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追求“一万小时定律”吗?小心,这或许是个陷阱。近有数据统计,被誉为“花滑顶流”的羽生结弦,训练时长一周只有10小时,只有大部分花样滑冰选手训练时长的一半。
而他的成果不用多说,任何赞美词语,在他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新人辈出,拼实力、拼技术的花滑圈,羽生结弦这么短的训练时长,能让他保持高技术水平,不被超越吗?
在他看来,相比时间,科学的训练更重要。
“一万小时定律”,靠持续努力带来突破,的确没错。可它也有个陷阱:
无重复,永远成不了你的竞争力,也缓解不了你的焦虑。高努力才是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格局》一书中说: “如果不经过刻意训练,没有“练习、反馈、改正”这个过程的重复循环,你就算听两万个小时的BBC,你的英语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要告别为勤奋而勤奋,学会做有的练习。”
很多选手,一直将训练时长当成训练标配,给自己定下要求,每天必须练够x小时。而在羽生结弦眼中,复盘、思考、总结,这些科学的方法,才是提高努力率的关键。
2008年,14岁的羽生结弦第一次参加世青赛,那次他的排名是第十二位。
而到2009年,他第二次参加世青赛时,便拿下世青赛,然后顺利升组。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成绩就从第十二名到。
他在短节目的笔记中,这样记录并分析:
“动作——3A(3A,单手扶冰)。问题——上半身不能很好跟上→不能好好保持好轴。起跳时左脚没能很好地弯曲→没办法借助左脚的力量→没能很好地滑出。”
而这些问题,在他一年后的短节目中,都有了改进。他的左腿可以很好地弯曲,身体的中心轴也更稳了。
复盘、思考、总结,再到提高。这让他不仅有天赋,更善于用科学的方法来使用天赋。
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是理性科学训练的强大支撑。
在刚刚结束的日本冰演上,羽生结弦又一次惊艳了世界。除了娴熟的动作外,往头上泼水,向粉丝勾手指,甩丢手链,各种扭腰,他的艺术表现力,也又迭代更新了。
这让粉丝们欢呼: “我们的柚子,又回来了。原来黑洞期(没有冰演的日子)他不只在练功,还在练习怎么撩我们。”
其实,早在2011年,19岁的羽生结弦在采访时就说: “以前在采访时,也被问过一个问题,自己是艺术家还是运动员。那时我就在想,我想成为艺术家。
但运动员也有运动员的厉害之处——的力量、的跳跃技术……这样的运动员,技术自然得先掌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成为艺术家。这才是我的目标。”
清晰、明确的自我定位,让我们看到,这位追梦少年一次次地接近梦想。
同样是滑冰,别人滑的是技术,他滑的是艺术。
竞技场上,运动员可以,而艺术家却是。
从身体到动作,他已经将比赛当成表演,每一个细节中的艺术感,早已超越了竞技体育。
比例、韵律、节奏、对比、协调……每次比赛带给人的,都是一场视觉盛宴。
而一旦达到艺术层面,那便不再有国界,属于全世界。就像顾恺之、吴道子、唐伯虎、达芬奇、毕加索、达利……艺术家的作品,无需文字,便可感受,不论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值,都与时间同行。
后面有时间,咱们再详细说说,羽生结弦花样滑冰的艺术性。
世界是一个网。换个角度去看身边事物,收获的,常会是惊喜。每天了解点人文艺术,快快关注我吧。#艺术# #学习# #羽生结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