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苏轼的乌台诗案,也是无妄之灾,后终会获救。
苏轼人生历来大的一个劫难,就是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的事情。
在元丰二年的八月十八日,苏轼被朝廷,宰相王珪,李定等人,以编造诬陷的罪名,上书神宗皇帝。后来神宗皇帝下旨,命人抓捕苏轼,也就从此展开了苏轼人生为黑暗的一段时光。
苏轼被押解到京师,被关押了起来,后来经过多方周全,又加上神宗皇帝的警觉与查证,终将苏轼释放。
原来在王安石变法之后,王安石二次罢免宰相职位,退居金陵。这个时候朝廷上,已无变法的争论,也没有新党旧党和两个帮派之争。
但是这个时候,却充斥着权力的纠纷,现在朝廷有两位宰相,分别是吴充和王珪。
王珪这个人心胸狭窄,疑心较重,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心眼儿特别小,看谁都不顺眼。
他害怕未来会出现政治上的敌人,于是连同自己的几位亲戚,比如李定,何正臣等人,结成一个同盟,扫除自认为危险的,能够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人物。
但是此时的苏轼,仍处在湖州上任。李定等人之所以把矛头指向了苏轼,其实目的并不是针对苏轼本人,而是针对于苏轼所处的保守派。
因为当初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轼就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也就是所谓的保守派。是以司马光等人为代表的,这个时候,李定等人就担心以后司马光会复出再为宰相,对于他们的位置产生威胁。所以说首先就以打击苏轼,也是为了打击苏轼代表的保守派。
当初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在朝廷之上人数多,但是这一次李定等人,之所以拿苏轼开刀的原因,自然就是因为苏轼日益壮大的名声。
苏轼当时的文章就已经是传唱于天下,苏轼的地位放在现在,相当于众人瞩目,星光璀璨的一个明星了。
在文坛各界都被很多人所景仰,也是保守派代表司马光,器重的人物。
宋代当时有这样一个制度,皇帝设立了一个制度,叫做台谏制度,所谓的台谏制度,就是由皇帝亲自选择的人,可以进谏君主,也有监察百官的责任。
本来是不错的制度,可以广纳善言,吸取别人提的建议和经验,但是台谏制度赋予谏官的权力太大了,不少官员借此权利对别人肆意的诬陷,反正也不用负责。
所以说这一帮小人这个时候,就拿苏轼在湖州的上任谢表来说事,抓住了把柄,拿苏轼开刀。
李定等人这个时候编造各种理由,开始诬陷苏轼。
其实这篇文章本身没什么问题,只是他们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李定等人为了解决苏轼,动用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对于苏轼,进行了群攻。
李定等人按照先后的顺序,在元丰二年的时候,对于苏轼以各种方式去诬陷。
首先是何正臣,何正臣首先提出的就是指责苏轼“愚弄朝廷,狂妄自大”。
他说苏轼亦有水旱灾害,就反对新法,横加指责,还经常写一些反对朝廷的诗词,何正臣这个时候义正言辞的说,必须要对苏轼用大刑。
而第二个出场的是舒亶,这个人收集苏轼在杭州所写的诗词。
苏轼在杭州上任时,与很多朋友经常饮酒作诗,所以留下了很多诗词。
这个人就是搜集苏轼所写的诗词,从其中找寻一些问题,鸡蛋里面挑骨头。指责苏轼诗词之中含有讽刺朝廷的味道,请求严惩苏轼。
第三个人是李宜之,他的动机不纯。
他是国子学博士,这个人攻击苏轼原因难揣测,因为基于史料记载,并不是;李定等人的同党,他进攻苏轼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羡慕嫉妒恨吧。
而在后出场的,正是这一个事件的主要参与人李定。
他之前因为自己生活作风问题,被苏轼写了一首诗极度的讽刺,那个时候两个人之间就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现在苏轼又落在了李定手里,所以说他一定会借这个机会去报复,所以作为压轴出场的李定,陷害苏轼的方式,更加的卖力。有一种欲置对方于死地,才能消解自己心头之恨的意思。
其实在此之前,苏轼曾经多次上书给皇帝提意见,都没有激怒皇帝的容颜,但是这一次神宗受到小人蛊惑,确实有点生气了。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虽然说有这么多的小人去诬陷而苏轼,但是苏轼也能终的化解这个问题。
