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有虎狼之心,而杨修并无此心,为何曹操却选择杀掉杨修?
自古而言,投机倒把收货丰厚的有两个
一个是造反,成王敗亡
一个是立储,成了是功臣,敗了还是个死
司马懿和杨修,选择的都是立储,司马懿选择的是曹丕,杨修选择的是曹植。
关于立谁为接班人的问题,曹操阵营一直有两个声音,一个是立长(曹丕),一个是立贤(曹植)。我们现在来看,身为“三曹”的曹丕,曹植都属于“贤”的范畴,但曹植要更“贤”那么一点。在当时,曹操更喜欢文采像自己的曹植,但曹丕是嫡长子,更符合封建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问题,困扰了曹操很多年,直到曹植夜闯司马门后,才下定决心要立曹丕作为世子。曹植与曹丕明争暗斗很多年,一旦曹丕接班,曹植必定不会有好下场,这个结果,曹操想来是知道的。在国与家,长与贤之间,曹操选择了更加有利于的立长。但曹植毕竟是他喜欢的儿子。
为了自己死后,曹丕可以放曹植一条生路,曹操需要铲除曹植的党羽,减弱曹植的势力,使得曹丕对曹植的防备心降低,熄灭曹植的野心,一个没有威胁的曹植,曹操认为曹丕会放过他一马。
在这个目标之下,身为曹植大助力的杨修(杨修四世三公的家底,在当时可谓是门阀),就必须死。在曹操有立曹植作为世子的时候,杨修四处秀智商,曹操乐得顺水推舟,给曹植造势。但是当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又想护主曹植之后,杨修的秀智商,就成为了毒药。
杨修之死,归根到底,是曹操想要护住曹植。
司马懿的虎狼之心,大多是曹操,曹丕死后,甚至是曹睿死后,才慢慢显露出来的。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当时的名士对司马懿的评价是“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而且做出这个评价的是清河崔氏的崔琰。说“崔琰”,你可能不熟悉,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里帅的让曹操自愧不如的崔季珪,就是崔琰。崔琰给了司马懿“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如此中正的评价,且当时的司马懿兢兢业业,站队正确,没有被杀的理由。
司马懿七句名言?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这个人,可算得上是真真切切成了大事的人了。那么,他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除了能隐忍,活的久之外,他还说了这10句话,句句震耳欲聋,引人深思,但第5句,很多人都做不到!
一、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
这是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之后,想对司马懿赏赐高官俸禄,但司马懿不同意,曹丕问他为什么时,他说的一句话。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会为了一点表面上的东西争的面红耳赤,但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计较别人说了什么,只会看中有没有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利益。
二、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
司马懿在曹魏时,内部的敌人杨修算是一个,然而杨修被曹操处死后,司马懿却请求曹操,想去见见杨修,曹操很不解,平日里这两人应该是敌对关系,司马懿为何还这样做呢?
其实,不管是司马懿还是我们,一生当中都会有很多敌人,就拿司马懿来说,内敌有,外敌也有,诸葛亮、孙权这些,不都算是他的敌人吗?然而,不被仇恨蒙蔽双眼,就不会影响判断,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三、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学会敬畏自己的对手!
说起这句话,的例子就是蜀汉的关羽,虽然本人是很有能力,但他看不起天下的任何敌人,觉得只有自己才是厉害的。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终因轻视敌人丧了命。
四、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真的笑到后!
古人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不可怕,有了失败才会有成功!
五、我只想这一生一世,耳朵都在夫人手里!
这是司马懿对其妻张春华说过的一句话,很好理解,人人都能看懂,但试问,天底下能有多少人能够一生一世都能做到的呢?
六、不要和愚蠢硬碰硬,要学会向愚蠢低头!
司马懿的一生,走的是兢兢战战,到了曹爽时期,也是很多时候都被看不惯。但他儿子司马昭有时就忍不住了,然后司马懿就劝说他:“人生难免要与愚蠢的人为伍,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不要和愚蠢硬碰硬,如果碰个头破血流,岂不是更愚蠢!”
七、我挥剑只用了一天,但我磨剑却用了二十年。
这就是人人都在说的司马懿的隐忍!确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懂得隐忍,厚积薄发,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八、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 总得活个对错!
司马懿在早期为了不去给曹操服务,宁愿自残以推脱,可见那时的司马懿,还是很有志向的,他说:“我事出无奈,才行此下策,如若不然,不仅辜负了曾经的寒窗苦读,还可能成为别人的手中刀,连累父兄。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总得活个对错。”
这个社会已然太多功利心,希望所有人,在拼搏进取的同时,有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还是不要做,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 总得活个对错!
