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是李鸿章提拔的,还是荣禄提拔的?
袁世凯在仕途上有四大“贵人”、四节向上攀爬的阶梯——投奔吴长庆展露头角、师承李鸿章获得重用、命荣禄一飞冲天,拉拢奕劻掘掉清廷。
所以说,李鸿章和荣禄都是袁世凯的官场大恩人,两人都提拔了他,李鸿章在前,荣禄在后。
袁世凯和李鸿章直接在官场发生交集始于1884年朝鲜甲申兵变时期。
该年,由于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为巩固北洋防务,命令吴长庆从朝鲜撤回三营清军,驻扎辽东半岛金州,其余三营仍留驻汉城,由记名提督吴兆有、张光前统带。袁世凯得到李鸿章奏荐,被任命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由此袁世凯一跃成为驻朝清军的重要人物。
1884年,朝鲜“开化派”在日本公使的支持下发动”甲申兵变“,袁世凯一面会同吴兆有上报李鸿章,要求向朝鲜增兵,一面随机应变,果断弹压了此次兵变。
李鸿章大加赞赏。
1885年,日本派伊藤博文到天津,和李鸿章谈判”中日冲突“问题,期间提出惩办袁世凯的霸道要求。
李鸿章极爱护袁世凯,始终不肯接受,后用和稀泥的折中办法,只同意以其私人名义象征性地对袁世凯进行”行文戒饬“。这个袒护的举动帮袁世凯推卸掉了”擅启边衅“的大罪,助袁世凯躲过了险恶的宦海风浪。
1885年,清军从朝鲜撤出后,沙俄趁机插足,其驻朝公使韦贝勾结闵妃集团,控制朝鲜军队,妄图变朝鲜为俄国的”保护国“,朝鲜政局因此更加动荡。李鸿章为维系中朝”宗藩关系“,采取果断措施,大胆起用”足智多谋“的袁世凯,接替”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的陈树棠,为驻朝商务委员。
为了让袁世凯能放开手脚,大展其才,李鸿章随后又要求清廷提高袁世凯在朝权限。因为有李鸿章的赏识提携,10月30日,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知府分发,尽先即补,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
对于李鸿章的提拔和重用,袁世凯曾在给二姐的家信中感激涕零地说:”弟年少识浅,不料蒙太后留意,诸亲王、军机大臣、中堂推重,如此知遇,更有何言。“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关键是中堂推重。
袁保龄得知后也觉得此次”擢太急,任太隆“,为此他特意感谢李鸿章:”两世受恩,一门戴德。“
获得重用的袁世凯亦没有让李鸿章失望,在随后的几年,他手段强硬,作风霹雳,极力维护中朝宗藩关系。
但因为强人本色太重,袁世凯由此也遭到了朝鲜反袁派的攻击、诋毁。
关键时刻,李鸿章再次力挺袁世凯,他不仅否掉了要求撤换袁世凯的杂音,更上奏大赞袁世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体“,要求清廷进一步提拔重用。
1893年3月,袁世凯补授浙江温处道实缺,留任朝鲜。
为此,袁世凯三哥袁世廉在家书中说,李鸿章对他们兄弟”待如家人“,”傅相知遇之隆,虽肝脑图报,亦说不了“。
甲午战争爆发后,攻袁者指责袁世凯是酿成兵衅的罪魁。但李鸿章责任自揽,没有拉袁世凯垫背。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恭亲王奕訢还追问李鸿章:”吾闻此次兵衅由袁世凯鼓荡而成,此言信否?“
李鸿章仍保护袁世凯,说:”事已过去,请王爷不必深究,横竖皆鸿章之过耳。“
很多人说,李鸿章临终前留下了让袁世凯接班的政治遗嘱,这说法虽然没得到史料证实,但事实却是如此,李鸿章留下的政治遗产,几乎都给了袁世凯,包括淮军精华、李鸿章多年为淮军积攒下的应急银两。
很多人还说,袁世凯在朝鲜搞了很多钱,但李鸿章为淮军暗地留下的那八百万两银子才是袁世凯之后大搞”银钱笼人“的本钱。
袁世凯甲午回国后,志在夺得训练新军的权力,除了翁同龢、李鸿藻他倾心投靠外,他更想攀上的其实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荣禄。
在袁世凯看来,荣禄才是能保自己万无一失的大靠山。
袁世凯投靠荣禄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袁世凯有钻营命之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跟荣禄极欲培植心腹的心态正好合拍。
