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歇后语故事?
戏台上的鞭子--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小气(器)
有关汉字歇后语的故事?
耳朵在此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 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
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你知道哪些怼人搞笑的歇后语?
1、酒盅里洗澡——小人。
2、发了霉的葡萄——一肚子坏水。
3、老鼠替猫刮胡子——拼命巴结。
4、吃饱了的牛肚子——草包。
5、没砣的秤——到哪里都要翘尾巴。
6、裁缝不带尺——居心不良(量)。
7、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8、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9、老太太吃杮子——专挑软的拿。
10、阎王爷讲故事——鬼话连篇。
11、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
12、木偶流眼泪——假仁假义。
13、飞机上讲评书——空话连篇。
14、茅房子里打灯笼——找死(照屎)。
15、吊死鬼打粉擦花——死不要脸。
1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17、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18、屎壳郎搬家——滚蛋。
19、蚊子放屁——小气。
20、唱戏的腿抽筋——下不了台。
21、丢了西瓜拣芝麻——因小失大。
22、石头放在鸡蛋里——混蛋。
23、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24、蛤蟆跳井——不懂(噗通)
25、喝风油精长大的——净说风凉话。
26、绸子揩屁股——不惜代价。
27、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28、癞蛤蟆打哈欠——口气不小。
29、灯盏油干——火烧心(芯)。
30、舌头舔鼻子——高攀不上。
31、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32、盲人吹喇叭——瞎吹。
33、抱着菩萨亲嘴——一头热乎。
34、滚油锅里撒把盐——炸开了。
35、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36、烂麻里搀猪毛——一团糟。
37、鲁智深出家——无牵无挂。
38、找麻子出主意——点子多。
39、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40、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41、苍蝇采蜜——装疯(蜂)。
42、浑身贴膏药——毛病不少。
43、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
44、芝麻地里撒黄豆——杂种。
45、棺材里伸手——死也要钱。
46、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47、驼子打伞——背湿。
48、老孔雀开屏——自作多情。
49、苍蝇寻狗屎——臭味相投。
5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51、母猪戴胸罩——一套又一套。
52、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53、铁匠铺里的料——挨打的货。
54、冬瓜皮做甑子——不争(蒸)气。
55、又做巫婆又做鬼——两头出面装好人。
56、蚊子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57、医生卖棺材——死活都要钱。
58、五更天唱歌——高兴得太早了。
59、马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
60、三年不漱口——一张臭嘴。
61、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62、一百度的水——滚开。
63、天生属黄瓜——欠拍。
64、冬瓜肚里生蛆——一副坏心肠。
65、小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66、上坟烧报纸——唬弄鬼。
67、“百家姓”去掉赵——开口就是钱。
68、擦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69、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70、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71、蒙着被子放屁——独吞。
72、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73、屎壳郎打哈欠——臭嘴一张。
74、蝙蝠身上插鸡毛——你算什么鸟。
75、寺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76、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
77、狗咬皮影子——没一点人味。
7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9、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80、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
81、冷水烫鸡——一毛不抜。
82、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83、种地不出苗——坏种。
84、蚂蚁啃骨头——慢慢来。
85、空手进门——狗都不闻。
86、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87、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88、见骆驼说马肿——少见多怪。
89、厥着屁股看天——有眼无珠。
90、爆竹店里起火——自己庆贺自己。
91、和尚不吃豆腐——怪哉(斋)。
92、头顶上生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
93、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94、粪堆上开花——臭美。
95、口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96、三伏天卖不掉的肉——臭货。
97、财神爷要饭——装穷。
98、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99、山崖上滚鸡蛋——没有一个好的。
100、脸丑怪镜子歪——强词夺理。
来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马过木桥--蹄打鼓 鸡啄铜盆--嘴敲锣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 清水池中洗和尚--水浸葫芦 君子之交淡如--水 醉翁之意不在--酒 未必逢凶化--吉 何曾起死回--生 廪生抹围裙--斯文扫地 屠户戴顶子--杀气冲天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 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歇后语汉字故事?
