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质疑不非凡
文/石岩磊
常有网友问类似的问题:你每天写一篇短文,而且主题不尽相同,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想应该是源自“用怀疑的态度去学习”,永无止境地汲取知识才能储备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正如构筑高楼大厦离不开数量巨大的沙子、水泥和钢筋一样,但这还远远不够,持有怀疑的态度至关重要,要会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就能轻而易举地写出独具一格的文字了。比如,我刚刚看到一篇题为《美是一种选择》的散文诗,觉得作者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可对照自己以前掌握的事例便有些存疑了。
王世襄先生不仅是我国的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而且还是位的美食家,他对食物极其考究,一次朋友聚会时上了盘醋溜鱼片,他用筷子一夹便说这菜不对,原因是鱼肉太松,接着解释说:“这道菜得用立秋到立冬时节的鱼,且好是一斤半重的,才为肥美”。王老并非无中生有地挑刺,而是在用专业的眼光推动着美食的进步。《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也有相同的看法,他曾说“南方饮食之所以比北方的丰富,是由于南方人更挑剔”。可见,美食离不开讲究。
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木心,特别在意衣着服饰,常常是“戴着鸭舌帽、穿着黑风衣”,而且十分整洁利落。“文革”中他因得罪而入狱,即使在牢房里,木心也始终让裤缝保持得笔直。平反后他去了美国,生活得清苦,但穿着依然得体大方,他自己裁剪衬衫、大衣,以及制作皮鞋和帽子,还把灯芯绒直筒裤改制成马裤,钉上5颗扣子,用来配马靴。正如他所说:“把生活过成艺术,就能成为艺术家。”他的学生陈丹青评价自己的恩师时讲:同木心一比,“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尊敬。”看来,服饰美也离不开讲究。
“推敲”一词的来历大家耳熟能详,传说唐代诗人贾岛在长安城里骑着毛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可他又想把第二句里的“敲”字改为“推”,犹豫不决中,就反复用手比划着推和敲的样子,无意中冲撞了“市长”韩愈的车队,韩愈问明原委后,建议还是采用“敲”字。贾岛也被誉为“苦吟诗人”,是因为他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几近痴狂的程度,他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才有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以说,文字之美同样来自于讲究。
经过对几个事例的盘味,我感觉美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讲究,在褒贬中沉浸于口齿留香的享受,在身着笔挺的西裤时体会到清风拂面的惬意,在字斟句酌的苦思冥想间收获酣畅淋漓的舒爽,美便如蒸馏出的佳酿般汩汩而流,带着浴火重生的馨香,带着华丽转身的甘冽,沁人心脾而又回味无穷。我便在思索中拓展了对美的认知,不是全盘否定他人的见解,而是抱着质疑的目光,用他山之石去攻玉,进而得出更加宽广、深邃的见解,因此有了取之不尽的话题。
质疑方能发现独到之处,但也不是意味着要无理由地怀疑一切,而是应该运用烂熟于心的知识,经过比较找见差异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主张,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会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了。由此看出:学问,不仅在于“学”,更重在“问”,要勇于拿不确定的目光审视他人的观念,在纵向与横向的比对中察觉到细微的差别,进而拨动自己兴奋的心弦,弹奏出不同凡响的曲调,可谓是无质疑不非凡呀。
20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