因为李定等人奏请皇帝之后,就实施了抓捕行动,为万无一失,派了自己亲信的几个人去抓捕。
后来苏轼被逮捕的时候,很多人都感慨,湖州失去了一个好官。
苏轼被押解回京的途中,还有过自杀的想法。苏轼左思右想,觉得凶多吉少,更害怕连累自己的亲朋好友,想借此机会跳水一了百了,但是这个时候因为有兵丁看得比较紧,苏轼没有找到机会,也就是在八月十八日的时候,苏轼被关了起来。
自苏轼被关以后,营救的行动就以此展开,参与营救的人数也多,营救的场面也大。
首先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自从听说这件事情之后,苏辙就上书神宗,表示愿意解除自己的官职,代替自己的哥哥赎罪。并且希望神宗能够免除自己哥哥的死罪,语气诚恳,心态真诚。
第二个是已经退休的范镇,张方平二人。
他们和苏轼的关系极为亲密,也是苏轼的挚友和前辈,听说苏轼被逮捕之后,先上书朝廷,以各种角度分析苏轼的问题。
这两个人告诉神宗,苏轼是有报朝廷的雄心壮志,从来没有想过和朝廷作对,但是只是因为性格耿直,说的话让人有点生气,希望皇帝宽宏大量。
而范镇上述皇帝的时候,家里人怕被连累,加以阻止,但是范镇仍然不顾个人的安危,仍然坚持上书。
范镇和张方平都是朝中大臣,现在有一点豁出去的气势,一味的要求释放苏轼。
第三个人值得一说,他之前和苏轼关系并不亲密,但是这一次也参与了营救的过程中,令苏轼颇感意外。
这个人就是朝廷的另外一个丞相吴充。
有一天吴充对皇上说:“魏武帝曹操这个人怎么样?”
皇上说:“这个人不值一提。”
吴充就说:“您的一言一行以尧舜为榜样,鄙视魏武帝,但是魏武帝向来有一种猜忌别人的个性,心胸狭窄,你怎么就不能容忍苏轼呢?”
这个时候神宗都被问的有点难堪了,就说:“我没有其他意思,只是想了解一下事情的缘由,马上就会放了苏轼。”
很多人逐次的参与到营救的过程中,但是真正让神宗能够释放苏轼的是这个人,她才是后扭转局面,让苏轼得以释放的一个重要人物。
那就是苏轼大的贵人,也是苏轼的福星:光献太皇太后曹氏。
他是神宗皇帝的奶奶,在苏轼入狱的时候,她就已经听说过这件事情。
有一天,她看到神宗表情不太对,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宋神宗就把苏轼这件事情说给她听,曹氏就说:“苏轼和苏辙,我都记得,先帝仁宗制科考试之后,面露欣喜之色说:”朕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虽然说我也老了,也不能用,但是可以留给后人。”
这个时候太皇太后又问:“苏轼和苏辙现在在哪里?”
神宗就把这件事情如一的说了出来,太皇太后就说:“以诗词入狱,开国百余年还没有先例,他一定是受到小人的蛊惑,不过是写了几首诗,还不至于如此,希望你不要再发生冤屈,以免伤了中和之气。”
也就是在十月十五日的时候,神宗发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令,重罪之人一律开释。
苏轼这个时候,也免去了性命之忧,而开心的自然也有苏轼的亲朋好友,心里面都跟着轻松了不少。
但是即便如此,王珪与李定等人没有达到目的自然不罢休,还多次上书,又搜集了苏轼所谓新的罪证。
但是不管怎么样,皇上这个时候,已经赦免了苏轼,并没有在深度追究的心思。
而这个时候,李定等人如此不淡定的一个作风,让宋神宗开始怀疑起来。宋神宗这个时候似乎也发现李定等人是用心险恶,而并非是真正的为了朝廷着想。作为一个英明的皇帝,宋神宗对于这些事情当然有所警惕。
而在后,在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也彻底改变了这个事情的结局。
这一个故事颇有一番趣味,某一天夜里,苏轼正要睡觉,有一个人径直走进他的屋里,一句话也没说,扔下一个枕头就睡了。
四更天的时候,熟睡的苏轼被人晃醒,那个人说:“贺喜贺喜。”
苏轼转过头问他:“有什么可贺喜的?”
那个人说:“你只要安心睡觉,以后自然就知道。”
说完就匆匆的离开,原来这个人是神宗派来的一个小宦官,这个小宦官告诉皇帝,苏轼在狱里面睡得十分坦然,没有不合理的举动。神宗听到之后十分开心,就说:“苏轼心中并无太多的心思。”
后来在十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除夕的前两天,苏轼的“乌台诗案”告一段落。这距离苏轼在八月十八被抓,共有四个月十二天。对于苏轼而言,这也是人生难熬的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