猪八戒照镜子一里外不是人,武大郎卖凉粉一人软货颤,
老北京典故及“歇后语”
(1)北新桥的海眼说这刘伯温和姚广孝俩人建了北京城,发现北京城有几口海眼,东边通到大海。大的俩;一个在京西玉泉山,镇在一个大庙地下,一个在北海,被白塔镇着,还有一口在北新桥;没镇住。这镇海兽就老出来闹腾。刘伯温就跟它商量;说我们要建北京城,你先进去,等什么时候这桥变了旧桥你再出来。镇海兽想了想就跳进了海眼。回头刘伯温就告诉百姓,说这里只能叫北新桥,永远不能叫旧桥了。后来年头,这北新桥的海眼被动过两回,一回是RB鬼子进北京,使大铁链子往上拉,拉了一两公里,就看底下呼呼的往上翻黄汤,还隐隐的有海风的声音,伴着腥味。RB人慌了,赶紧把链子又顺了回去。第二次是红卫兵为破四旧;也用大铁链子往上拉,结果跟RB人一样;也全吓傻了,赶紧恢复了原貌 近一次跟北新桥海眼有关的事是修地铁几号线来的,新闻里还播了;说是为了不破坏北新桥的一口古井,地铁绕了多少多少公里。 ~~ 听了觉得这事挺神的!(2)短篇的一个大家都知道故宫对外开放的其实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对外开放的。具体原因谁也说不清楚。但传说,刚解放那会,故宫博物院晚上巡查保卫的人员经常看见有种奇怪的动物,说像老鼠但特别大,说像猪又跑的奇快。人说这是皇族养在东西宫内镇宫之兽。后来好些人想抓住一两只,但这快六十年了,看见的人越来越多,却没人真正抓住过一只!想来真是玄乎。(3)菜市口刑场大家都知道,菜市口是前朝的刑场。有这么一家裁缝铺子,就住菜市口,由于手艺好,生意很旺。时间久了就远近都出了名。就说有这么一年,夏景天儿,菜市口外砍死了一个乱党。当天晚上,裁缝铺掌柜的睡着正香,突然发现屋里有人走动,估摸着八成是闹贼。可又一想,这贼就让他闹吧,反正我这屋里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就眯缝着眼睛瞅着,这贼摸索了一会,倒也懂事;出门随手把门给关了。第二天,掌柜的起床看看丢没丢什么东西,一收拾发现自己的针线笸箩不见了。就在这时外头有人喊:掌柜的快出来看看吧。掌柜的出门跟众人到荒郊外一看,昨天那个斩首的人,脑袋和身子连在了一起。而且脖子上有一串细细的线痕,旁边就扔着裁缝铺的笸箩! 菜市口斜对过儿有个鹤年堂,刀伤药出名。每次行完刑,夜里总有“人”拍门买刀伤药。后来,到鹤年堂买刀伤药也成了老北京的一句骂人俗话了。老铺现在应该已经拆了。唉~(4)铸钟娘娘现在钟楼的大钟不敲了,当年敲的时候,尾音里总是带着隐隐的“邪,邪,邪”的声音。这时那老人就该说:铸钟娘娘又在找她的鞋了! 话说这皇上盖了鼓楼,就要有和鼓楼差不多的钟楼。皇上下了圣旨责成工部在三个月内铸1万3千斤大钟一座。工部就找到了北京好的铸钟师傅。大家齐心合力很早就铸成了大钟,心想这下可以请功领赏了。可谁知皇上看了大钟;很不满意,说这么大的一口钟怎么是铁铸的,黑漆漆的真难看。下令工部务必在三个月之内铸成一万三千斤铜钟一口,如若不成,拿工部大人是问。工部大人接旨谢恩,迅速找到铸钟师傅。说要是完不了工,你们的脑袋就都没了!铸钟师傅赶紧都回去工作。可是到了后一夜了大钟还是铸不成,因为这铜呀它不好凝结。等凝结了,这钟早就变形了,于是大家只能坐在化钟炉旁边;等天亮了那就是大家的死期! 说这铸钟师傅里有个年纪大受人尊重的,家里有个小女儿。这天小女儿来到铸钟厂给爸爸送饭,知道了大家的事情;疯了似的一头就冲进了化钟炉。大家一看不好都上去拦,却都晚了一步,只有爸爸抓住了一只绣花鞋!可谁知待大家回头一看化钟炉;铜水早变了另一种颜色。大家齐努力,竟连夜铸成了大钟! 至于说后来,铸钟厂拆了在原址盖了一座铸钟娘娘庙,现......余下全文>>“歇后语”为什么叫“歇后语”呢?这一命名的起源是什么?
歇后语是中国 劳动人民 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 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 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 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 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 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 熟语包括 成语、 谚语、 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 陈望道在《 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 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 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 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 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 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 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 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 陈望道在《 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 藏词"格一节介绍; 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 隐语"、" 谜语"、" 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含有成语故事名称的歇后语
女婿认不得丈人 —— 有眼不识泰山投石下河 —— 探探深浅;试探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