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诗歌阅读方法
1、 特别注意诗歌中的化用,用典。唐宋之后的诗词少有不用典故和化用的。
2、 要理清诗中景与事之间的关系,从表情达意的角度看,事件背后的情感是核心。
3、 读诗三看,看标题中的人事景物情,看是诗歌的背景事件,看内容与标题间的关联
4、 读诗三清,分清景事,分清虚实,分清层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共12分)
水龙吟-莲子
王夫之
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眩,秋光无赖。拚⑵不含愁,据香密裹, 泠泠珠佩。伴江妃⑶、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深缀。 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 悬愁碧海。露冷昆明,霜凋玉井,兰舟罢采。自抱冰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 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
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拚:同“拼”。【3】江妃: 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 [5]玉井:井的美称。
8.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硕的一项是(3分)
A. 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
B. “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谁”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
C. 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
D. 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
解题思路
本题通常从五个方面设题,内容、情感、语言、表现手法、意象。设题可以点带面,也可以整体解读。这是近两年北京卷典型的出题模式。同适应性考试不同,是将适应性考试中的12,13题结合起来,合为一题来考。解题时,特别要注意准确解读景物特点,事物特点,人物特点,这是理解全诗的基础。
A项中“残阳冷照”没有词语对应,“秋光无赖”并无冷照之义,“无赖”一词是课本中有,是化用,唐人徐凝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说,课本也有“喜小儿无赖”的名句。情态上并无刻意悲苦之意。实际上,本词中的秋景多清劲而非凄苦。以不是来写是,以不愁来写愁。
唐宋之后的诗词,不用典、化用,。避也避不开,考生的阅读量对理解诗歌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鹧鸪天 ·晏几道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鹧鸪天 ·晏几道
冰魂代指梅、莲
9. “空望眼、悬愁碧海” 一句中“悬”字化无形为有形,下列诗句的“悬”字也具有这一表
达果的是(3分)
A.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B.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C.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D.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解题思路
原句将无形之愁,以视觉的方式化为有形,因此选C项。将无形之秋香以视觉的方式再现。
本题算是近两年北京卷的特色题了,应用性考题,归纳原理,设置场景,考查应用。对海淀试卷的坚持颇为认同。
10. 屈原的《离骚》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结合本词
和下面《离骚》的相关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①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解题思路
先审题,方法同文言文主观题回答一样,找到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点,分两类,一类是答题规则类,比如结合。一类表述对象类,状写香草寄托忠贞,神契,理解。结合就是要举例,神契就是相似,形式和主旨,理解,就是要有明确的态度,自我解读(分析)。
答案
这个评价极为。两首诗无论从艺术手法上还是思想感情上都有相似之处。
从艺术手法上看,两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式,《离骚》借助芰荷,芙蓉,江离,辟芷,秋兰等香草来烘托自己的高洁品行和对楚国的忠贞不二。《莲子》是借助莲蓬,莲子的“据香密裹”“ 自抱冰魂”“千年不坏”来展示自己高洁与坚贞。
从思想感情上看,屈原表达的是对自己美好品性,人格的坚守,对楚国的热爱忠诚。王夫之表达的是亡国后的悲痛,对大明的忠贞,对自己信念的坚守。同时用“江妃拒赏”“明珠谁买”的典故,表达了不愿屈从于新朝的态度,和对知音的渴望。
11.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古代文人常借助不同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描写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① , ② ”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之志;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 中用“ ③ , ④ ”的春日景象,表达回归田园的喜悦;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周瑜“ ⑤ ,谈笑间, ⑥ ”的儒将形象,对比出自己的落寞无奈;诗人 们还常借用芳草的形象表达愁情,如诗句“ ⑦ , ⑧ ”。
①香远益清 ②亭亭净植
③木欣欣以向荣, ④泉涓涓而始流
⑤羽扇纶巾 ⑥樯橹灰飞烟灭
⑦芳草无情 ⑧更在斜阳外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
12. 《红楼梦》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讲述了贾府上下在上元节制灯谜、猜谜语的故事。其中“更香”(古代用于计时的一种香)的谜面有这样四句诗: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在曹雪芹的构思里,每个谜语都象征着制谜人的性格,暗示了其命运。“更香”这个谜语在小说中是谁出的,不同版本存在争议,一说是薛宝钗,一说是林黛玉。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审清题干,从答题规则看,“谈谈看法,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就是说要明确对象,例举事件,符合原理。从答题内容看,必须简要概述“更香”的特点,总结其象征意义,人物必须二选一,必须要人物的典型情节,同时还要符合“更香”的象征意义。
概括更香的特点:“焦首”“煎心”用来刻画燃香计时的形态特点,象征了制迷人的命途艰难,无法摆脱。
选择对象:林黛玉
例举情节,概括性格;自小体弱多病,父母双亡,心思缜密,多愁善感。一入贾府,“便处处小心,时时在意,生怕被人耻笑了去”,虽有外祖母的庇护,终究寄人篱下发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慨。“木石前盟”终敌不住“金玉良缘”,宝黛的爱情也挡不住世态冷暖,孤独病死于榻上,令人叹惋。
答案
“更香”一诗,以“焦首”“煎心”刻画出燃香计时的形态特点,象征了制迷人的命途艰难,无法摆脱。符合林黛玉的命运特征,她自小体弱多病,父母双亡,心思缜密,多愁善感。一入贾府,“便处处小心,时时在意,生怕被人耻笑了去”,虽有外祖母的庇护,终究寄人篱下,发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慨。宝黛的“木石前盟”终敌不住世俗的“金玉良缘”,后孤独病死于榻上,令人叹惋。
我认为本题很好的扣住了《红楼梦》整体阅读的考查要求,《红楼梦》作为传统小说中的作品,必须考出传统小说的特色,所以应该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和我们文化中的精华来考查。因此,以诗歌为切口,考查主要线索,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就是佳的组合。题干解读精当,设题开放,是很好的应用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