九首词)[1]
无名氏
一张机韵采桑陌上试春衣韵风晴日暖慵无力句桃花枝上句啼莺言语句不肯放人归韵
●○○ ●○●●●○○ ○○●●○○● ○○○● ○○○● ●●●○○
两张机韵行人立马意迟迟韵深心未忍轻分付句回头一笑句花间归去句只恐被花知韵
●○○ ○○●●●○○ ○○●●○○● ○○●● ○○○● ●●●○○
三张机韵吴蚕已老燕雏飞韵东风宴罢长洲苑句轻绡催趁句馆娃宫女句要换舞时衣韵
○○○ ○○●●●○○ ○○●●○○● ○○○● ○○○● ●●●○○
四张机韵吚哑声里暗颦眉韵回梭织朵垂莲子句盘花易绾句愁心难整句脉脉乱如丝韵
●○○ ○○○●●○○ ○○●●○○● ○○●● ○○○● ●●●○○
五张机韵横纹织就沈郎诗韵中心一句无人会句不言愁恨句不言憔悴句只恁寄相思韵
●○○ ○○●●●○○ ○○●●○○● ●○○● ●○○● ●●●○○
六张机韵行行都是耍花儿韵花间更有双蝴蝶句停梭一晌句闲窗影里句独自看多时韵
●○○ ○○○●●○○ ○○●●○○● ○○●● ○○●● ●●●○○
七张机韵鸳鸯织就又迟疑韵只恐被人轻裁剪句分飞两处句一场离恨句何计再相随韵
●○○ ○○●●●○○ ●●●○○○● ○○●● ●○○● ○●●○○
八张机韵回纹知是阿谁诗韵织成一片凄凉意句行行读遍句恹恹无语句不忍更寻思韵
●○○ ○○○●●○○ ●○●●○○● ○○●● ○○○● ●●●○○
九张机韵双花双叶又双枝韵薄情自古多离别句从头到底句将心萦系句穿过一条丝韵
●○○ ○○○●●○○ ●○●●○○● ○○●● ○○○● ○●●○○
此为无口号别格。
注:张是动词,机指织布机。[1]
名篇赏析 听语音
宋无名氏九张机
这是一组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的抒情小词。塑造了一个来自民间的对爱情无比忠贞的织锦少女形象,她对旖旎明媚的春光无比热爱,对美满幸福的生活执著追求,从采桑到织锦,从惜别到怀远,形成一幅色彩缤纷、形象鲜明的生活画卷,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显然是少女春愁春恨,离情别绪的抒写。
“一张机”通过采桑少女美的感受和心的陶醉,来抒发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首句的“一张机”是民歌中惯用的比兴手法,次句的“采桑陌上试春衣”点明了劳动的对象、地点和时令,“风晴日暖慵无力”表现了一个少女陶醉在大自然中的娇态。“桃花枝上”三句写她被黄莺儿的美妙歌声迷住了,舍不得回去。

九张机之一
“两张机”通过行人踟蹰、女子回头一笑的离别情意,表现了她对即将远离的恋人的无限深情。“行人立马意迟迟”是从女主人公的眼里看到行人的迟疑不决,欲行又止,真实地描绘出那种依依不舍的矛盾心情。“深心未忍轻分付”是写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刻画出正在初恋的少女隐藏着自己深情蜜意的娇羞心理和矜持态度。“回头一笑”三句既是她向对方表示“深心”的一种特有的默契,又是她掩盖内心秘密的艺术反映。

两张机
“三张机”借古代吴王宫女要更换舞衣,写出初夏蚕老时,少女开始紧张的织锦劳动。

三张机
“四张机”运用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表现女主人公饱含深情的思恋之苦。女子一边纺织一边忧思,她并未因相思之苦而停下机杼,却把相思之意织入了丝锦,所以有下句“回梭织朵垂莲子”,这里的“垂莲子”是谐音双关,即“垂怜于子”也就是“爱你”的意思。“盘花易绾,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是说要曲折回环地织成美丽的花朵是容易的,而要清理心头的离情别绪则是困难的。

九张机之四
“五张机”通过织诗绵上,寄托相思的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她心上人的无限深情。她默默地把相思的诗句织在横的花纹里,却又担心诗中的命意不被情人所理解,那么她织在锦上的诗意到底是什么呢?“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在这里,她重复着两个“不言”,表明她不愿向对方倾诉别后的内心愁苦,也不愿透露形容的憔悴。而只是在诗句中寄托着自己的寸寸柔肠,缕缕情丝。

