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把生死看透,才不会畏惧死亡?
今年的三月份,我的乳腺癌转移了,当医生告诉我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晚期了。
那天晚上回到家以后,我躺在床上,望着外面的天空,我在想快要死了了吗?
第二天我去了医院住了院,我想知道还有没有活着的机会,我内心忐忑,无比恐惧。
做检查的时候,我因为结肠疼痛不能走路,我当时觉得自己真的快不行了吧!
医生给我打了吗啡,吗啡,知道吗那是给晚期已经有癌痛的病人打的,我的心是绝望的。
我以为自己已经转移到腹腔,转移到结肠,还有肺和淋巴,胸腔,那会我真的以为自己没有救了。
医生也是很为难的告诉我的父母,我的情况不容乐观,那一刻我决定接受命运。
我回家了死去活来的,有那么一刻,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安静的离开,没有痛苦的离开。
但是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病魔不会轻易的放过我,在我备受煎熬的时候,我突然看透了生死。
死亡离我曾那么的近,我恐惧过,害怕过,崩溃过,挣扎过,后我问自己,归宿在哪里。
人的归宿就是死亡,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向死亡前进,只不过我们的速度有快有慢。
那一刻我不怕了,我决定向死而生,在死亡的威胁中寻求生的机会,因为我想活下去,我不再惧怕死亡的时候,我就想从它的手里为自己争取生的机会。
幸运的是我没有放弃,而我的转移也并没有像我一开始想象的那么严重,经过调节以后我又活了过来。
而现在我再也不害怕死亡了,当你和死亡擦肩而过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生的意义,有生就有死,但我们可以大限度的为自己争取生的权利。
看透生死就是要知道我们一直只有一种选择,没有第二种选择,死亡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把死亡当成一种回归,自然的回归。
直面生死,坚决抗争,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活在当下,不惧未来。
为什么有人说赵云是“常胜将军”?
谢邀。
赵云被称之为常胜将军当之无愧。但是常胜不等于没有败绩。
一、赵云的战绩
赵云跟随刘备三十余年,戎马倥偬,身经百战,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等,都取得了好的战果。
(1)长坂坡单骑救主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逃,在当阳长坂被曹军追上,刘备弃妻小南逃,不见赵云,人言:’赵云已北走’,刘备用手指着那人大骂:’子龙不弃我走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因混战赵云与刘备失散后,身边仅有五十多名士兵,其后陆续阵亡逃跑,身边竟然已无一人,此刻偏偏又遇到了当时的河北名将晏明、晏亮率领的四五百士兵,赵云知道不能久战,立刻了这两兄弟,这一下,把几百个士兵吓得四散而逃。
长坂敌强我弱,赵云无畏生死,单骑救主的行动,使之升任牙门将军。到刘备平定四郡,其被提拔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
(2)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蜀初期,屡遭败绩,甚至损失了谋士庞统。受到重创的刘备急调留守荆洲的诸葛亮、赵云和张飞入蜀参战。两路人马平定江洲后,诸葛亮、赵云从江州溯长江而西攻克江阳,继续西溯长江平定僰道、南安、武阳,赵云则从江阳北上平定汉安、资中、牛髀,后同时到达成都。兵贵者神速,赵云在进军途中,势如破竹,攻必克,战必胜为后的攻取成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后赵云晋升为翊军将军。
(3)刘备平定汉中时,赵云上演了他一生中经典的一幕。在黄忠劫粮失败后,曹操大举进攻,赵云当时只带了数十骑,在寨前偃旗息鼓,只见赵子龙挺枪兀立马上,曹操误以为有大军埋伏,吓得曹军自相践踏,掉进汉水淹死不计其数。这充分体现了赵云的英雄胆略,刘备夸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二、史载败绩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吸引曹真率领的魏国主力,使得诸葛亮放心在祁山战场作战。但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赵云的疑兵也被暴露,从而导致整个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赵云后一次的失守,也是有记载的一次败绩。
从赵云择定刘备,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一路走来,每每身先士卒,杀敌,屡建奇功,其轻财重义,大赏不独享,能使士卒用命,能征善战,智勇双全之赵云,被称之为常胜将军不是浪得虚名!
