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一首现代诗歌,很多诗评家已经习惯用“张力”来评价一首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低。其实从唐宋到明清,我们的传统诗歌评论里并没有这一说法。它是现代人从英美诗歌评论里发展出的一种说法,也可以评论我们汉语诗歌,但它并不够——与我们先贤的诗评理论相比来说。
张力论不如王国维的意境说精辟。比如说可以用张力来评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用来评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而用“意境说”就能地来对这些诗句进行一番鉴赏。并且,用意境说同样可以欣赏现代汉语白话诗歌。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余秀华的一首《和李安源同游明孝陵》的作品,感觉意境很好。今天与诗友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2020年秋,与李安源同游明孝陵》
余秀华
又一片梧桐叶旋转着飘下,在这晴朗的上午
我还轻轻地悬挂在枝头,身体里
有清晰的脉络
风拂过树梢,千年的婆娑之声
这一日,我和你一起听过
风流人物俱往矣,我们乐留尘埃之心
天空蔚蓝。朱元璋做和尚的时候
我在木槿怒放的院子里织布
你停下手里的画笔,转身看见了我
一晃几个尘世。梧桐叶每个秋天都黄到心碎
他坟头的蔓草疯长
此刻他是谁?此刻我是谁?
和你一起坐在梧桐树下的草地上,人群来往
年轻的一对是我们
年老的一对也是
草地上的落叶,像许多手掌合在一起
我真想张开双臂
又怕你的气息浸透我胸膛
余秀华这首诗共十八行,每三行一节共六节。诗题中的李安源先生是南京艺术学院的画家兼教授,是余秀华的好友。余秀华在自己的视频里介绍说他是一位有才华的人,更是一位好人。因此,诗人与李安源结伴去南京明孝陵同游是轻松愉快之旅。这在诗的开头就有所体现。
第一节读起来颇有古典的诗意。这个时候心旷神怡的诗人对明孝陵里景物的感触是明快新鲜的。秋日古园里的密林是五彩斑斓的,冲击人们视觉的就是这些参天古木。这里树木种繁类多:乌桕,银杏,枫香,榉树,圆柏等。而诗人在这首诗里选择了以梧桐叶入诗:“又一片梧桐叶旋转着飘下”。“梧桐”在我们古典诗词里是富有诗意的一种物象。它象征人品格的高洁、爱情、相思、寂寞。比如名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作者以又一片梧桐叶的落下点明诗题中的“秋”字。通常我们在高大茂密的树林里更容易见到旋转着落下来的叶子。所以首句的意象是作者经过精心选择的。第2句特别令我们感到很神奇:“我还轻轻的挂在枝头,身体里有清晰的脉络”。作者把自己拟化为一柄梧桐叶,既与落下的桐叶相参照,又代入了人的情感。这诗句里有欣喜,有静适,甚至有一种俏皮活泼的感觉,让读者以为诗人是在替桐叶发声。这两句很有意境。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至于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物我相合的境界即如此。
富于积极地修辞是诗歌语言的特征之一。作者在这里以拟物的手法传递出了自己在明孝陵游玩的怡悦,可谓新颖独特,诗意盈然。一般青梧桐叶脉络是清晰的,一旦脉络不清晰它就变黄变老了。不要小看这三句,它们通过青叶留枝和黄叶落下,在二者对比中透出一丝沧桑感,从而引出下几节在明孝陵的游赏感怀。
诗的第二节在点题“与李安源同游明孝陵”的同时,总领后面四节。风吹秋树之巅,千年不变的就是那密叶发出的婆娑之声。携好友林下同坐,更似共听历史长河中的涛声回响。历史上那些风流人物无不成灰成土成为一处不动风景,而我们活在当下,欣然保留着自己的平凡之心。
在神话传说里,人是可以轮回的。这首诗的第三节就是诗人的心穿越前世,穿越到明孝陵的主人朱元璋未发迹之前的那个朝代。诗人想着自己是一位织布的妇女,正在木槿花开的农家院里忙碌。那时候好友李安源只是一位无名画家,与诗人偶然四目相对过。那朱元璋也处于困苦,为了讨口饭吃做了和尚。这三人本来没有什么交集,但诗人抓住三人都曾经从苦难中挣扎过,在某一世轮回中同框过的特征,通过剪辑出这一组鲜明的古画面,表达了诗人游明孝陵时对沧田桑海变化的感怀。
接下来诗人在第四节里由吊怀前世历史转入对今世人生的思考。秋天的梧桐叶为谁而黄得心碎?来来回回就这样六百多年过去了,朱元璋今日何在?诗人在他的坟前思索,并展开了对当下人生自省的思辨。他,幻化在茫茫人海之中,似曾相识。而我是谁?这是令人着迷的一道难题,这是有非凡自省能力的人才会在内心给自己提的一大难题。一个人若对这个问题一旦思辨明了,就会豁然开朗,心澄如镜。
在第五节里,作者带着“我是谁”的思忖把视角投向好友和流动的人群。秋陵如画,游人如织。是的,我们年轻时,如青青的梧桐叶;我们变老时,像满树的黄梧桐叶。在来往的人群里,时时可见两人年轻时和年老时的影子。但不论世道如何轮回,永恒的是这一对好友的情谊。
第六节里歌颂的是和李安源的友情。首句运用了生动贴切的比喻:草地上的落叶就像许多人的手掌合在一起。若非朋友之间能心意相通,是不会产生合掌共鸣的意识的。她触景而心动,两位好友的心灵的默契、同频正像两片叠合的叶子,亲密无间。尾二句是虚写,也是对两好友之间情谊进行赞颂的高潮。所谓左手拿起你,右手放下你,合掌时你全被收回心间。正是这样。
王国维说,文学家对理想意境的构造必合乎自然,遵从自然法则。余秀华这首诗正合于此说。诗中六节环环相扣,每一节都承接上一节尾句的诗意并姿意纵横地展开联想,而每处联想的意象又是在明孝陵园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全诗意境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深刻隽永。
除了爱情诗外,一首好诗往往是诗人百感交集的文学产物。余秀华的《与李安源游明孝陵》正是如此。诗友们读后感觉如何?欢迎大家讨论交流。