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啥意思啊?
原意为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引伸为民心向背决定存亡。 早应该是孔子,荀子引用孔子的话加以引述,然后是魏征引用荀子的话劝谏唐太宗,因此发扬广大。 《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魏征的话,在《旧唐书》《新唐书》都出现过,文则不同,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希望你能满意! 记得采纳啊为什么黑格尔认为“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历史对现实意义几何?
謝邀。简单几句。
利益的分争,是人类绕不开的话题——
人性的局限性重复历史的某些必然……
但文明的递进却是人类自我纠偏完善的——此是黑格尔此论不足处。
大抵如是!
(图自网,谢!)
有关荀子的故事?
荀子从小就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认为:一个人眼睛贪图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舌头爱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这些天赋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顺其发展,必然会引起争夺暴虐,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荀子认为:礼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则,每个人都得遵守,不能选择,不许怀疑。在他担任兰陵令时,李斯、韩非都曾拜在门下,以后这两个学生把荀子学说发扬光大,成为法家思想。
从三代到春秋战国,重德以重大德为主,所谓大德,以天下民生为重,荀子说:“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这句话被李世民引用过,不过李世民讲的是寡家御民心得,当不可与荀子相提并论。
人们常引用荀子的话?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女人。
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却说“人之初性本恶”到底哪种思想是正确的?
这只能说是儒家思想的两个方面而已。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说人刚降生时,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都是基本相近的,大家基本处于同一条起跑线。到了儒家亚圣孟子,继续发展了儒家思想,变成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孟子开始,性善论作为儒家重要思想的一部分,正式形成并逐步传播。随后, 战国末期儒家代表荀子 ,继续发展儒家思想,又提出“人之初,性本恶”,认为“人性本恶 ,其善伪也。”从此,性善论和性恶论便成了儒家思想中独特的“矛盾论”。
关于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争论不休达两千三四百年,就像蛋生鸡还是鸡生蛋,莫衷一是。但是,儒家“性本善”的思想还是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达两千年之久,为什么?我认为,唯有教育才能达到这一果(当然得各朝代统治者大力支持)。看看历史上的教育体系,《三字经》、《弟子规》还有《了凡四训》等,都是童蒙读物。无一例外,这些童蒙读物都是教育人从小向善的。就算宋代以后的官方科举教材“四书五经”,抛开封建思想不论,总体上还是教育人们崇学向善的。反观教育人们性恶的方式,除了封建礼教遭人诟病,并未出现大规模教育人们向恶的方面。
由此可见,只要教育方式向善是主流,大多数人就会向善,反之亦然。当下,我们正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传统文化,这必将有利于崇学向善氛围的营造。有道是,世上还是好人多。我相信性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