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有座则天庙,看起来很不显眼,但供奉的却是中国历史上特殊、传奇的一位皇帝——武则天。文水是武则天的家乡,则天庙始建于唐代,重建于金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到北依次是山门、雕像、乐楼、正殿。正殿两侧有偏殿、配殿、碑廊、钟鼓楼等,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其中则天圣母殿为金代原构,其余为明清建筑。
大门对面是汉白玉的武则天雕像。雕塑台正面是名誉宋庆龄的题字:“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14岁入宫为太宗的才人,32岁当了高宗的皇后,40岁和高宗并称二圣,67岁登基称帝,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
雕像东面是无字碑,仿乾陵原碑而制,一座无字碑,千古之谜。无字碑上却有字,宋金以后游人题字于碑。1135年的女真文字,刻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女真文字现已绝迹。雕像西面是升仙太子碑,仿河南偃师市原碑而制,原碑文由武则天亲自撰文书写,开草书刊碑之先河,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赞颂武周盛世。武则天不仅有超人的政治才干,还精于书法。
雕像背后是一座倒座的戏台,上悬牌匾“则天圣母庙”,下面有拱券式通道。两侧各有一座小门,上面是钟鼓楼。门口一对唐狮,一雌一雄,是2011年南徐村民在山脚下挖沙时发现的,是目前山西出土的大唐代石狮。石狮总高4.86米,每尊重达数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体量宏大,比例匀称,雕刻精美,不怒自威。据专家考证是武则天父亲武士彟(yuē)昊陵的守护之物。据说昊陵就在南徐村周围,陵内还有一座150吨的巨碑,如果出土,将是中国古今第一大碑。
则天庙正殿始建于唐代,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明、清均有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用料粗壮,外观雄伟,造型古朴。梁架、斗拱、门窗、门墩石等均为金代原制。还保留着部分唐代原构:殿内有一对唐代金柱,殿顶有部分唐砖唐瓦。正殿门口楹联: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取自白居易的《长恨歌》、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名句,诠释了武则天的一生。
殿内正中是神龛,为宋金构件,斗拱制作华美,装饰彩绘富丽,神龛上方有一条泥塑的走龙,导游说则天庙因它而成国保。走龙头小颈细,迈步向前,却又回头后顾,造形生动。导游说在古代八卦中,父为乾天,母为坤地,这条地上的走龙象征武则天以女人而登基称帝。神龛内端坐着则天圣母像,头戴金色凤冠,身穿云纹霞帔,怀抱如意。两位侍女分立左右(导游说是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体态圆润,发髻高耸。
殿内采用金代巧妙的减柱法,只有两根金柱,安置在神龛后侧,使得殿内空间十分宽敞。大殿顶部山花位置是透空的,有利于通风采光。大殿内的壁画,展示了女皇的传奇一生。一个个的故事,连环画的形式:袁相识面、太宗赐名、并称二圣、大周女皇、开创武举等等。
正殿两边各有一座偏殿,供奉着武则天的两位杰出的宰相。西面是狄仁杰,是武则天信任的山西老乡;东面是娄师德,身体肥胖,以有“涵养”而出名。
两侧配殿是展馆,东配殿内是武则家族文化,西配殿内是武则天一生的政绩,主要的事件。西配殿的对联比较独特,使用了很多武则天造的字:武周证圣更何人,日月载初独此曌。武则天造的字早已被废,只有曌(zhào)字还在使用,武则天在感应寺出家时法号叫“明空”,后来武则天给自己起名“曌”,为明空二字的合体,意为日月同辉,普照大地。配殿下面是碑廊,收藏有历代碑刻。
正殿对面是乐楼,也就是戏台,是一座卷棚顶的明清建筑。舞台内壁上保存着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演出题记,真实反映了晚清到民国初期的戏剧活动情况。
武则天庙始建于唐,清朝初年,被改名为“水母庙”,清宣统元年,才恢复了“则天圣母庙”的名称。为何改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宋代至明清时期统治者贬武则天,斥她为“牡鸡司晨”,故官方将庙改名;二是与武氏井水有关,说南徐村东南有条小河称为泌水,是从武氏深井流出,千百年来浇灌农田,造福一方,故改名。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武则天作为女性,君临天下,堪称奇迹。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轻徭薄赋,改革吏治,开创殿试、武举制度,文治武功,政绩斐然,史称“贞观遗风”,但她杀亲女,用酷吏,也留下千古骂名。世上没有完人,一代女皇武则天,就像她的“无字碑”,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吕梁##吕梁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