从某种意义上,袁世凯与荣禄之间有点千里马和伯乐的意思。
袁世凯到小站上任不到半年,即遇到了几乎断送他政治前途的大麻烦,朝中有人弹劾他”徒尚虚名,营私蚀饷,性情谬妄,扰害一方。“
就在前途未卜时,负责突击调查的荣禄以赏识、拉拢的心态庇护了袁世凯,让他毫发无损地渡过了此次危机。
由此成为荣禄的心腹后,很快,袁世凯便遭遇了戊戌变法期间的大麻烦。
光绪要他杀荣禄,控制新建陆军;维新派康有为要他围园劫后。
在这需要审时度势的生死时刻,袁世凯终选择了向荣禄告密。此举不仅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更进一步染红了袁世凯的红顶子。
事后,对于满洲新贵对袁世凯的攻击——”既为同谋而又出首,首鼠两端“,荣禄的态度很”大哥“,他说,”袁乃我的人,无所谓首鼠两端“,完了更在慈禧面前”以身家性命保之“。
因为荣禄的力保,袁世凯获得了慈禧的青睐,赐了他西苑门内骑马,赏银四千两。
在袁世凯的仕途生涯中,这是个标识性的信号,通过荣禄,他成了慈禧格外重视的能臣。
跟和李鸿章的关系不同,做荣禄的小弟,袁世凯更敢钻营,更敢聪明地利用荣禄。戊戌政变后,他抓住机会向荣禄献策,以京畿地区五大军合编为武卫全军,他统率的新建陆军并入武卫军。
这是袁世凯的一招妙棋,既可以摆脱孤立无援的局面以避风险,又可得到荣禄羽翼,收割官场红利。
果然,不久之后,荣禄即保袁世凯升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更关键的,他统率的武卫右军顺势扩编至一万人。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又是经荣禄保荐,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而是还是带兵赴任。
这一步对袁世凯同样至关重要,若不是及时带兵去了山东,庚子之变时,他再有手段,恐怕也实现不了保存实力,凸显个人的如意算盘。
正是因为这一环扣住一环的健步,庚子之变后,袁世凯踩着荣禄的肩膀,一飞冲天。
另外,大恩人荣禄死的也十分是时候!
袁世凯正可以坐的时候,荣禄便把大位空出来了!
如何评价袁世凯的功过?
一分为二 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使中国人民认清革命道路从而支持革命 过:篡夺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 企图掀起尊孔复古的历史逆流。
袁世凯靠着什么,足足在朝鲜当了12年的“太上皇”?
袁世凯在朝鲜当了12年的土皇帝,靠的是他的机遇和手段,这两者缺一不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使得袁世凯从一个连科举功名都没有的人变成了朝鲜真正的土皇帝,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操作其实困难。
袁世凯的起点袁世凯在太平时代是没有机会能够成为高级官员的,因为他没有功名,但是乱世之中,能打就是硬道理,这也是老袁青云直上的原因。当官这件事门槛很高,不过主要有两个大方向,第一个是考试,隋唐时代流传下来的科举制一直持续到大清躺板板前几年,就说明这玩意实在是有市场,也是大家都普遍支持的,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都喜欢这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把戏。第二个操作是裙带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家彼此之间互相提携,其中袁世凯的发迹就是靠的养父袁保庆的好兄弟吴长庆的提携,充分贯彻了“朝中有人好当官”的思想。
这位臭名昭著的洪宪皇帝当时还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官二代,他当时的选择其实不大,虽然有点家底,但是他不会读书,科举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袁家当官的香火看起来就要在那边断了。不过袁世凯的养父以前是个大能人,给袁世凯打好了很多基础,《历史深处的民国》这么说袁世凯被提拔的过程,“1881年,清朝的三大水师都开始步入正轨。袁小四的嗣父袁保庆的好兄弟、广东水师提督(海军司令员)吴长庆来到山东登州训练海军。因为念着老兄弟袁保庆的后代还没有工作,于是吴长庆写信给小四,让他到军中来学习办差,职位大概就是今天的作战处参谋。”那一年袁世凯也只有22岁,一下子就成了作战处参谋,可以说这个起点不低了,好歹也是大帅的身边人。