九张机之五
“六张机”通过锦上的蝴蝶双飞,窗前的停梭独看,表现了女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相思情愫。这象征着青春幸福的双飞蝴蝶。对于初恋中的少女来说自然是特别敏感的,所以她情不自禁地“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六张机
“七张机”通过鸳鸯戏水的图案遭到“轻裁剪”而担心,突出青春幸福生活的被毁灭而疑虑,表现女主人公对前途和命运的无穷隐忧。织成了鸳鸯戏水的图案,应该是高兴的,为何反而“迟疑”起来?原来她“只恐被人轻裁剪”,从而引起一场难以排遣的离恨。
“八张机”通过读遍回文所产生的苦闷心情,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无穷幽怨。明明知道回文诗是苏惠寄给她丈夫的,为什么偏偏要发出“阿谁诗”的疑问呢?因为她的思恋之情,她的凄凉之意跟苏氏的回文诗熔铸在一起了。苏氏的回文诗表达了她的思想感情,她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苏氏的回文诗中,合二而一,浑然一体,是难以分辩的。
“九张机”通过并蒂花,连理枝的比喻,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对薄男子的深切指责。“薄情郎”,“多离别”,是“自古”皆然;然而“多情女”呢?却要“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就是要用一根饱含甜情密意的丝线,把红花、绿叶,柔枝都紧紧地串连在一起,这“心”与其说是花心,无宁说是情侣之心,这“一条丝”,也就是指结同心的相思,语意双关,意味深长,突出了少女真的感情,善的性格,美的愿望,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分析 听语音
《九张机》是词调名称,《乐府雅词》列“转踏类”。“转踏”是用一些诗和词组合起来的叙事歌曲。《九张机》的体制比“转踏”简单,是用同一词调组成联章,合为一篇完整作品,重在抒情。可谓“组词”。
在这一组《九张机》前面,曾慥有一段序言,云:
“《醉留客》者,乐府之旧名;《九张机》者,才子之新调。凭戛玉之清歌,写掷梭之春怨。章章寄恨,句句言情。恭对华筵,敢陈口号。一掷梭心一缕丝,连连织就九张机。从来巧思知多少,苦恨春风久不归。”
从词的本身并结合这段序言看,这组无名氏的《九张机》并不是民歌,但带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应是文人模仿或加工民间词而成。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对此评价颇高,称之为“绝妙古乐府”,“高处不减《风》、《骚》,次亦《子夜》怨歌之匹,千年绝调也。”又云:“词至是,已臻绝顶,虽美成(周邦彦)、白石(姜夔)亦不能为。”
以上这组《九张机》是织女、织妇相思之词,有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生活热情和相思不见的苦闷。这一组从试春衣写起,由室外写到室内。有被思念的男子出场。又有“轻绡催趁,馆娃宫女,要换舞时衣”,可以看出劳动妇女为供给统治阶级享乐而赶织“轻绡”的被剥削生活。
《织女》

