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初春,韩伟带着考古队在野地里忙碌了整整10天,毫无收获。当晚,炕桌上的一盏小煤油灯却让他惊喜不已,下决心再找10年。
说是油灯,其实是墨水瓶。那时候,用东西把棉花和芯子固定在墨水瓶里就能做个煤油灯。
韩伟看上的正是这个固定芯子的“东西”。
那是一枚战国时的圆形钱币,韩伟仔细观察,上面写着“秦重一两十二铢”。韩伟更加确信,他苦苦寻找的秦国都城墓葬就在凤翔县八旗屯。
1975年,韩伟任考古队队长开始在凤翔县寻找秦公墓葬。
考古队在村里找了好几天,一天农民靳思治跟韩伟攀谈起来,无意间提到了村里有块地很瓷实,都不长庄稼。一下勾起了韩伟的兴趣。
韩伟赶到南指挥村一看,这有这块地,庄稼长势不如别处,而且地边土壕上暴露出来的正是五花夯土。
韩伟赶紧组织队伍钻探,这地下竟然有两条斜坡墓道,墓道连着一个巨大墓室,呈“中”字形。
探测发现,墓底铺有青膏泥、木炭、朱砂等,这样的成分表明韩伟他们发现的是个大墓。
可是,发掘工作刚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
开采后,考古队员发现了很多小洞,清理洞口时发现了一些黑色的碎瓷片。经过鉴定,这些碎瓷片是宋代的产物。
秦公墓里怎么会出现宋代的瓷片呢?韩伟心内隐隐不安。
如果这些瓷片是宋代的盗墓贼留下的,那这座秦公墓里还能留下多少有价值的文物呢?
随着挖掘的推进,韩伟的心越来越不安,盗洞越挖越多,多达247个。
经过这样大规模的盗挖,墓室里不知道是什么光景。
这座大墓深有24米,有8层楼高,挖到椁室上方三层台阶处,韩伟和考古队员们惊呆了。
只见166个箱子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第三级台阶上,箱子里面装满了殉葬人的尸骨。
经过考古队员梳理,这些殉葬者分为两类。
有72具箱殉,箱内有框架,这些殉葬者生前有被捆绑的痕迹,被殉葬前,他们都还活着,然后被集体毒杀,“摆放”在这里。
那如何判断他们是被毒杀的呢?
据说当年考古时,曾在一个头骨下发现了几根头发,经鉴定,头发中砷元素超标,据此推算,这些人可能死于砒霜。他们的身份很可能是大臣、嫔妃等,他们被放置在棺木的四周。
还有94具匣殉,他们是侍奉者,可能包含乐师、厨师、工匠等,他们离棺木位置较远。
另外,还有20具人骨,他们没有任何葬具,是可怜的人牲,生前和可能是奴隶。
这就是的秦公一号大墓。
《史记》中记载,秦穆公死后,殉人达到了177人。但经过考古队员发掘,人数应该是186人。
@都都故事汇
殉葬是奴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在葬礼中杀祭活人为墓主人陪葬。这是一种残忍的陋习。
这些君王或贵族,希望把生前的荣华和权力带到来生,所以在死后,想把自己生前拥有的奴仆、姬妾、臣子、侍卫、军队,金银珠宝、生活器皿等等全部带到来生继续享用。
殉葬制度兴盛于商州时期,被生殉的人会以各种残酷的方式杀害,特别残忍。
到了汉代,君王或贵族死后,仍然会陪葬大量的金银器皿,但人殉的方式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明清年间,人殉制又死灰复燃,明英宗朱祁镇曾下令废除人殉,可是清初,再次出现人殉。
1673年,康熙帝下令废除人殉,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任何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这是现代人的共识。
可是在古代,在残酷的阶级统治下,臣子、妻妾、奴仆的生命是从属于主人的,是可以被任意杀害的。这是人性的扭曲,是应该被批判的。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