朝鲜一战成名真正让袁世凯能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军中参谋变成朝鲜同皇帝的还是朝鲜本身的内乱。当时的朝鲜朝政的乱,名义上的朝鲜国王是朝鲜高宗李熙,但是真正掌握权力的却是两伙人,一伙是朝鲜高宗他爹大院君李罡应,一伙是是朝鲜高宗的老婆,也就是大家知道的明成皇后。当然朝鲜国王的老婆当时是没有这个资格自称皇后,毕竟他们只是郡王级别而已,不过后来朝鲜翅膀硬了,给她追封皇后而已,不然她其实是应该叫做王妃而已。
李罡应这哥们为什么自己不是朝鲜国王而他儿子事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的,因为原先的朝鲜国王哲宗死了,他又没有孩子,所以要从朝鲜王族里面挑一个来继承王位。而李罡应就是朝鲜王族,虽然是属于比较偏远的那种,当时的权臣们为了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控制的傀儡,于是就挑中了李罡应的儿子李熙。这个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整体操作是符合礼法的,当初慈禧太后挑选同治皇帝的继承人光绪的时候,光绪皇帝他父亲还是健在的。
那么朝鲜明成皇后争权也很正常,因为朝鲜高宗李熙是一个比较没用的人,一辈子就生活在大院君李罡应和明成皇后的阴影中。明成皇后有点像武则天,这个女人强势,把控了朝鲜国王所拥有的实际权力,所以导致朝鲜内乱就是发生当媳妇的跟当公公的两个人之间,彼此闹得水火不容,导致朝鲜内乱爆发。
朝鲜内乱爆发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杀明成皇后一派的官员和跟她们勾结的日本人。在光绪八年(1882)六月,朝鲜旧式军人在李罡应的授意下,发动了“壬午兵变”,后一系列朝廷大员被杀,其中包括李昰应之兄李应以及闵谦镐、闵昌植、金辅铉等闵妃集团权贵、此外这伙人捣毁别技军军营和日本公使馆,赶走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打死十余名日本人,甚至冲进王宫,追杀闵妃。闵妃化妆成宫女跑路,才得以生存。
朝鲜发生了这样的内乱,导致大清坐不住了,因为朝鲜这个地方对于中国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它离中国的心脏特别近,一旦朝鲜出事,整个中国都会震动,于是大清就要派人去解决这个问题。大清又不能派陆军去剿灭,因为陆军动作太大而且时间太慢,所以大清朝廷必须派海军去解决,于是慈禧太后就挑中了吴长庆,而吴长庆就选中了袁世凯。
袁世凯赶忙带着人溜达到了朝鲜,但是溜达到朝鲜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解决带头人李罡应。因为朝鲜军的力量跟清军的力量差不多,不可能用武力镇压,比较朝鲜军既然愿意杀日本人,也愿意杀大清军队,毕竟朝鲜那时候私下用的年号还是大明末代皇帝崇祯年号。所以来硬的不好看,也不一定就能拿下,还可能把大院君李罡应直接推到日本那边去。
不过老袁是个聪明人,他一边拉拢闵妃,朝鲜有人支持自己,方便接下来开展工作,也就是要扶持一个朝鲜势力方便自己统治朝鲜,不然大清官员直接左右朝鲜政坛容易出事,另一边他开始请李罡应入瓮,也就是设下鸿门宴。
老袁先溜达到李罡应那里去,跟李罡应说,老李,我是来帮你赶走小日本的,共建和谐朝鲜的,然后又是各种吹捧李罡应,这种天朝强国使者主动拜访给李罡应太大的惊喜。出于礼貌,李罡应第二天也就带上几个人去清军那里拜访,得了,老袁直接把李罡应捆了送到天津去吃麻花。老李一走,朝鲜的权力又落到了闵妃,继而也就是被闵妃身后的袁世凯掌握了。
结语袁世凯当上朝鲜掌权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总集合,人和可以说是碰上贵人提携,地利是清军直达朝鲜走海路更快,天时是朝鲜正爆发政变。在这样的情况下,袁世凯从一个无名小卒,成功地成为了朝鲜王室背后的主人。
喜欢晚清、民国故事的朋友,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确实写得不错,有兴趣可以买一套,链接我放在下面了。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吧,谢谢大家!为什么民国的军阀叫“北洋军阀”?
