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观这个词对不对?
文雅的意思是:
温和有礼貌
谈吐文雅、举止文雅。
雅观的意思是 ;
装束、举止文雅不俗好看 悦目 美观。
文雅主要形容人的举止,而雅观形容的范围更广,比如人的修饰,建筑,作品,饰物等等。。。。。
“观潮的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
主要是意思上的不同: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1.奇观[ qí guān ] 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 例句:连海市蜃楼都不足为奇,那什么才算是天下奇观呢?
2.观潮[ guān cháo ] 观赏涨潮 例句:钱塘江观潮,潮水铺天盖地而来,滔滔滚滚,气势壮观。
寺、庙、祠、观、殿、庵怎样区别?
“寺”,指僧众供佛、居住之所。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摄摩腾、竺法蘭以马白驮经东来,初止於鸿胪寺,遂取寺名,立白马寺于洛阳雍关西。梵语称寺为“僧伽蓝摩”。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以伽篮僧寺名,隋焬帝大业中改称道场,至唐復名寺。
“庙”,也作廟。系旧时供祀祖宗的屋舍。也称供祀神佛的屋舍。史记《封禅书》有:“而雍有日、月、参、辰”、…諸布、诸严、諸述之属,百有余庙。”说。又作帝王庙号的略称,魏书《太宗纪.三》有:“帝(石跋嗣)崩於西宫…上諡曰明元皇帝,葬于云中金陵,庙称太宗。”又如,明帝“世庙”朱厚熜(世宗),因世庙时重玄字;用修不敢不避。
“祠”,祈祷的庙堂也。《万石君传》述:“(慶)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说。“庙堂”,是宗庙的明堂。庄子《秋水》有:“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说。凡古代帝王遇大事,告於宗庙,议于明堂,故也以庙堂指朝廷。
“观”,作闕。原为宫门前的望楼。又指道教的庙宇。唐康骈《剧谈录.下.慈恩寺牡丹》有:“至于佛宇道觀,游览者罕不径历。”述。新唐书《李叔明传》上书:“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觀道士十四。”记。
“殿”,古代高大的房屋,通呼为殿。后专称帝王所居及朝会之所或供奉神佛之所为殿。明清时的宫殿,前称宫,后称殿。如文华、武英、太和、中和、保和皆曰殿。亁清门内如乾清、坤宁等皆曰宫。《战国策.魏四》有:“仓鹰撃於殿上。”之叙。汉书《霍光传》有:“鸮数鸣殿前树上。”之载。
“庵”,作菴。乃圆型的草屋。也系小庙耳。多指尼姑所居。《红楼梦.九三》描述:“且说水月庵中小尼姑、女道士等,初到庵中,沙弥與道士原係老尼收管,日间教他(她)些经忏。”其实,庵就女僧~比丘尼修佛居宗之地。
参观什么填词语?
参观填词语有,参观故宫,参观博物馆,参观学校,参观动物园,参观工厂,参观植物园,参观海底世界,参观展览,参观纪念碑,参观公园,参观广场,参观天安门,参观名胜古迹,参观人民大会堂,等等。你们平常都会参观哪里呢?有机会带孩子参观名胜古迹长长见识是不错的选择
“观”字有几种意思?