九、弱者把梦看做一种征兆,强者则把梦看做自己内心的欲望。
很多人都喜欢把梦看作是一种征兆,尤其是古人,觉得是上天在预示着什么。而强者却通常不这么想,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很多时候,反映的恰恰是自己内心的欲望。
十、习武可制虎豹,集智方取天下!
武力固然可以打败敌人,解除危险,但智力才是重要的。三国的吕布武力很高,但智谋一般,终还是兵败被杀。所以不管是任何时代,有勇有谋是好的!退其次而言,有谋胜过有勇!勇不可惧,谋却可惧!
《杨修之死》自学笔记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上中学时就读过,只是那时懵懂,还爱钻牛角尖,追着老师问:凭一句“鸡胁”就杀人灭口,曹操这白脸奸臣也太“莫须有”了吧?老师翻了半天的教课书,说杨修这人持才放旷,因才遭忌,所以被杀。后来又看了许多先贤圣哲的书,说杨修之死是因为其才高震主,猜透了曹操的心思,让自认为文武全才的曹操很没有面子,所以才找个以“鸡胁”游戏军令的借口把他杀了。但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我对这个观点越来越是怀疑。先说曹操的器量。陈琳发过讨曹宣言,让曹成为天下公敌,曹操容了他。孔融每于朝政意见常与曹相左,以至公庭之上,面红相持,曹操容了他。贾诩计杀曹操爱将典韦,曹操容了他。这三人扣都被重用。司马懿鹰视狼顾,反臣之相,曹操早已看出,照样使用。比之诸葛杀彭尚,器宇可窥一隅。即使张松一类狂生,凭借速记嬲戏曹操,曹操也只是放逐用。老曹的器量之宏亦可见一斑。对于才能远高于自己的郭嘉,曹操都照样重用不疑。量杨修一清客相公,敢于郭嘉相匹乎?说杨修死于才高,显属猜测。至于华佗,设身处地想一下:身在三国乱世的你,身握重权,仇敌环伺,遇一江湖郎中(不是颁有正规职称证明的“医正”),掂一板斧,说“你脑子里有一瓢风。来,让我一斧头下去,给你脑袋瓜劈开,把风取出来!”你不认为他是神经病,你必然也是精神病院出来的。再来辩辩“猜心思”说。此学说支持者所举实例是,《演义》中杨修意会“门内加活”,妙解“一人一酥”。理论根据是“千古帝王,重在不测”的《资治通鉴》真理。但说起猜心思,许攸比杨修会玩得多。那段的存粮之期的较量就是证明。许攸把曹操的心脉五脏得看一清二楚,曹操都没有杀他。杨修只不过是玩玩文字游戏,耍一把无关紧要的小聪明,曹操能容不下他?那么杨修因何而死?其实杨修死在他不识时务掺合夺谪上。历来宫廷夺谪之争,必是风声水,波谲云涌。同时期的袁氏三子夺谪,几位掺合进去的谋士无一善终,就可见这战争决不亚于逐鹿中原的刀兵之见。相比之下,贾诩就聪明得多。这家完全置身事外,在曹操向他请教立谪时,他只一句“吾正思袁公路耳!”点到即止,绝不多口。诸葛亮更绝。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诸葛亮愣是不说,只推诿这是他的家务。刘备在咨询是否该立刘封时,诸葛亮说:“你问关羽吧。”结果二百五关羽没诸葛亮滑头,说你有亲的,要那干的个球!就这一句,关羽死在了麦城,刘封也坐视不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诸葛亮间接害了关羽!杨修虽然人脑瓜活,却依然看不清疏不间亲这个理儿,妄图干预天家骨肉。他不死才怪!如何评价杨修的一生?
