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出生的人就适应棍棒教育吗?
跟朋友打电话约饭,不想,听她说去了省城,因为她哥家的女儿,因为跟妈妈吵嘴,休学在家,但是哥嫂要上班,家里留人,所以她就去了省城。
想想我们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家里都是三四个,哥哥姐姐一大堆。
那时,有谁会心理有病啊!
虽然,父母收入低,家里人口多,又是供给时代,爹妈能养活一大家子人都不错了,没有时间管我们的成长期间的心理变化。
但是,我们野蛮生长,心理强大地结实无比。
记得我们当时住得是苏氏建筑,二楼的大胖二胖三胖的爸爸是跑运输的,长年不在家。
李家阿姨在车间工作,晚上要上夜班,所以,家里三个儿子缺乏管教,惹事生非。
那个李叔叔回来,教训儿子就是打骂,甚至用脚跺,尤其是对老大。
后来有次,挨打的大儿子反抗,他居然用老虎钳子夹儿子的手。
楼道里的领居要撞拦,李叔叔干脆把门反锁起来,收拾他。
但是,那时候的我们,好似不记仇般。
爹妈刚皮鞭完,只要眼皮底下一松动,那个挨打的孩子就偷跑出来。
每个夏天的傍晚,我们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孩子,就要楼前撒欢野跑,笑话喧哗。
也就是说,那个刚挨完揍的,抹完眼泪,就上了我们所谓的游乐场。
一对比过去,就知道为啥现在容易有问题。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比较金贵,俗话称为“温室里的花”,那种娇生惯养,哪里能经受一点环境的恶劣变化呢。
所以说,养育环境发生了变化。
独生子女是缺乏同龄人的陪伴的,我们那时一家三四个孩子,一起玩,一起打架,一起挨打,无形中也就释放了自己的某种情绪。
也许情绪发生了自己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化解了。
可现在除了学校就是家,面对父母和老师,孩子连一个释放的空间都没有。
接受到的信息现在与过去相比,量也是无于伦比地。
不仅是多,而且是来自方方面面,能对一个孩子产生影响得不仅仅是学校和家长,更多的是来自电脑、电视、手机、书本,更多的是信息交换量骤增,一个孩子还能从其他个体上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也就是说,因为这些信息,现代孩子具备了超前的思想。
大脑活跃系数超高了。
还有,运动能分泌出一种叫做“多巴胺”的东西,让人产生愉快。
70年代我们除了上学之外的时间,就是在外面追逐奔跑,这种无形中的玩法其实说白了就是运动,玩让我们这些70后更快乐。
但是,现在的孩子们玩也是停留在房间中,驻足在学校内,越来越缺乏户外运动的这种“玩”法了。
所以,运动少也是一种无法分解情绪症结的其中之一的原因。
70后有对食物的渴望。
我们一家五口人,有时,妈妈为了改良伙食,油煎鸡蛋做5个,一人一个。
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一次吃下五只油煎鸡蛋。
物质的匮乏让我们的期待大部分都停留下食和物上,而到了眼下物质丰沛的时代,吃啥都能吃上,喝啥都有,用的穿得想啥都能买得到,所以,仅是吃穿用住行,这些简单的追求已经不在话下了。
所谓幸福,就是得到期待的东西。
现在无所期待,哪里来得幸福可言呢。
我这个70后,又总结出了一些知识:让孩子多交朋友、多运动,学会延时满足,生活中多些乐趣和追求,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康快乐未来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