怎么评价“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德高望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各位来谈谈北宋政治家文天祥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这句爱国名言,数百年来,不知振奋了多少中华儿女,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在很多人心目中,文天祥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一身正气、伟大无私、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可是有时候,当我们为英雄贴上这些标签时,便在无形中将英雄与我们的距离拉远了。
殊不知,英雄背后,也有凡人的一面。而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生来高尚,而是因为他们在那些关键的历史瞬间,选择了逆流而上。
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在他出生前两年,南宋联手蒙古灭金,随后陷入“唇亡齿寒”的境地,与蒙古之间交火不断。
不过这一切对于生长在江西富庶之家的文天祥似乎影响并不大。他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二十岁那年,一举考中进士。在宋理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上,他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洋洋洒洒地挥就一篇万言书。宋理宗阅后颇为惊喜,钦点他为第一
名,即当届状元。
不过,由于父亲突然病逝,文天祥回家守孝三年。三年之后重回朝堂,他被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这个起点对于“应届生”而言不算低。当时,面对蒙古军的大规模来袭,宦官董宋臣提出迁都之策,文武百官皆不敢反对。唯有文天祥愤而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可是朝廷并未采纳。几次三番,文天祥得不到回应,便主动请求去做祠禄官(闲职)。此后他在仕途上几经起落,又因得罪权臣,屡屡碰壁,三十七岁就退休了。
尽管是“被退休”,但是文天祥本人对做官这件事也没有表现得多奋进。史书记载他生性奢华,夜夜笙歌,左拥右抱,纸醉金迷,吃饭时“每食方丈”。而且他还有象棋瘾,得空就要找人杀几盘,经常废寝忘食,甚至还把象棋玩出了花——夏天时,他会一边游泳,一边以水面为棋盘,凭记忆与棋友下盲棋。
除了仕途经历乏善可陈,文天祥早期在文坛上的表现也相对平庸。从《文天祥全集》卷一、卷二来看,文天祥在早期虽然写过不少诗,但是多为题咏应酬和写景之作,鲜有流传至今的名句。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犀利点评道:“他在这个时期里的作品可以说全部都草率平庸,为相面、算命、卜卦等人做的诗比例上大得使我们吃惊……大约那些人都要找状元来替他们做广告。”
这或许就是文天祥早期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当时,文天祥不仅以才华闻名,而且相貌堂堂,《宋史》不吝用了17个字来形容他的相貌——“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再加上有“状元”名衔的加持,文天祥是风靡一时的流量明星。
所以,他也自然成了社会各界人士争相交往攀附的对象。
对此,文天祥本人叫苦不迭,在他写给老师欧阳巽斋的信中他提到,“来者必数百里……甚以为苦。先生昔者,于应酬亦苦之,今犹苦此否?尝蒙见示:每许人作一文,如置一针胸次。今某畏为文词,亦类此矣。”可见他早期的诗作,很多都是不得不写的应酬之作,难怪会令后人产生“草率平庸”之感。
宋朝出了118个状元,真正名垂千古者凤毛麟角。若不是后来国难之中的忠义之举和血泪之作,文天祥的名字,可能也会就此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了。但是应了那句“不幸诗家幸”,南宋朝廷后的警报,唤醒了文人心中的热血和担当。文天祥也从一个醉生梦死的逍遥浪子,摇身变成了那个救亡图存的铁血战士。
1274年7月,南宋朝廷的一纸《哀痛诏》,成了文天祥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蒙元大军挥师南下,南宋政权危在旦夕。刚登基的宋恭帝才六岁,谢太后只好代为颁布《哀痛诏》,号召各地豪杰义士出兵勤王。
可令人失望的是,国破家亡之际,南宋官员竟多在等待和观望。响应号召者寥寥无几。文天祥接到诏书后,痛哭流泪。接着,他散尽家财,遣散歌女,迅速集结了两万义军,准备出兵勤王。
朋友劝阻他说:“就凭你这些乌合之众,对抗蒙元,无异于‘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回答他说:“我当然知道这是不自量力。但是现在危亡,必须有人站出来,冲上去,这样才能引领更多忠臣义士奋起。”于是,书生文天祥带领义军日夜兼程赶赴临安“勤王”。
1276年,元军围困南宋都城临安。危急之下,文天祥挺身而出,亲自奔赴元营谈判,结果却被扣留。侥幸逃脱后,他立即招募人马,重新举起抗元大旗,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等地,在和元军的数次交战中,文天祥的妻妾子女悉数被俘,儿子母亲也不幸死去。但无论战况多恶劣,文天祥从未选择放弃抵抗。