“北洋”这个词,是与“南洋”相对称的。
咸丰十年(1861年),清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同治五年(1866年),两江总督(辖今江苏、安徽、江西,驻节南京)加以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同治九年(1870年),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缺。裁撤后,所有洋务,海防各事宜,均归直隶总督经管,颁发钦差大臣关防,称"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
这是“南洋”和“北洋”名称的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洋大臣是为当时直隶总督李鸿章专设的。1870年代,清廷缺乏力挽狂澜,担当重任的人,数来数去,也就李鸿章,于是乎,清廷索性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的通商、洋务、外交、海防以及官办军事打了个包,统统交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执掌北洋大权十五年后,清廷遭遇甲午战败,李鸿章名誉扫地,老淮军那一套也就不吃香了。这时候,乱世枭雄袁世凯通过上下钻营,拿到了小站练兵的差事。
这是袁世凯日后崛起的关键一步,也是北洋军阀横空出世的奠基之步。
袁世凯小站练兵,的确是雄才大略的,既识时务,又懂得尽用新旧人才。袁世凯的小站新军,所有将校,一小部分是淮军宿将,这么用人,等于是把李鸿章的淮军精华全部继承了过来;一大部分则是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这么用人,既囊括了新式人才,又有利于打造出区别淮军的新式军事集团。
后来有人评价,袁世凯小站练兵,是雄主揽尽豪杰,小站旧人几乎囊括了后来北洋军阀中的所有重要角色。
的确是这样。
袁世凯自不必说,做过民国大总统、总理的,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等,基本都是小站人杰。
各省的督军或者巡阅使,如李纯、吴佩孚、王占元、陈光远、段芝贵、陆建章、张怀芝、张敬尧、卢永祥等等,无一不是小站旧人。
就连后来闹复辟的张勋,也曾一度投身小站;甚至冯玉祥,孙岳等一些革命党,当年也都是北洋新军中走出来。
如果说袁世凯小站练兵,是北洋军阀的孕育期,那么,当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军阀就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袁世凯在世的时候,北洋军阀是一个整体,都聚在袁世凯这一杆大旗下;袁世凯死后,由于北洋内部缺乏的,段祺瑞有那么一些意思,但终究离袁世凯树立的尚远,北洋军阀迅速走向分裂,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做北洋大哥。
在朴素的历史意识中,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军阀横行,则意味着割据,意味着混战。
北洋军阀完全继承了这个传统,也正因为继承了这个传统,北洋军阀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大家印象中的那个样子。
纵观北洋军阀的历史,派系之分、之争,大概是这样的——前期,势力盛的是以段祺瑞为首领,以徐树铮、曾毓隽为谋主的皖系;与之争权夺利的则是以冯国璋为首领,以曹锟、李纯、王占元、陈光远为巨头的直系;冯国璋卸任大总统,早逝之后,直系曹锟、吴佩孚便接过了大棒,随之而来的则是新直系和老皖系的两雄争霸;直皖相争的同时,雄踞东北的奉系张作霖势力发展十分迅猛;皖系被直系击败,直奉两度厮杀,这是北洋的中期;随着冯玉祥的西北军倒戈,直系大败,奉系大胜,南方的新直系孙传芳以及各路地方军阀相继加入混战,北洋的末期也就到了。
当然,终结北洋军阀的还是南方的国民革命军。
但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军阀割据的现实,因为他们所谓的革命性,依旧装在旧瓶里,而且那旧瓶里还有许多旧军阀留下的残渣。
所以后来,我们又陆陆续续地看到了许多新军阀。
袁世凯头像的银币,1个大洋值多少人民币?
普通袁大头一元有3/8/9/10年之分,每个年份又细分不同版别,价格怎么都不一样,另外袁大头也有签字版,甘肃+字版,苏维埃加字版,飞龙七分像版等。这些不常见不做讨论
另外普通袁大头分品相,品相越好价格越高,过万也不是不可能。
通货袁大头,3/10年通货1300左右
9年1800左右
8年3000左右
以上价格仅供参考,因为品相不同价格不一样。
袁世凯称帝?
这是袁世凯这一生做错的一件事。事实上从袁世凯发迹以来,他为中国做的贡献大,在甲午战争之前,他带兵去平定了朝鲜的内乱,维护了大清帝国的尊严,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要求,天津不能驻军,袁世凯把士兵改头换面称作为警察,巧妙的规避了这一条约,使得清政府在天津的统治权得以继续。拒绝了朝廷的旨意,坚决不支持义和团,使得山东没有受到八国联军的攻击,老百姓生活还算稳定。小站练兵训练出来,中国第1支近代化军队,并且凭借着手上的实力,迫使清帝退位,这可是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做到的,而没有袁世凯,当时南方的革命党根本无力推翻清帝国。原本袁世凯和孙中山谈妥的条件是实施总统制,但孙中山在失去了总统权力以后出尔反尔,决定要改成议会制,企图架空总统,这造成了袁世凯勃然大怒,决定登基称帝,犯下了人生中大一个错误,从此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