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管家”:让苏州水运工程建设更“聪明”
苏南运河苏州白洋湾作业区至石湖景区段航道是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四个示范航段”之一。项目主要采用静压植入钢板桩技术,对全航段护岸进行加固和绿色生态提升。钢板桩施工监管历来是项目推进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传统的监理现场监管方式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导致后期维护难、成本大。
2020年3月项目复工复产以来,市水运指围绕钢板桩施工现场监管这一难题,开展智慧工地探索,就“如何把准确的钢板桩打入正确的位置”研究开发了“钢板桩5G智慧监管平台”。该平台是利用二维码、5G通讯、北斗定位、云端存储、图像识别等技术,分析钢板桩施工信息,通过与设计值分析对比,实现监控、测量、定位、预警、备查等功能。
“二维码+云登记”,项目工程实现“全覆盖”。钢板桩制作初始,贴有二维码铭牌,在二维码中录入钢板桩尺寸、施工位置、结构图图纸、相关厂商等基本信息。这相当于每根桩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凭借这张“身份证”,监管方可以对施工范围内的所有钢板桩进行个性识别,并进行“云”监管。施工过程中还可实时更新施工人员信息、施工过程照片、检测频次等动态信息,“一桩一码”的管理方式真正实现了工程建设全周期、全步骤监管。
“4K摄像+5G技术”,数据分析实现“高精度”。该平台通过在船舶起吊机驾驶舱安装4K高清摄像机,记录每一个施工工序和环节,捕获到钢板桩图像后,利用图像深度学习技术,识别钢板桩信息。随后利用5G“快车道”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地上传至云端服务器,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到“计算值”,与二维码内已存储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及时预警误差较大的钢板桩。
“手机APP+北斗定位”,施工监管实现“无缝隙”。钢板桩植入设计位置时,现场施工人员运用手机APP扫描钢板桩上的二维码,即可触发定位功能。平台通过北斗定位,将坐标信息与已存储位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监管者只要打开手机,即使不在现场,也能及时发现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并第一时间下达相关指令。在疫情防控期间,这项功能有减少了密切接触,为疫情防控和管控提供了新思路。
钢板桩5G智慧监管平台不仅实现了眼睛“看”的功能,还拥有大脑“思考”的能力。目前,该平台已顺利运用于苏南运河苏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航道工程中,为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市水运指将始终坚持质量创优,不断探索智慧工地建设,为工程建设转型升级、提质增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