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一生结了两次婚。第一次,是在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他20岁时,娶了表妹唐婉为妻。婚后,伉俪相得,感情很好。本可以白头偕老,但陆游母亲不喜欢唐婉,强迫陆游休妻。碍于母命,陆游只得忍痛和唐婉分手。
只是,他们结婚还不到三年。后来陆游另娶了王氏,唐婉也改嫁了赵士程,但二人之间的情意却难以割断。31岁时,陆游到浙江绍兴的沈园闲游,与唐琬不期而遇,唐婉派人送来酒肴以通殷勤,陆游感其深情,在沈园的一垣墙壁上题了一首《钗头凤》词以表情愫: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来,唐婉看见后,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不久,唐婉怏快而卒。而陆游对此绵绵长恨,也终身难以忘怀。晚年,他两次重游沈园,面对故人遗迹,回首当年情事,心中不胜感伤,《沈园二首》就是他在75岁时重临故地而写下的: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这两首绝句作于同时,都表现出了作者对前妻唐婉的深切思念。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首重在表现人去楼空,往事难再的哀伤。
第二首则侧重在抒发“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长恨。它们反映出与唐婉的离异在作者心头留下的深创剧痛,也体现了作者对唐琬一往情深、至死不渝。诗写得诚笃深挚,凄楚动人。
陆游与唐婉的离异,完全是由他母亲横加干涉而造成的,他们的婚姻悲剧,与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相似,反映了封建家长制的危害和封建礼教的残酷。这两首绝句,对此虽然未作正面揭露,然而,我们从作者老泪纵横的情态,从他刻骨铭心的绵绵长恨中,却不难认识封建礼教桎梏人性的罪恶。
前人曾说,天下有一种“至文”,因饱含真情,所以不求工而自工,无意于感人而偏能感人。《沈园二首》即是如此。陆游对唐婉情意深笃,与唐琬的被迫离异,在他心头刻下了永远无以弥补的伤痕,而唐婉之抑郁谢世,更使他伤痛不已,抱恨终身。
此番重临旧地,凭吊故人遗迹,抚怀往日情事,心中波澜翻滚,哀伤尤甚。因而,提笔之际,真情充沛,无论写景叙事还是遣词造句,字里行间,均有一股真情流溢。
首句叙事,而对“香消”之哀痛,对“梦断”之悲伤,对“四十年”倏忽而逝的悯然惆怅,则同时充盈其中。次句写景,“沈园柳老不飞绵”七字,论取景似信手拈来,论措辞则平易淡朴,而沧海桑田、地老天荒之感喟,“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之伤叹,溢于言外。
末两句直诉衷情,情意之诚挚深永,更无须言说。尽管,作者当时写这两首诗,只是有感于自己的爱情悲剧,抒写一己之私衷,无意于为了传示或感动别人而去劳心费神。然而,由于有真情贯注,却使诗显得折转适宜,措辞得体,无处不工,且又自然天成,绝去雕琢痕迹。
《红楼梦》中林黛玉说:“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由于思想感情或心境意绪的差异,不同的人会对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感受。林黛玉因她在荣国府的遭际而愁肠百结,所以在别人看来是四季如春的大观园,在她看来却触目生愁。
这种现象,反映在文艺创作上,表现为作家根据自我的主观情感去感受、描绘景物,使笔下的客观事物染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赋予它们特殊的情感内容或抒情功能。中国古代诗词的论家,将此称为因情写景或借景抒情。《沈园》第一首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此诗第三句描写的“桥下春波绿”这一景色,本是春意荡漾,令人悦目怡神的好风景,然而,作者却在此前冠以“伤心”二字,给它涂抹上一层浓厚的感伤色彩。这是为何?首先,因为这儿曾是唐婉当年临流照影之处,面对碧水春波,作者不由自主地回首往事,缅怀唐婉。
而如今,桥下春波依然碧绿如昨,唐婉却已溘然长逝,连她当年投映于碧波中的倩丽身影也杳然消失,无复再见。作者踯躇桥头,凝眸春波,一股物是人非,往事难再的深沉悲哀黯然涌起,弥满心田。
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因而,春波之碧绿,在他看来却是一种令人伤怀的景色。他所以在“桥下春波绿”前冠以“伤心”二字,正是要赋予它特殊的情感内容和感伤色彩!
其次,作者这次重游沈园,楼台亭阁已面目全非,使人难以寻觅当年陈迹,惟有这桥下碧波依然如昨,使人弥足珍贵。虽然,它使作者伤怀往事,然而,它毕竟是当年沈园的惟一陈迹,毕竟曾经留有唐婉当年的俏丽身影。
所以,他选取“桥下春波绿”这一使他伤心的景色,是把它当作琴弦,借以抒发对唐琬的绵绵思念,抒发他心中由此引起的深重伤感。因情而写景,借景以抒情,情景相生相成,含蓄了丰富的意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