常无欲,以观其妙:一直保持在无欲虚静的状态,以观察万物起始的微妙。妙,王弼的解释是“微之极也”。极小极微,以至于无形而不可见,就是“妙”,也即事物的苗头。能够洞烛机先,看到事物的苗头,才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好的苗头,要扶持它;坏的苗头,要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里,有段话把老子的“观妙”解释得很清楚:今之人,知动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时,动必为凶;知静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静亦为贼。大矣哉!动静之际,圣人其难之。先之则过时,后之则不及时。交养之间,不容毫厘。故老氏观妙,颜氏知几。颜氏知几的故事,见于《孔子家语·卷九》: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说:“我虽然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叫孟皮,孟皮一字伯尼,伯尼脚有残疾。于是叔梁纥就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个女儿,小的女儿叫颜征在。颜父问三个女儿:“陬大夫叔梁纥的父亲和祖父虽然都是士,但他却是古代圣王商汤的后代。如今叔梁纥身高十尺,武艺,我希望你们有谁能嫁给他。虽然他年纪大了,脾性又暴躁,但这都不值得疑虑。你们仨谁愿做他的妻子呢?”有两个女儿没有说话,只有徵在走向前说道:“听从父亲的裁决,还有什么好问的呢?”颜父说:“也就是你肯这样做了。”于是就把颜徵在嫁给了叔梁纥。其时叔梁纥已是70岁的古稀之年了。按照当时的规定,女儿和残疾的儿子都不能做继承人,所以他才在这么大的年纪还要娶妾。颜家肯把女儿嫁给他,主要的原因,就是看重了他非凡的家世。事实也证明,颜父的眼光的确很准,他的小女儿也有见识,乃至生下了一位万世师表的圣人,这件事也因此而被传为佳话。这就是“知几”,从别人看不到的细微之处,把握事物的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观妙即知几,知几即观妙。观妙、知几是我国文化所一直强调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如:《周易·系辞》:“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孙子兵法》:“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还有《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观念,都是指这个意思。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就必须始终保持一颗虚明至静之心——“致虚极,守静笃”,使心如明镜,能够清晰照见万物,看到事物的精微之处。但对于一个满脑被各种欲念占据的人,是无法产生这种能力的,所以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句中的“常”,原本作“恒”。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为“常”,于义有损。因为随着汉语词义的演变,现在的“常”已经很少有“恒”之意,多作“经常”、“常常”讲。作“恒”的,是在“常数”这个词里。常数,即不变之数。必须“恒无欲”,而不是三分钟热度,才能观物之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始终保持在有意识的状态,以观察事物的演进和结局。观妙,是观物之始,需要的是洞察力;观徼,是观物之终,需要的是预见力。这两种能力都不是等闲之人可以轻易获得的。“徼”(jiào)这个字是标准的形声字,其中“彳”是形旁,表行走,“敫”(jiǎo)是声旁。即使不认识这个字,由双人旁“彳”也能知道,其义当跟“行走”有关。有答主把具体语境抛在一边,把字典抛在一边,然后千方百计在这个字的声旁上做文章,拉拉杂杂罗列一大堆,后把“徼”解释为“喷射”,真是走错了方向,连基本的语文常识都不具备。《辞源》对“徼”的解释有三义:①巡查,巡逻;②边界;③见"徼妙"。“边界”显然是“巡察”的引申义。《道德经》的这个“徼”字,应当是老子借用来表达他自己的哲学概念的,如同“道”。所以,《辞源》的“徼”字条为《道德经》单列一义是有道理的,但它把“徼妙”解释为“微妙”,即"徼"、“妙”同义,却不能令人信服,还是王弼的解释合理些:“徼,归终也。”一件事物终的结果,它所能达到的边界,就是“徼”。题主所指牟宗三所发明的“徼向性”一词,就是据王弼的解释而来。事物的发展由微至巨,其间总有它的一个方向和轨迹。而它起点的至微和终点的至巨之处,都为常人所不见,必须无欲而有心之人,才能把握。至于有些人受佛教影响,说“徼”、“窍”通假,硬把这个“徼”字解释为“窍”,进而训为“空”,实在是没什么说服力,但只要他们自己高兴就好。如果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观妙就是观小、观微,能观妙,方能见微知著,防患未然,“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第64章);观徼就是观大、观巨,能观徼,才能“唯道是从”,“终日行不离辎重”(《老子》第21、26章)。观妙和观徼表面是两件事,实则是一件事,是“同出而异名”。因为一个人倘若随时都记得自己要的是什么,记得自己的使命和目标所在,记得追随自己的心,他就不会轻易被风吹草动所左右,不会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而是坚定地走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这就是所谓“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反之,一个人若心无所主,就很容易随欲望而浮沉,不知所往,不知所归。因此,正如《了心经》所说“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任何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都会时刻关注自己的心念(观妙),正念务养,邪念务去。所有的事情,不论好事或坏事,无非都起自一个念头。不好的念头若是不加警惕,任其发展,往往就会由小至大,变得不可收拾。比如说,晚上下班回家,你既想看书,又想看电视,犹豫良久,定下了一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法子:先看一集电视,完了再看书。然而,等你看完了一集电视,你很可能会发现,你已经身不由己了。电视情节太精彩,你无法控制自己不接着看下去,就这样荒废了一整晚。更有甚者,可能不追完全剧,不肯罢休,事后却又懊悔不已。为了避免这种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情形发生,明智的做法,就是在不好的念头刚刚升起时,就能预见到这种情况,然后以坚决的态度加以抵制,扼之于萌芽状态,这就是“观妙”,就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人生之大,莫大于有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徼妙同观,以志胜欲,方为根本。后顺带说一下,北宋司马光、欧阳修一班人把“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断句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不但别扭,且有违汉语语法规则,属于病句。真要按照这种断句法,两个“欲”字根本就是多余的。但由于这些人在文坛的巨大影响力,此种断句法被大多数人沿用至今。后提醒一下,《老子》第一章可以跟第五十二章参照阅读,能够相互加深理解。
目睹的睹还可以组什么词?