九张机
第一首,年轻女子新著春衣,到陌上采桑,春光那么的明媚、温暖,“桃花枝上,啼莺言语”,明明是人被美妙的春光和黄莺的啼唱迷住了,却说是“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赋予啼莺以人的感情,更突出了女主人公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二首,出现年轻女子与意中人见面的场面,显然是承接陌上采桑而来。侧重心理描写:男方是“立马意迟迟,”留连不忍离去;女方是“深心未忍轻分付”,深情蜜意不好意思表达,“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显示出初恋时春心的忐忑不安。写得生动传神,笔触细腻。
第三首,由采桑过渡到织锦。“吴蚕已老燕雏飞”,形象显示时序的推移和季节更变。“东风宴罢”以下,写宫闱门的宴游酣乐,为了馆娃宫女换舞衣而催逼寒女们赶紧织锦,丰富了词的社会内容。
第四首以下,承接“轻绡催趁”写织锦,展开相思之情。在织机的咿呀声中,颦眉暗锁,女主人公心事沉沉。“回梭织朵垂莲子”,垂莲子,是锦上之纹,用“莲”与“怜”的谐音,寄托对心上人的怜爱。接着用“盘花易绾”反衬“愁心难整”,深入写心理活动。就近取譬,用“脉脉乱如丝”表不见心上人时心意之乱。
第五首比较含蓄。“沈郎”,指南朝·梁沈约,沈约《寄范安仁诗》云:“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与徐勉书》云:“……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言因相思而消瘦。这里的“横纹织就沈郎诗”和“不言憔悴”二句,是借沈约本事生发出来的。又,汉代苏伯玉妻作《盘中句寄夫》诗,结尾云:“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寓意爱情要从心中发出的意思。“中心一句无人会”借用这个意思,显出内心孤寂之情。“不言憔悴”二句照应“沈郎诗”,突出用织锦文字寄托相思。曲折深沉。
第六首,仍就所织锦纹抒情。用“花间更有双蝴蝶”,反衬内心孤戚苦闷。“闲窗影里”指阳光悄悄从窗户照进来,于是“停梭一晌”仔细看着“双蝴蝶”,用行动显示心情。
第七首,“鸳鸯”也是所织锦纹。成双成对的鸳鸯寄寓美好的爱情,是织女心中一种对幸福的追求的表现。面对着“织就”了的“鸳鸯”心中产生一种恐惧。害怕成衣的时候,将锦上的鸳鸯裁剪分飞,表达对夫妻离散不得团圆的忧虑。
第八首,是就织成“回纹锦字”寓意,显得深沉凄清。
第九首,仍从锦纹伸出。“双花双叶又双枝”反衬人间离别,归结到“薄情自古多离别”,发出怨思,照应《二张机》,收束全篇。“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收束全部织锦过程,把相思主题言尽,显示出爱情的坚贞执着,语意诚挚,感染力强。
以上九首,组成一气贯通的整体。前三首从采桑、离别写到织锦;第四首起,从不同的锦纹翻出相思之情。感情缠绵悱恻,节奏婉转回环。情真意执,深沉感人。既有民歌之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又文彩俊逸,格律精工。比《子夜吴歌》雅致,比《风》、《骚》明白畅达。是一组优美的词章。
《织妇》
第一首,“一张机”,从思妇夜织入题,“织梭光景去如飞”,感叹年华流逝。“兰房夜永”是孤眠人所在及其感觉。此句点明时间、地点,又见相思的情状。 “呕呕轧轧”以下,用织锦表达离别愁恨与渴望团圆的感情。这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典型形象的心理写照,情调凄惋动人。有民歌韵味,造句用词却很雅致,如“兰房夜永”、“春恨”等是经过文人加工的。
第二首,承接上首,“月明人静漏声稀”,写深夜织锦。“千丝万缕相萦系”有双关意,丝寓情思,缠绵柔和。后三句用晋人窦滔被放流沙,其妻苏氏织锦为回文以寄相思的典故,宛转回环,读之倍觉凄伤。
第三首,“三张机”承上首“锦字回文”伸发。“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象征织女的美妙青春和热烈爱情。后三句,表达对爱情渴望,反衬虚度青春的忧惧心理。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与之参读。阵廷焯认为“三张机,吴蚕已老燕雏飞”一首“刺在言外。”可供参考。
第四首,用“鸳鸯织就欲双飞”象征相亲相爱永结合欢的美好愿望。“可怜”一句转折,痛惜时光流逝,在忧思煎熬中红颜渐老,白发先生。用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借成双成对的鸳鸯之对浴,反衬思妇的孤栖寂寞。词彩华美,风调俊逸。
第五首,跳过“五张机”、“六张机”,为“七张机”,写失望后的悲伤,“春蚕吐尽一生丝”,借“丝”、“思”二字谐音,用春蚕吐丝比喻心中柔软绵长的情思,并用春蚕吐尽一生丝象征至死不渝之坚贞。“莫教”以下,亦用象征手法,希望裁制衣物时小心裁剪,不要把锦纹上之鸾凤分开,意味着不要破坏辛苦编织的美好爱情。发出呼唤,渴望挽回失去的爱情,语近凄厉。
第六首,“春衣”前本有“八张机”、“九张机”,并有“轻丝”一首。“春衣”是十一首中之后一首。“素丝染就已堪悲”言素丝染后,失去了原来的洁白,所以兴悲,用《淮南子·说林训》典故:“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素丝染就”借织锦成衣,完成“九张机”所表的织锦全过程。兴悲引起下文。“尘昏汗污无颜色”,言春衣被人糟踏,被尘土粉汗沾污,失去原来光彩。白居易《缭绫》诗亦云:“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这里比喻织女的纯洁心灵和美丽容颜,因被摧残而憔悴衰老。“应同秋扇”以下,用秋扇之见弃,痛惜自己的命运之悲哀。班婕妤《怨歌行》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绝望的悲哀,见弃的怨恨,蕴藉在同秋扇命运与共的比喻中(本人复制粘贴更多详情请搜索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