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伯乐 惊为天上麒麟 待以国士
识苏11 出蜀前
至和元年,19岁的苏轼大婚,娶了眉山附近青神县的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名弗,时十六岁。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王夫人的家乡青神县,此县在属眉州下辖,出名的人物叫亮,是苏轼在仕途上的第一任上司,关于陈苏的恩怨轶事,后面再讲。
说来有缘,苏轼的母亲、第一任妻子、第二任妻子(闰之)和第一任上司皆出此县。
王夫人陪着青年苏轼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青葱岁月,从苏轼19岁到30岁的11年间,一直相伴左右。
只提王弗,无人知晓,但只要吟出那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几乎所有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中国人都会记得。
苏轼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几个第一
写中秋月的第一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写兄弟情深的绝命诗第一《狱中寄子由》,
写西湖的第一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写山峰的第一名诗《题西林壁》,
怀古三国的第一名篇《赤壁赋》……
以及悼亡妻思旧人的第一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至和二年,苏轼年值弱冠,《苏东坡新传》载,20岁的苏轼——
“读书狂勇;如名驹放足,奔驰驿路,不能自已;又勤于作业,所蓄文章如经论、史论、经义、经解、策论等,已经积稿盈箧。”“其风格似孟子,论事则如陆贽。”
(陆贽:中唐名臣,以撰写文笔流畅逻辑缜密的奏议闻名。)
这一年,他在父亲苏洵的引荐下见到了一生重要的忘年交张方平。
张方平其人,同样是天才文人,较苏洵年长两岁。据说此人有读书过目不忘之功,而且读速奇快,曾有了一个多月就把宋前十七史读完。而苏轼也是天生神忆,记忆力超群的天才。
张方平可算是三苏一生中的大贵人。他先是苏洵的伯乐。当苏洵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到成都求见时,张方平在读过他的文章后,认为他有司马迁一样的文笔,“困于棘茨之鸿鹄”,状奏朝廷,保荐他为成都学官。
张方平看过苏轼的课业后,“惊为天上麒麟,待以国士。”
自此一见奠定了二人一生的师生友谊。苏轼文种远播,走到哪儿都会留下些墨宝笔迹,唯独在墓志铭的撰写上谨慎而克制,极少为友人或同僚出手,一生只为五个人作墓志铭,其中就包括方平老人。
另四人为三朝元老富弼、一代史宗司马光、同乡挚友范镇、以及赵瞻(独此为受朝廷敕令而作)。
同年,弟弟苏辙也大婚了,随后,兄弟二人开始准备赴京应试。
才华横溢的苏氏兄弟,正在向往着锦绣前程。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