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
【答案】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种。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角色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悲剧。其实,即便将他们的角色对调,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角色。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剧。 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差距的两者之中。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就是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在一个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在寻觅之中,他们看不见原来的自己。他们将别人的优点看成是不可多得的优点,却将自己的亮点一味地抹杀。有朝一日,当他们真正地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日记问到:陌生人,你到底是谁?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一样的鬼狐,人安心做他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当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当如此。 再读《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聊斋志异,名句?
1、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
释义:刻意的带有目的的做好事,即使做了好事也不应该提倡和奖励。无意之中做了坏事,并不是自己的本意,即使做了坏事也不应该受到惩罚。
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阿宝》
释义:喜欢读书的人,提笔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对一项技艺痴迷的人,他的技术一定是精良的。
3、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
释义:只要有花有酒的地方,就算时令不是春天,也和春天到时一样。虽然无灯无烛,但是只要有明月照耀就可以。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四·促织》
释义:一个人修道成仙,他家的鸡犬都跟着他成了仙。
5、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蒲松龄《聊斋志异》
释义:要读书,写书,就要有广泛的知识。包括奇闻趣事,明白人在世间真正追求的真理。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人阴间、杀死两吏卒的王鼎(《伍秋月》)。
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发被压迫者的斗争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聊斋志异中有哪些名句?
第一: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在卷一的《城隍庙》里有一段话就是说的:有的人故意做了好事,虽然是好事,也没有必要给他奖励。一个人不是故意的却做了坏事,虽然是坏事,但也没有必要给他惩罚。
解读:这段话其实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实行不同。因为,故意做好事和无意做坏事的程度分不清楚的,所以就会产生歧义。例如像是去乡村支教,难道不是我们故意去做好事的吗。也许有的人是有别的目的前去。但是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上缓解了偏远地区教师资源的缺乏,同时他也很好的教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寒门学子。他做的这件故意好事当然是值得称赞和嘉奖的。
再说第二点无意做坏事。就像车祸,永远措不及防。没有人想要经历车祸,无人故意。但它依旧频频发生,如果不加以惩罚,结果会更加可怕。
第二: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卷二中《陆判官》一文所言,说的就是:一个人做事必须要胆子大,但是思考的时候就要心思缜密,智慧要圆滑,而行为则要直接明白的表现出自己的具体意图。
解读:这句话原句其实是出自于《文子》一书,由蒲松龄先生化用。也是因为聊斋而为人熟知。我认为这的确是一句极有道理的话,首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言行一致,而且都是需要行动和思想同时在线,才能做好一件事情,而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将行为和思想配和到。
除了这两句,我还对于《辛十四娘》中辛十四娘对于冯生所说的一段话记忆深刻,同时也算是聊斋的名句吧。就是说的:你这样说轻薄放浪的话,对于道德修养好的人而言,你是没有教养的。对于睚眦必报的小人而言,你是要有祸事的。这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祸从口出。
聊斋志异好词好句?
书中诗词:
元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帷。
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
寿汪令公二十四 韵》云:“堂下虎狼息,田间妇子宁
齐民叹》写皇帝出巡,为 “供珍膳”而耗金百十万,这些花费都出自正额赋税之外的“羡 金”,作者感叹:“愿竭我膏脂,共资尔巧宦。”
,“市中鼎炙真难问, 人较犬羊十倍廉!”(《饭肆》)农民不仅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 的苦难,还要承受着残酷的阶级压迫
:“相如笑捧芙蓉面。将从前,衷情 说与,相思千万。乍见人人没是处,上下挼莎欲遍。此际信巫山 不远。几年不到阳台路,恐生疏未必行云善。第一夜,费调转。”
作者有关此书的诗词: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
十年颇得黄州 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即呈孙树百、刘孔集》七律一首,
诗云: “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
寄怀张历友》云: 憎命文章真是孽,耽情词赋亦成魔
聊斋志异,好句摘抄做赏析。字数越少越好?
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聊斋志异·小梅》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胜则人人贪天功,一败则纷然瓦解,不能成聚。---《聊斋志异·张鸿渐》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聊斋志异·王成》
《聊斋志异》里的好词200个?
傲骨嶙嶙,暗无天日岸然道貌,盎盂相敲变化不穷,以耳代目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羊入虎群,与世长辞月夕花晨,欲言又止言之凿凿,众口纷纭祖龙之虐,自鸣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