首先,杨修其人既然能被史学家附录收在《后汉书杨彪传》当中,当然不会是世人通常认为的那种志大才疏、无能之辈。但倘若要给杨修彻底翻案,认为他聪明绝顶,才气冠绝当世,却也未免夸张。
在史书,对杨修仅有如下评价:“为人好学, 有俊才。”
而比杨修大四岁的司马朗,是曹操帐下的第一任主簿,被钟繇、王粲等人称为圣人治世。比杨修小四岁的司马懿,年轻时受到以识人的杨俊、崔琰等人好评,建安二十四年以前,而司马懿也担任过丞相主簿一职,可见,杨修之才未必高过司马仲达。
再者,比杨修大一岁的贾逵,自幼孤贫,与杨修同期担任丞相主簿,被曹操称赞道:“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比杨修小十多岁的蒋济也在同期担任丞相主簿兼西曹属,司马懿以主簿兼东曹属,这两位的职权显然比杨修要大一些。
按照《三国志·贾逵传》当中引注《魏略》的内容可知,当时曹操的丞相主簿至少有四位,尽管权柄不轻,却也没到的地步。曹操的历任主簿当中,以刘晔、司马朗、司马懿、陈群、贾逵、赵俨诸人之才华,何以见得杨修冠绝于众人之上?而这还未算上军师祭酒和诸位谋士。
纵观杨修生平,其主要事迹一是出身于弘农杨氏,世代名门,又兼为曹植之党羽,后期亦跟曹植疏远而亲曹丕。关于杨修的才华,多为小说家之言,如《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为了展现杨修的才华,编出一些“门加活为阔”、“一合酥”、“鸡肋”等故事,结果只能表现出杨修有一些小聪明,却不曾见杨修展现过军事、行政方面的能力,就算是那些耍小聪明的计策,也多见于小说,未见于正史。可以这样说,即便杨修亦有计略,在拥有众多英才的丞相府中,实在算不上。
终上所述,在我看来,在建安年间,杨修只不过是当世一位才子而已,冠绝不了青年才俊,更远未到能左右天下大势的地步。
司马懿的处世五句话?
一、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学会敬畏自己的对手
在曹叡去世后,曹爽嚣张跋扈,独断专权,一手操纵把司马懿升为太傅,其实是架空了他在朝堂的控制权,面对曹爽种种咄咄逼人的行径,司马懿的学生钟会上门劝他,“老师,你就甘于这坐而论道的太傅之位吗?”
司马懿却不为所动,他以杨修为例好言教导钟会,不要重蹈杨修覆辙,“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学会敬畏自己的对手”。一句话,就点出了司马懿不和曹爽一般计较的原因,不是怯懦,只是先保有一份敬畏之心。
对于人生劲敌,不能急于攻击,而是要静待良机,别让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害了你。
二、不要和愚蠢硬碰硬,要学会向愚蠢低头
曹爽毫不顾忌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要逼郭太后迁宫,以此来架空年幼的皇帝,司马昭忿忿不平地对父亲说,曹爽实在太过分了,这是在凌辱司马家,忍无可忍之时就无需再忍。
但司马懿听了儿子一番言论却平静,他问司马昭,“这曹爽比诸葛亮如何?”司马昭回答道,“蝼蚁尔。”司马懿于是进一步告诉儿子,“与愚蠢硬碰硬拼个头破血流,岂不更愚蠢?人这一生,难免和愚蠢为伍,要学会向愚蠢低头”。
遭遇愚蠢的挑衅,下作的手段时,没必要睚眦必报,多行不义必自毙。
三、我只想这一生一世,耳朵都在夫人手裡
《军师联盟》中,司马懿有哪些表现,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首先,在剧中曹操要征辟司马懿为官时,司马懿为了避免沦为政治博弈的棋子而故意用马车碾伤自己的腿来以此辞官。杨修对司马懿多方戏谑并要亲自检验他的腿是否真的废了。在剧情推动和人物塑造上自毁双腿的情节确实很精彩,充分刻画出司马懿的多虑善谋、阴险狡狯。但历史上的司马懿从来没有因马车碾压双腿导致下肢瘫痪走不成路。根据《晋书》的记载“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可见司马懿的确以患病作为借口推辞曹氏征辟,但理由是他得了风痹症。什么是风痹症呢?简单说来就是肢体酸痛,在《灵枢·周痹论》中说,“风寒湿叁气,侵犯于分肉之间,引起众痹”。具体临床表现主要是关节疼痛、口渴难耐、发热盗汗。风痹症的影响很类似于老年人的膝关节炎,大的特点是走路疼痛与关节磨损。而在电视剧中医官用针砭的方法去刺司马懿的腿肚他都毫楚,可见当时司马懿的腿部神经大半坏死损伤,这与风痹的发病机制完全不同。不过司马懿的表现都是以重病需要长期卧床静养为借口,而曹操也的确命令严加察看,一旦是伪装便收拿下狱。至于《晋书》里说司马懿是为了汉室、不愿屈节云云则更多是后世史官的溢美之词,不足为信。郭嘉死前念叨着杀司马懿还有一处经典的煽情戏是郭嘉临死前紧握曹操的手,告诉他“司马懿此人能用则用之,不能用则杀之”。此话出自郭嘉之口,从侧面衬托了司马懿开挂般的能力水平。但历史上的郭嘉的临终遗言真的涉及司马懿的事了吗?在《三国演义》中,如果杨修还活着,会是另一个司马懿吗?