目睹、习睹、窥睹、观睹、亲睹、洞睹、阿睹、望睹、遥睹、逆睹、见睹、睹当、觇睹、瞻睹、睹记、记睹、睹闻、植睹、睹睐、预睹、骨睹犀、不睹事、不睹是、熟视无睹、有目共睹、睹物思人、先睹为快、睹物兴悲、以快先睹、睹物怀人、目大不睹、睹貎献飧、熟视不睹、视若无睹、有目无睹、开雾睹天、耳闻眼睹、耳闻不如目睹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春观百花冬观雪,醒亦念卿,梦亦念卿,出自哪里?
出自于明代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扩展
一剪梅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词作。此词以女子声口,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表现思妇对所思之人忠贞挚爱的心理,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的思妇形象。全词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原文: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白话译文
深闭房门听窗外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美好愉快的心情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行走时想念您啊,坐着时也是想念您!
创作背景
唐寅生平多出入声色场合,尤其是因科场案受牵连入狱被贬后,其生命轨迹已经远离传统士大夫阶层,因此在他的笔下,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甚多,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怎么理解《道德经》中“恒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以无为来观察世间的奥妙(运行规则),以有为来观察世间的规则是如何运行的。这世界却在运行之中,千变万化,普通人也很难悟道。
什么叫思睿观通?
《尚书》中说,一个人要想掌握某一层次的学问,使之通达的话,就要用更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古人所谓希圣希贤,法乎上者得其中,法乎中者得其下。思考这个过程,渗透在人的言行举止当中。李万博导师强调:没有行动的探究是没有任何收获的。
学者也,所以通天下之志也,通则推而行之,行之则可久也。“思睿观通”之大旨在此,所在学者之善思善通善行也。这个词用今天的话来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业,你得有超前的思维、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快人一步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远比你死守着那些证明学历的纸片要有得多。
清朝第一红顶商人胡雪岩说:“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就能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一省的眼光,你就能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国的眼光,你就能做天下的生意。”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一件衣服被我穿上了,80%的人都说好看,那我一定会买!一个生意机会被我遇上了,80%的人都说可以做,那我不会去做!我深信世界上的28定律,为什么世界上80%是穷人,20%是富人?因为20%的人做了别人看不懂的事,坚持了80%的人不会坚持的选择。
还有,我们时常听到身边人发出这样的慨叹:
“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呀?别想那么多!”
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就不要操心了,活在当下,未来这个事情,前途漫漫,得过且过吧。”
凡此种种,生活和事业上的各种困惑和迷茫,其根本原因都是,你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有的展望和规划。或许你也会说,我的未来不是梦,而实际上,你说不出来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梦,也就仅是一个“梦”而已吧。
是的,真正有梦想的人,必须将自己的命运紧紧掌握在手中,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别人左右和选择。
因为裁员,当你沮丧地离开了原有的公司,或者是自己的企业进展很不顺利的时候,你面临的境遇是什么?是成竹在胸,心里有谱还是徘徊在十字路口一筹莫展呢?对!很多时候,我们就那样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将危机化为转机,而自己却只能发出如之奈何的慨叹。
请问,在同样的大环境,为何同人不同命呢?当别人一边认真工作,一边眼观天下的时候,你做什么去了?当你低头赶路的时候,可曾想过抬头看路?对,这就是差距,有没有拥有超前的思维,能不能看得清自己的未来,就决定了你身边的人不一样的前景。
古语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只安于眼前的一点利益,还要想到未来的人生。知止而后有定,就像唐僧师徒一样,心中装着西天和拜佛求经,走的路就不会有偏差,只有认清事情发展的规律和前景,你的未来才不是恍惚的一片云或一阵风。
注:摘自李万博《演说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