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在五律的许多名篇中是很难选出哪一首是好的,但好的五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杜甫写的,这首《旅夜书怀》就是其中之一。
杜甫的律诗有一个隐秘的规律,就是颔联和尾联写的都好,往往是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是这样,尾联更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主题也很清楚——孤独,这是一个几乎被写滥的主题,在杜甫之前之后,都有许多人反复写了这个主题,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对比一下。就是杜甫自己也写了不少同样主题的作品,这首诗当然是其中的翘楚,喜欢的也可以找来比较一下。
这首诗写于公元765年,杜甫53岁时,按照杜甫自己的说法,“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时的杜甫已经算是一个老人了,经历过仕途坎坷,家国巨变的杜甫,老病无依,壮志难酬。但仍心怀着对社稷、对百姓、对江山的无限情深,他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大好河山,用浓浓的情思思考这天地宇宙,用寥廓孤独的情感,感悟着自己命运的无常与无耐。
开篇两句,用一个“细”字和一个“独”字就描绘出了诗人旅途孤单的凄凉情景。而前后两个音同字不同的“微(危)”字,又把这种情景渲染的更加凄惨。通常写诗都会避免在诗里出现同一个字,即使是音同字不同,也会尽量避免。这样一般都会给人突兀感,影响诗的节奏,当然也有反复多次出现某一字或某一词的,以突出某一事物,或渲染一种意境,这里显然都不是。
微风不是“威风”,也不是暖人的东风,更不是撩拨人意的轻风,而是似有若无的微风,她什么也撩拨不动,只是静静地证明光阴没有停滞,而是在慢慢地流淌。紧随其后的“危樯”,用了前一句的同音字,一是更加强调“危樯”不是小樯、独樯、弱樯,而是危樯。这种不着痕迹的强调更显得危樯之危,人在江湖风浪面前之脆弱。二是前后两个“危(微)”相互衬托,互相渲染,增加了感染力。这里有“微风”也是“危风”,“危樯”也是“微樯”之意,岸与舟相互对照,皆在“危(微)”中。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十个字就描绘出了天地山河的壮美夜景,荒野、星空、明月、大江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景色,能把这一切写的如此壮美,不仅要有高妙的生花妙笔,还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要有一颗体悟美的心灵。诗人已是满心孤独,身世凄苦,但诗人笔下的山河却是如此的壮美,如此寥廓,这是需要什么样的胸襟,什么样的深沉的情感才能写出呢?
再后是介绍身世的两句,诗人以文章著称于世,但他却以此为悲,因为诗人是有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此时壮志难酬,又老而多病,眼看来日无多,理想离自己越来越远,人生之悲一层又一层,此真是人生大不幸。
尾联两句顺势而生,将自己老病漂泊的生活比喻成孤独的沙鸥,凄凉孤寂的意境油然而生。整体诗就此一气呵成,毫无违和感,诗人凄惨孤独的心境与眼前的景物浑然天成,相互印照,凸显出山河越壮美,人就越孤寂,越凄婉。这两种格格不入的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主题更鲜明,意境更深远。
悲怀
作于庚子年二月
发于辛丑年四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