谢谢邀请!杨修和司马懿都是曹操的谋士,杨修是主薄!司马懿任曹丕的老师。曹操都很信任他们。只是司马懿是曹丕的老师,积极主张曹操立曹丕做太子。而杨修与曹植友好。曹操对儿子没有什么一样的关爱。可是杨修与司马懿之间倒是争斗不休。这些也都是为了自己的小主人而已!《三国演义》里杨修随曹操出征,因解释鸡肋之事,被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杀了。而三国中蜀魏之间就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争斗了。历史上的杨修死于嫡子之争,杨修站队站到了曹植这边,曹操便把他给杀了,司马懿老谋深算站对了队伍,成为一代野心家! 所以,如果杨修活着,他也可能被司马懿的团队杀掉的,因为杨修的团队已经没了人了,曹植尽管没死,但也不能掌权,杨修活着也是会被除掉的。所以不可能成为另一个司马懿!
大军师司马懿经典台词,大军师司马懿剧中与历史不符的点有哪些
首先,在剧中曹操要征辟司马懿为官时,司马懿为了避免沦为政治博弈的棋子而故意用马车碾伤自己的腿来以此辞官。杨修对司马懿多方戏谑并要亲自检验他的腿是否真的废了。在剧情推动和人物塑造上自毁双腿的情节确实很精彩,充分刻画出司马懿的多虑善谋、阴险狡狯。但历史上的司马懿从来没有因马车碾压双腿导致下肢瘫痪走不成路。根据《晋书》的记载“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可见司马懿的确以患病作为借口推辞曹氏征辟,但理由是他得了风痹症。什么是风痹症呢?简单说来就是肢体酸痛,在《灵枢·周痹论》中说,“风寒湿叁气,侵犯于分肉之间,引起众痹”。杨修真的聪明吗?曹操后悔处死杨修吗?
谢谢邀请。
杨修的确聪明,有才华。是当时名望高的文学家。才华横溢。
杨修更牛逼的是他的身世。太尉杨彪的儿子。相当于军委主席的儿子。那是真正的官二代,相当牛逼的。
杨修的死,也正是由这两点造成的:官二代+学霸。那就是谁也不屌,谁也不怕,任性为之。
《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死于汉中战场撤退前夜,是因为猜透了曹操"鸡肋“之含义。被曹操杀了。
其实并非如此。曹操的确不喜欢杨修,但也不至于这么小肚鸡肠。杨修时任曹操的主薄,就是会计兼秘书。算是身边人,这么个小事,不足以让曹操动杀机。
真正让曹操杀杨修的,是因为杨修太张狂,参与曹植与曹丕之间的继承权争夺。
杨修与曹植的关系好,经常一起饮酒作赋,狂欢。杨修太聪明了,他能猜透曹操的心思和想法。所以,教了曹植很对应对曹操的方法,让曹植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然而,当曹操知道是杨修在背后使招,心里便不舒服,杀杨修的心已经有了。
《资治通鉴》记录:
每当就植,虑事有缺,忖度操意,豫作答教十余条,敕门下,“教出,随所问答之,于是教裁出,答已入;操怪其捷,推问,始泄。
更可气的是,杨修和曹植都持才不羁,放荡不羁。而在219年秋天,与曹植喝醉,擅闯司马门并诽谤曹彰。这一下闯了大祸,曹操要想让曹丕这个太子坐稳当,就必须断了曹值的臂膀,杀杨修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让杨修在四十五岁的年华上命断。
至于说曹操后悔不?那是坚决不后悔,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第一,做为身边的会计秘书,一直猜磨自己对付自己,这已经是犯了大忌,让曹操很不舒服。
第二,碍于杨修官二代的身份,曹操一直不好动手,要顾全大局。
所以,曹操逮住这个擅闯司马门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杀了杨修。
曹操杀了杨修之后,还特意写了封信给杨修的老爹,说明情况。
《与太尉杨彪书》 :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侍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大意是:你儿子不守规矩,不与我同心同力,屡教不改,长此以往会祸及你们老杨家,所以刑之,虽然很惋惜,但也未必不是好事。
足可见,曹操是不后悔的。要不是顾虑杨氏家旅的力量,早就把杨修杀了。
阿呆梦话,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