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由刘西蒙整理,图源网络
柳宗元的诗歌风格幽峭明净,这种风格在他的小诗《江雪》里面表现得尤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柳宗元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被改贬为柳州刺史。当年6月27日,柳宗元到达柳州。那时的柳州,古树参天,杂草丛生,到处都有毒蛇猛兽。正如柳宗元在《寄韦珩》一诗里所说的,“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瘴气盛行,严重地危害着老百姓的生命。因而,中原人士都把柳州视为畏途。朝廷也往往把一些所谓犯了大罪的官吏贬谪到柳州。
柳州虽然偏僻,但却居住着勤劳淳朴的壮族同胞。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又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压迫,他们的生活极端贫困。由于连年战乱,柳州“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驱使”的现象十分严重。柳宗元决心废除这种残酷的剥削制度,制订了一项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人,都可以按照时间计算奴婢应得的工钱,如果应得的工钱已达到所欠债务的数目时,就可以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这项革新措施一经实行,立即得到了当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还被“桂管观察使”裴行立推广到柳州附近的其他州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数以千计的奴婢得到释放。
当时柳州百姓吃水用水困难,人们天天带着水罐到柳江取水。柳江河岸又高又陡,特别是天旱时水位降低,取水要跑很远的路,而雨天路滑,上下更困难。由于迷信思想的影响,老百姓不敢动土打井。柳宗元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在到柳州后的第二年的三月初,用公款组织人力挖掘了几口水井。至今,柳州民间还流传着“三川九漏(井)”传说,那是关于柳宗元在柳州打井的故事。柳宗元积极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荒地,那些开垦出来的荒地,有的开成菜地,有的辟为水田,有的种上树木和竹子。仅大云寺一处就种上了“竹三万竿”,开垦菜地“百畦”,规模相当大。柳宗元十分重视植树造林,曾经亲自在柳江边上栽种柳树,大力推行“柳州植柳”。柳宗元还积极发展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修造新船,发展交通事业,从而大大改变了柳州落后闭塞的状态。
在文学上,柳宗元努力用自己的作品展现出山水美学理念:普通景物同样美丽,贵在巧妙组合。小石潭并不出奇的景色,如翠竹、清水、乱石、曲溪、游鱼之类寻常之物,一经柳子之手,就点石成金了。柳宗元山水文学之美,大都是这样产生的。
柳宗元的山水文学又引起读者这样的思考:美不全是现成的,更多的是需要人的参与,使其符合美的规律,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尊重自然、按美的规律改造自然,是创造自然美的又一重要途径,柳宗元山水文学中体现了这个原则。
柳宗元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却能坦然面对,始终“享受着”诗和远方。他的身上有着文人特有的傲骨,才华横溢,锲而不舍,具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敢说真话,永远坚持原则,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会勇敢面对,在各种打击下仍然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且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