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四川彭州区基建改造,1位民工在挖基坑时,无意间挖到了一1块平整光滑的青石板,于是叫来几个伙计,准备将石板撬回去,做张石板桌子。不料几人撬开后,竟然发现石板下面藏着1个黑洞洞的土坑。
其中1位民工赶紧找来手电筒,往洞里一照,大家顿时被里面的情形震撼住了!只见洞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器物,而且隐隐约约有金光透出。
这时,大家都料定这些东西全是宝贝,于是七手八脚地从里面薅出来几件器皿,仔细一辨认,竟然全都是金银打造的!
几位民工瞬间意识到,这些宝贝定然老值钱了,他们不敢声张,于是趁着四下无人,每人取走几件器皿,包起来藏好,随后又将洞口填上,打算等到天黑之后,再将这些宝贝统统挖走。
不 料,不知其中哪个民工过于激动,没兜不住此事,竟然将消息走漏了。结果,几位民工不等天黑挖宝,就有人将此事报告给了彭州有关部门,专家们接到上报,丝毫不敢耽搁,立刻赶了过去,第一时间便将现场隔离起来。
至于那几位取走文物的民工,经过专家们一番耐心的文物保护讲解,以及沟通协商,他们终于同意,将已经挖走的宝贝主动上交。
为了表彰这几位民工的重大发现以及献宝义举,后来相关部门特地为他们每人颁发了一面荣誉锦旗。
随后,经过专家们鉴定,这是一个宋朝时期的金银器窖。整个窖入地极浅,仅有2米左右,此窖虽然长、宽、高只有1米左右,空间不过1平方米左右,
但当文管所工作人员从洞里发掘出一个斗笠碗的银器时,专家们顿时眼睛一亮。斗笠碗是流行于宋代的器物,以前彭州本地还没发现过。
随后,工作人员再往里面一梳,便抓出一把金钗出来,一共19支,另有1支雕刻精美的金簪。如此一来,专家们即断定这一窖藏定然非同寻常。等发掘工作完成,一共从里面挖到足足351件金银器皿。
其中包括瓜形金盏(图1)、菊花金碗(图2)、螭龙纹夹层(图3)、银熏炉(图4)、象纽莲盖银执壶(图5)、如意云头纹梅瓶(图6)等在内的351件造型精美的金银器物,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多的金银器窖藏,被誉为“天下金银第一窖”。
更难得的是,经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这351件文物中,竟然有115件属于一级文物,而收藏这批文物的彭州博物馆也一举成为一级文物多的县级博物馆。
那么,如此一批价值连城的金银器物,到底是何人藏于地下的呢?
很快,专家们便从这些文物上的铭文中找到了答案,在这351件金银器中,刻有铭文的多达250余件,其中“董”、“董宅”、“陇西郡董宅”反复出现,而且在一个菊花形金碗上,还明确有“绍熙”的纪年款。
而“绍熙(公元1190年—1194年)”是南宋皇帝宋光宗赵惇的年号,所以专家们推断,埋藏这些宝物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处于南宋时期,一户身份地位很高的董姓人家。
至于为何会有如此大批量的窖藏?这极有可能跟南宋与蒙古军之间的战争有关。
在“绍熙改元”之后,四川一带确实遭受过蒙古军重创,彭州自然也不能幸免。为了躲避战乱,当地富贵人家只好将家中珍宝埋藏起来,随后仓促出逃,等以后再另行取出。
要知道四川在北宋初年,便是当时全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之一,即便到了南宋,其经济总量依旧是南宋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每年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军民物资。
公元1236年,蒙古军攻破四川防线,直抵成都附近,致使大批四川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亡。
而彭州窖藏宝贝的这位董姓主人,大概也是由于蒙古军大肆侵犯,不得已将家中值钱的宝贝埋在地下。
如此,财宝躲过了兵劫,但董家也许是惨遭元军杀害,又或许是其他原因,以至于再也没机会挖出,否则这些精美的器皿不会被遗忘掉,更不会在800多年后才重返人间。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无论是在外观上还是在工艺上,彭州窖藏中的这些精美文物,所代表的正是宋代金银器高的制作水平,弥足珍贵。
当年,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打破了董家原本平静的生活,所幸他们留下的这一坑精美的窖藏保留下来了,如今它们正静静地躺在四川彭州博物馆里,等待我们前往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