1278年,文天祥被俘,元将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肯背叛宋廷,于是写下那首千古绝唱《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写出了文天祥九死一生的抗战经历。惶恐滩与零丁洋,皆是文天祥经过的地方。而惶恐与零丁,又正切合了文天祥彼时的心境。可是,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文天祥还是喊出了那句时代强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押解至燕京囚禁了三年。在此期间,元朝统治者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许以高位,文天祥都誓死不降,直到1283年慷慨就义。死前一年,他在狱中写过一首《正气歌》,开篇便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后面他连用十二个典故,论证了一个道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所谓浩然正气,都是在关键时刻才显示出来,然后名垂千古。他举例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而他自己早已身体力行成为这股浩然正气的传承者。
后世不乏有人谴责文天祥早年的风流,或指责文天祥军事能力的薄弱。但是平心而论,未免过于苛刻。何求英雄皆是完人?借用电影《无问西东》中为国捐躯的飞行员沈光耀的台词——“这个世界缺的不是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将英雄神化。但很多时候,与其仰望一个难以企及的符号,不如走进一段有血有肉的人生。然后你会发现,英雄也有迷失,也有软肋,也有七情六欲,跟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在危难时刻,选择了逆流而上。
所以,英雄是什么?战争年代流血牺牲的是英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是英雄;平常日子里勇于担责的也是英雄。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只要在被需要的那一刻能站出来,你,就是英雄。
劳逸结合是什么意思?
劳动和休息要有规律
问“生无忧死无惧”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何理解?
问“生无忧死无惧”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何理解?
这两句讲的都是人生哲学,做人处事之道。
“生无忧死无惧”,就是活在世上无所忧虑,死的时候无所畏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消亡”,与居安思危意思差不多。人活在世上,多数总是担心这样担心那样,出门在外怕出事故,怕被偷被抢,怕家里失火,工作怕干不好丢面子,怕老板炒鱿鱼,自己当老板又怕亏本……还没老害怕死得早,真要担心害怕,一辈子哪里是个头,还不如顺其自然,坦然面对一切遭遇。
怎样才能做到生无忧死无惧呢?
一、干事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按自然规律就可以。从小有梦想,一辈子为实现梦想去奋斗,每个阶段立定目标,为实现目标去打拼,不虚度光阴,不随波逐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与人为善,广结人缘,遇到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放弃,认真做人做事,不违反常规,不违法乱纪,睡在床上心安理得,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努力过了拼搏过了,无怨无悔,不成功便成仁,没有什么好忧的好愁的。
二、生活中,不违常情不违常理,懂人情事故,多做好事善事利他的事,不做坏事恶事自私的事,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做到自律,多学习,少抱怨,多做事,少闲聊,多孝敬父母,少与家人争吵,多与品德高尚的人来往,成败得失不用放在心头,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忧愁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要忧愁呢?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是人之常情,为什么要惧死呢?怎么践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
人要有忧患意识,要知福惜福造福,要知恩感恩报恩,不致于贪图安逸坐享其成,不致于忘乎所以乐极生悲。这里的忧与前述的忧本质上不同。
人要学会居安思危,做到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同样的道理。君不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瞒过吴王夫差,总算回到越国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消灭吴国。君不见,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只要皇帝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就兴盛人民就安居乐业,否则,皇帝骄奢淫逸,不思治国安邦,就会落后挨打,就会走向衰亡。一个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年轻时胸无大志,不好学上进,不艰苦奋斗,甚至无所事事,好吃懒做,后来必定碌碌无为,甚至沦为地痞流氓,危害社会,惹下杀身之祸。相反,若是从小树雄心立壮志,惜时如金,勤学苦钻,必定成长为有用人才,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为社会为做出贡献。做人,当修养身心,自警自励,奋发有为,做事,当用心用力,自强不息,利国利民,方能生无忧死无惧。
如果我们平日常怀报国之志,一生总做利民之事,何愁家不兴国不富,何愁没有精彩人生?
