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数学再次成为焦点。今年数学偏难让大家重新重视它的强烈存在。这届孩子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干扰,受到双减的冲击,还经历新高考,和高校大幅增减专业,可以说是历年高考变动大,不确实因素多的一届学生,也是历史上报考人数多,复读生多的,考试竞争激烈一届。很多家长说,慌慌张张地上完高中,稀里糊涂地参加高考,面临百年未有的大挑战。这么看来,确实不容易。
但从层面来看,要选拔的人才数没变,985和双大学招生还是那么多,只是整体更偏重选拔理科生,不管试卷难度大小,对于来说需要的人才不会少。另一方面,数学难度稍有加大,但物理化学偏低,即便总分有波动,大家相对排名变化不大。要再往细了说,数学仍是学科,决定命运的学科。上次交电费,我们小区的看门大爷和收费大姐都说,语文谁也高不了,下功夫也没用,英语就是背,分不高就是懒,但数学就不知道了,看天分吧!看样子都是过来了。他们说出普通人对数学的不了解和无奈。
从上往下说,高考数学满分,对于文科卷来说并不难,都是基础题,细心就好,考的是刷题的熟练度。理科卷除了细心,还有三十四分的难题,对思路要求很高。但很快文理会同卷的,文科生想跨过难题得高分的时代结束了。昨天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主旨谈了今后高考的总方向,减轻英语内卷,发挥数学选拔功能,意思就是要用数学拉开分差,不再以文科筛选人才。所以,很多命题老师都纷纷表明数学只会越来越难,这会更符合我们科教兴国的大战略。
我们普通百姓对这一大方向应该是全力支持的,毕竟文科内卷对人才选拔不利,对人的进步也是不利的。我们不必提数学色变,要本着一种“大我”精神,相信这对有利就行了。至于对我们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利,这个不必多虑,只要努力就好,支持。我的孩子也不是数学无忧,他们也有很多问题,甚至有始终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我会坚定地支持这个教育大方向。
从态度角度看,数学一是信念,二是兴趣。数学需要坚定的信念,或者信心,所以我们家长要不断给孩子灌输数学重要的思想,其它科目好不好不重要,一定要数学好——虽然各科老师都说自己的功课重要,但做为家长,我们是教育的舵手,必须清晰地明白数学才是重中之重。其次是兴趣,兴趣和成绩往往是矛盾的,想要成绩就得抓考试技巧,就得抓计算熟练度,就得多刷题,这些都会不同程度伤害兴趣。所以我们要在刷题和兴趣之间求平衡。我经常和孩子讨论一道题时间太长,这样会增强兴趣,但让孩子落下很多作业,甚至很多题型没有做,从而有损分数。这就需要我们慢慢权衡利弊,孩子喜欢兴趣就以兴趣为主,孩子看中分数,这段时间我们就先不谈兴趣,只说技巧。
从技术角度讲,数学其实就两个阵地:一个是计算的熟练度,俗称细心,需要多刷题;另一个就是难题,考查思路,需要多见题型。这两个都需要很多时间,可能会影响背单词,背范文,甚至影响休息,搞坏生物钟。人脑不能像计算机一样,有专门的图形CPU,专门的浮点运算CPU,我们只有一个大脑,每天还需要大量的休息和放松的时间。而学习的本质就是改良大脑的运算能力,使之变得更合理,更高。所以,终的目标是做难题有思路,简单题能做对,说明我们的大脑变成适合学习的计算机。只是初期,初中和小学是不能兼得的,需要慢慢提高,需要有取舍。
我见过有计算能力特别强的孩子,这类孩子只要多见识难题就行,思路很容易打开,是大家眼中数学有天分的孩子。但大部分孩子,是计算能力不过关,比如我自己的两个孩子。这种情况下,硬练计算能力是不行的,可能始终都练不出来,所以我采用迂回方法,绕过计算能力,直接让他们见识难题。慢慢地被难题吸引了,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计算能力也会慢慢提高。小船儿上了初中才意识到口算的重要性,经常自己拿出小学的口算题练。但这是她小学怎么也不愿意练的。小帆也不愿意练口算,所以仍然是先做难题。孩子们容易喜欢难题,容易讨厌口算,这是人之常情,我们没必要强制孩子。让孩子喜欢难题的关键,在于别要求孩子会,更不能要求对,能试试,愿意思考就够了。
对于初中生来说,算是刚刚进入算术之外的数学大门,而且学校要求成绩,分数的压力会很大。再加上进入青春期,很多以前的事情都会慢慢改变态度,对数学的兴趣也会转变。我对小船儿用“磨炼”来比喻,真正的兴趣需要磨炼,因为再也不是看到漂亮的外壳就能喜欢的阶段,需要经历很多复杂的挫折和深刻的理解,才能喜欢其内在的本质。仿佛喜欢一个人一样,开始只会喜欢外表,慢慢才喜欢他的谈吐,行为,习惯,思想,内涵,价值观,志向——喜欢这些东西,需要付出很多时间、思考、对比、反省、甚至探索。学习数学就是这样的过程。退一步,学不好也不怕,只要喜欢就行,就像我们曾经选择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一样,是自己反复磨炼后选中的就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