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一将领“战死”长春,儿子赶去吊唁,不料父亲“死而复生”
在辽沈战役中,有一场战役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它不像锦州、沈阳、鞍山等战役一样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和血腥味,这场战役之笼罩在两个字里,那就是饥饿。如果熟悉辽沈战役的人可能已经知道,这场战役就是长春围困战,是一场不像是战役的战役。
通过这场战役,解放军兵不血刃收复了长春,并且此时南下的东北野战军主力刚刚攻克锦州,正出于缺少机动兵力的时候,而围困长春的第12纵队及独立第5、第7、第8、第9、第10师正好腾出手来,成为一直强有力的机动作战部队,极大加快了辽沈战役的进程。
但是要说起长春围困战,开始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辽沈战役。
1948年3月8日,驻守原本驻守吉林、辽南一带的曾泽生第60军,在接连受到四野重创之后溃退长春,与原本驻守长春的新7军和兵一处,共计十万人总归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指挥。
本以为在溃败之后能得到庇护曾泽生没有想到的时,接下来的岁月,也许比被全歼更为难熬。
1948年5月29日,没有按照军委的战略思想南下的四野,在攻打长春大房身机场受挫之后,改为“以一部进行围困长春”的战略,于是漫长的长春围困战开始,也许这个漫长仅仅是针对被围困者来说的。
在长春被围之前,新7军在长春城中还是有一些军粮储备的,大约150万公斤。但是这个看起来很大的数字在十万张嘴面前显得是那么地微不足道。
我们按照军人顿0.2公斤口粮来算(实际上,对于军人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低的标准了),10万大军的消耗之下,这150万公斤粮食,也只将将够一月之用,那么想要不被饿死,就只能依靠空投。
那么要空投多少才能够用呢?按照当时的飞机运载能力来说,需要每天40架次。但是当时国民党空军多只能支撑每天12架次。但就是这每天12个架次也没能得到长期。后来变为一天3、4架,又变为一周3、4架。
于是国民党军的老毛病就又犯了,说白了就是窝里斗,嫡系的新7军开始排挤滇军出身的60军。也就出现了新7军隔三差五还能吃上一顿大米,而60军只能吃到少许高粱米掺大豆的状况,更甚至还有几个暂编师根本吃不到粮食,只能去抢。
10月15日,也就是锦州陷落之际,久久不见空投,就连的新7军都已完全断粮的长春上空终于来了一架p51战斗机,但是空投下来的却不是粮食,而是慢慢一袋子蒋介石手令的复印件:
郑长官,曾泽生、李鸿长官:目前,共军主力正猛攻锦州,东北局势十分不利。长春空投物资亦难维持。全城已呈饿殍状态,亦无转进机会。如再延误,势必坐失良机,致陷全盘战局于不利。望吾弟接信后迅速率部经四平街以东地区向东南方向转进。行动之日先行电告,将派空军掩护。沈阳方面亦派青年军207师部队在路上接应。
中正手启。
第二天又是一次空投手令,不过语气已经相当严厉了。
但是此时的长春守军还哪里有力气突围呢?没被全部饿死已经是万幸了。但是郑洞国不知道的是这时的他已经成了孤家寡人。这这场突围中,60军率军起义,新7军朝天放枪。而郑洞国再给蒋介石发完了诀别电后才知道了这一切,无奈之下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但是在第二天的国统区报纸上却出现了这样的报道:“长春国军战至后一弹,郑洞国壮烈殉职”(《益世报》)“郑洞国将军成仁,三百余名官兵同时殉职”(《华北日报》)。这是蒋介石挂不住面子之下故意搞出来的假新闻。
但是郑洞国的家人却不知道真实的情况,郑洞国的儿子郑安腾急忙在北平跟随杜聿明的飞机到沈阳为父亲吊唁,但是还没等他离开沈阳,就和沈阳的守军一起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无奈之下,郑安腾只好和解放军的首长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但是结果却让他啼笑皆非,父亲郑洞国不仅没有死,早就已经抵达了哈尔滨,郑洞国就这样“死而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