古代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诗,哪一首?
谢谢邀请!
我认为古代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诗,的是南宋末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州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1275年,文天祥起兵抗元。次年被元军打得退守浙江,福建一带。1277年5月,向江西进军,败走广东。1278年在广东被俘。元军都元帅张弘范命令他劝降张士杰。文天祥严词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表明心志,一心求死。1283年1月,文天祥在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英勇就义。
文天祥英勇就义前,写下的《过零丁洋》,足以证明他的民族气节,700年来一直令人民称颂。这首诗成了千古名篇,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成了千古名句,口口相传。
文天祥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的诗作除《过零丁洋》外,还有《正气歌》。
我认为古代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诗,的是《过零丁洋》。头友们,你们的意见呢?欢迎评论!
有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什么诗句来着?
中国民族因为你们的精神而闪耀,中国因为你们的牺牲而强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有精忠报国的岳飞爱国将领,也有不怕牺牲的文天祥爱国将领,他的诗句“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经人尽皆知,载入史册,流芳百世。你们的爱国行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精神,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力量,催人奋发上进!向英雄致敬和学习!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此诗的人是谁?他又是怎么死的?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此气势磅礴的诗句,出自历史上的人物于谦之手。于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品格高雅,能力超群,志向远大,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于谦值得后人学习,他的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得到了人们的称赞。于谦值得称颂的地方就是于谦的伟大精神,于谦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就是于谦的大公无私以为重的奉献精神。
于谦从小就仰慕文天祥,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于谦小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与众不同的地方,于谦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方杭州钱塘县,这里人杰地灵,走出去了很多的历史人物。于谦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于谦具有良好的基因,于谦的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迁居杭州钱塘县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于谦的不平凡了吧,但是于谦并没有官僚习气,于谦具有很多的优点。于谦小的时候学习刻苦,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将文天祥像放在座位的旁边,几十年如一日。于谦在心目中一直有正能量在支持着,所以说,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具有什么样的信念太重要了。
于谦是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他挽救了大明王朝。在于谦仅仅7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日后于谦的发展,果然验证了和尚的这句话,于谦在大明王朝危急的时刻,他力挽狂澜,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于谦考中进士之后,就当上了官,于谦心中装着老百姓,由于能力突出,取得了很大的政绩。他担任御史的时候,曾经将起兵反叛的汉王朱高煦数落的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当时的皇帝宣宗特别高兴,然后皇帝一看于谦是一位可造之材,就让他担任了更加重要的职务,让他到江西去巡按,一路上,于谦平反了几百起的冤狱。于谦的能力真是不简单,还是一位破案的高手,如果在当今社会来说,就是一位的公安局长和法院院长。正统十四年,这个时候于谦的职务是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也先大举进犯明朝,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邝野跟随明英宗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天有不测风云,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这个时候人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当时是郕王监国,他让大臣们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于是防守的策略就定下来了。
在夺门之变中,于谦被陷害致死。景泰八年的时候,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大臣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在这些人的陷害下于谦被处死。就连当时的太上皇明英宗也说“于谦是有功劳的。”但是因为不处死于谦,他们发动的这次政变就没有名义了。于是一代名臣于谦就被这些无耻小人给害死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